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 要:芭蕉布是海南黎族的傳統(tǒng)紡織服飾之一,是以芭蕉纖維為原材料、經(jīng)加工處理而成的植物纖維服飾。芭蕉布是黎族先民對自然資源充分利用的現(xiàn)實寫照。文章試圖對歷史上興起的以芭蕉纖維紡織成布的現(xiàn)象作一番梳理和考察,通過簡述海南黎族的芭蕉布紡織工藝,彰顯黎族人民巧奪天工的織布工藝水平,同時對芭蕉布發(fā)展面臨的問題進行探析。
關(guān)鍵詞:黎族;芭蕉布;植物纖維服飾
芭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暖熱氣候,不甚耐寒,且耐旱忌水澇,適宜在疏松、深厚土壤中種植。海南作為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的熱帶海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正好滿足芭蕉所需的生長條件。芭蕉屬植物在發(fā)展中逐漸適應(yīng)環(huán)境,在葉鞘內(nèi)進化出的韌皮纖維形成植物筋脈,假莖經(jīng)過加工可以提取出纖維用來織布。芭蕉纖維從芭蕉莖中提取,是天然植物纖維。其纖維拉力強度較大,且耐浸泡、摩擦。在取絲的過程中經(jīng)過浸泡、揉捏的芭蕉纖維始終不易斷裂,是理想的植物纖維織物材料。
1 歷史悠久的芭蕉布文化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有“蕉,生枲也”[1]。“枲”是麻類植物的纖維;“蕉”,就是植物的纖維,可以織布。說明在東漢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蕉類植物富含纖維,并利用芭蕉纖維進行織布。東漢楊孚《異物志》中描述,當(dāng)時的人們已經(jīng)掌握高溫脫膠的技術(shù),即通過熬煮芭蕉莖,以獲取芭蕉纖維用于紡布?!鞍沤度~大如筵席。其莖如芋。取鑊而煮之為絲,可紡績,女工以為絺绤,今交趾葛也?!薄懂愇镏尽分嘘P(guān)于以蕉絲為絺绤的記載,可以從眾多古籍中得到印證。如吳·萬震《南州異物志》載:“甘蕉,其莖如芋,取以灰練之,可以紡織?!睍x郭義恭《廣志》:“芭蕉,其莖解散如絲,織以為葛,謂之蕉葛。雖脆而好,色黃白不如葛色?!睍x左思《吳都賦》(見《昭明文選》卷五)云:“蕉葛升越,弱于羅紈?!盵2]其中,萬震《南州異物志》“取以灰練之”,表明當(dāng)時人們已經(jīng)發(fā)明出使用草木灰浸煮的堿性脫膠技術(shù)。因為芭蕉莖含有豐富的植物膠質(zhì)成分,砍取芭蕉莖時候會有大量的粘液流出。這些含有黏性的膠質(zhì)成分殘留在芭蕉纖維中,易使纖維的滲透性變差,不利于提取干凈的芭蕉纖維,也不利于進行下一步的布料染色。因此,將織物在高溫的濃堿液中進行較長時間的煮練,可改善織物的物理性能,方便去除芭蕉莖上殘留的雜質(zhì)。在屈大均《廣東新語》中也提到制作芭蕉布的方法,尤其是利用草木灰水加快剖離芭蕉纖維的過程?!耙越渡硎焯ぶ?。煮以純灰水,漂僻令干,乃績?yōu)椴?。本蕉也而日蕉麻。以其為用如麻。故葛亦日葛麻也?!?/p>
2 黎族芭蕉布的制作工藝
黎族人們善于利用當(dāng)?shù)氐淖匀晃锂a(chǎn)資源,在開發(fā)植物纖維作為服飾布料上經(jīng)驗豐富。至秦漢時期,黎族先民棉麻紡織技術(shù)已有一定的發(fā)展。黎族先民利用生長在海南島上的木棉、草棉和各類野麻為原料,紡制棉紗麻紗,并通過自己創(chuàng)造的原始踞腰織機,織造出質(zhì)地良好的各種織錦和布料[3]。
地處祖國最南端的海南島常年氣候高濕高溫,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勞作中更需要透氣涼爽的服裝布料。而用芭蕉纖維織出來的布料,布料經(jīng)緯較為稀疏,可形成透氣的孔眼,吸汗透氣、散熱的性能良好。此外,芭蕉布純粹由植物纖維制作而成,并且以植物莖、葉作為染色原材料進行上色,是一種具有良好環(huán)保和綠色生態(tài)的紡織材料。通常黎族制作芭蕉布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2.1 浸煮芭蕉芯
制作芭蕉布需選取山上野生的芭蕉樹,將芭蕉樹的莖砍下取絲。將芭蕉莖砍成150~200厘米長的芭蕉芯,這個長度拉起絲來比較方便。剝?nèi)グ沤肚o外層的表皮,將芭蕉莖洗干凈,去除芭蕉多余粘液。并在水中用木棒拍打芭蕉莖以除渣祛汁,去除芭蕉莖上的多余粘液。由于海南屬于熱帶海洋性季風(fēng)氣候,全年無霜雪,所以全年都可以砍取芭蕉莖取絲。
