文丨■ 彭宇
什么是見識?簡而言之,見識就是我們對看到的和聽到的加以思考后的認知。見識有何好處?一般而言,見識可以增加一個人思維的廣度和思想的高度,使人遇事處驚不亂。很多年輕干部有學有才,在單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值得肯定。但少數(shù)年輕同志未把高學歷轉(zhuǎn)化為高能力,才能平平,想法多辦法少,處理文字功夫強,處理事件能力弱,工作做得不盡人意,單位認可度不高的現(xiàn)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同樣不容忽視。
清朝文學家袁枚在《續(xù)詩品·尚識》里說,“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lǐng)之,方能中鵠”。意思是說,學問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頭,只有依靠厚實的見識來引導(dǎo),才可以讓才能很好發(fā)揮作用。缺乏見識,就會導(dǎo)致行動上沒有方向甚至走錯方向,這樣就不能取得豐碩的成果。見識如何而來?需要加強學習和不斷積累。加強學習。少數(shù)年輕同志走出校園之后,就放松甚至停止了學習,用在看電影、玩游戲、耍手機等休閑娛樂的時間上多,用在讀書、看報、學習理論知識的時間較少,導(dǎo)致見識增長緩慢。
只有在學習的過程,增長自己的見識,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如此才能增強自己的工作能力。
此外,還有必要做一些自己從未做過的事情,哪怕不想做也要硬著頭皮做;參加沒有參加過的活動,擴大自己的經(jīng)歷;學習自己不會的技能,正所謂技多不壓身,有些技能一派上用場,取得的效果往往是難以估量的;多與有學問的人交流,與有思想的人成為朋友,在活躍的思想環(huán)境下,才更有可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思想火花;多看一些書籍,現(xiàn)實的,現(xiàn)在的,過去的,未來的,書中都會有,讀書能讓我們大開眼界;多去一些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路上的風土人情、建筑、飲食、生活方式等,都能讓我們有所感悟和收獲。
不斷積累。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必須要有甘坐冷板凳的毅力,不能急于求成。社會是一所沒有校門和圍墻的大學,生活和工作中有許多學問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思考、積累。見識的增長需要時間的磨煉。王躍文的長篇小說《大清相國》里面有一段話說得很好:“官是靠熬出來的,沒到那把年紀,縱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人若得意早了,眾目睽睽之下,沒毛病也會叫人盯出毛病出來?!边@個時間的長短,也因人而異,有的人三五年就能有不錯的見識,有的人則需要十年八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見識卓遠。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只要提高見識的重要性,并終生堅持,就一定會增長自己的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