想要獲取柔軟纖細的芭蕉纖維,還需在砍取芭蕉莖前配置泡漬芭蕉芯的藥水。藥水配置過程是將木頭燒成灰溶解入清水中,也就是草木灰水。使用含有堿性的草木灰水浸煮芭蕉莖,能夠滲透芭蕉莖的纖維,使其分離得更加松散,更利于分層,進一步去除一部分芭蕉莖的殘留粘液和膠質(zhì),改善芭蕉纖維柔軟度,在化學(xué)脫膠的同時還能對芭蕉纖維進行漂白。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芭蕉纖維進行紡織。砍取的芭蕉莖要在加入草木灰的水中浸煮約3個小時,放置冷卻后在草木灰水中泡置半個月,若遇陰雨天則要浸泡更長時間。在浸泡芭蕉莖的這段時間,要不停地換水以防其發(fā)生腐臭。
2.2 捻絲成線
芭蕉芯泡置半個月后,藥水呈泛黃狀態(tài),芭蕉絲呈現(xiàn)松散狀態(tài)且顏色為黃褐色,則可以進行取絲步驟。此時的芭蕉芯纖維松散,用竹片輕輕地扒開就會分層,芭蕉絲質(zhì)地松散、纖細。把草木灰水中提取出來的芭蕉纖維放置在陰涼地方,將其纖維一縷一縷地抽離出來,使其分開不易發(fā)生纏繞??兗啎r,制作芭蕉布的婦女會坐在小板凳上,將芭蕉絲一頭掛在織布機上段,另外一頭用手捆成一團。用竹片刮皮條輕輕地分離出蕉絲纖維,縷出絲條以備績紗使用。分離纖維的時候一手拿著一根小竹片纏繞一縷芭蕉絲,另一只手則不停地拉扯芭蕉絲的另一端,目的是使這一縷芭蕉纖維充分撐拉至一定的長度。將幾根纖細的芭蕉絲首尾相連揉搓成一條芭蕉絲,捻成一縷細如銀發(fā)的絲線圈成一個小球狀,方便下一步的編織。
2.3 植物染色
芭蕉布由于是植物纖維,具有著色力度強的特性。芭蕉絲提取完成后就要進入染色環(huán)節(jié)。染色是指紡織材料用染浴處理,使染料和纖維發(fā)生化學(xué)或物理、化學(xué)結(jié)合反應(yīng),或在纖維上生成不溶性有色物質(zhì)的工藝過程。用于芭蕉布染色的材料有很多,大都是來自于當(dāng)?shù)氐囊吧参?,有些染色植物在路邊草叢就能找到,有些還需要去大山深處尋找。對于制作芭蕉布有經(jīng)驗的人來說,每個季節(jié)去尋找不同的染色植物都有不同的講究和說法。而制作染色的藥水因成分含量的不同會影響絲線的染色結(jié)果,出來的呈色也會有輕微的不同,但是這并不影響芭蕉布的編織。黎族的芭蕉布原材料由黑色、黃色、紅色和白色(芭蕉絲原本的顏色)等幾種顏色組合而成。黃色染料源自野黃姜的塊莖,黑色染料來源于烏木樹皮,紅色染料來源于蘇木樹的芯,以及白色即是芭蕉纖維原本的顏色。染色成型的芭蕉絲長150~200厘米。將染色好的芭蕉絲,中間用細繩綁扎起來放在竹竿上晾曬。經(jīng)過幾天曬干后,便可收集到染好色的芭蕉絲線。晾曬期間要時不時地翻動芭蕉絲線,確保芭蕉絲線充分曬干,沒有保留多余的水分。染色好的芭蕉絲線具有很強的光澤感。
2.4 織絲成布
芭蕉絲線晾曬好后就可進行織布的環(huán)節(jié)。在紡織過程中,要不停地用清水擦拭芭蕉纖維,防止芭蕉纖維因干燥而斷裂。紡織上通常采取傳統(tǒng)黎錦技藝的織法。在創(chuàng)作、紡織過程中還可以根據(jù)自身需要,將芭蕉絲拉得更細。芭蕉布的基本織法是線絲經(jīng)緯,將芭蕉纖維中抽出的絲線用絣織技術(shù)進行紡織。由于芭蕉絲一干燥就容易斷裂,所以織布用的梭子也要經(jīng)常保持濕潤。特別是上橫絲的時候要先把織機弄濕,這樣絲線織起來才順暢。紡織好的芭蕉布以經(jīng)線緯線相互交織,經(jīng)線以紅、黃、黑三色予以分出七個區(qū)塊,紡織出60~70厘米寬的芭蕉布[4]。
3 黎族芭蕉布的發(fā)展面臨的問題
海南地處亞熱帶、熱帶濕熱地區(qū),高溫潮濕的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黎族先民就地取材,利用這些自然植物加以改造、充分利用,形成了獨特的芭蕉布制作工藝。這一工藝是黎族先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對人類衣著原料的豐富多彩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F(xiàn)如今,大眾只了解到芭蕉作為水果的食用價值,其纖維能夠織布卻鮮為人知。因其繁瑣的制作步驟、高昂的制作成本,無不困擾著芭蕉布的傳承與發(fā)展,這也是芭蕉布發(fā)展、傳承受到局限的重要因素。其實,芭蕉纖維織布有相當(dāng)廣闊的市場前景,從芭蕉莖中提取出的芭蕉纖維也應(yīng)受到重視。芭蕉纖維織出來的布料具有輕柔、吸濕快干、抗菌和堅韌的優(yōu)良性能,利用芭蕉纖維制作出來的成品布料所具有的優(yōu)良質(zhì)量應(yīng)是被消費者所青睞、追求的。
參考文獻
[1]王平,李建廷.說文解字標(biāo)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
[2](漢)楊孚撰,吳永章.異物志輯佚校注[M].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2010.
[3]王儒民.黎族服飾[M].??冢耗戏匠霭嫔?,2014.
[4]吳山.中國歷代服飾、染織、刺繡辭典[M].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