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槐
摘 要:由于海南島特殊的地理區(qū)位,歷代朝廷將其作為謫官之所。流寓海南的仕人在海南興辦教育,發(fā)展生產,積極投身地方建設。謫瓊的名人中蘇軾被譽為開啟海南人文盛世的一代文宗。文章從蘇軾的生平事跡、人格魅力、治政經(jīng)驗、家國情懷等方面,結合宋代海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來闡釋一代文宗蘇軾對海南人文教育的啟始之功。新時代、新形勢下,蘇軾作為古代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給予后人以啟迪。
關鍵詞:蘇軾;海南;人文
海南地處我國的最南端,同祖國大陸隔海相望。秦漢以降,海南和南海便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海南島上,漢族和以黎族為代表的少數(shù)民族長期雜處,共同建設家鄉(xiāng)。古代海南由于地處邊遠、水陸交通不便、遠離政治中心等原因,一直是經(jīng)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qū)。由此而來的是歷史上大量名人名宦不畏險阻,渡海來瓊。盡管這些知識分子來此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被排擠,被放逐,但是他們在此地興辦教育、發(fā)展生產,還是為海南做出了貢獻。當?shù)匕傩詹粌H接納了他們,還把他們作為海南的英雄人物來頌揚。與之相關的詩文著作、佚事傳說數(shù)不勝數(shù)。
被貶謫海南的名人中文學造詣最高的當數(shù)蘇軾?!董偱_紀事錄》中評價他:“宋蘇文忠公之謫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睂⑻K軾譽為開啟海南人文盛世的一代文宗,這一評價被海南人民所廣泛接受。
歷史上流寓海南的仕人很多,僅蘇軾之前就有韓瑗、韋方質、李孝逸、敬暉、韋執(zhí)誼、韋保衡、崔遠、林蘊、李德裕、盧多遜、洪湛等人。據(jù)統(tǒng)計,歷代被貶謫海南的名人名宦有200多人,為何是蘇軾開啟海南的人文盛世?筆者試從以下三點進行論證。
1 蘇軾生平和謫瓊時期的主要事跡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年少成名,嘉祐二年(1057)中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學士。
紹圣初年,御史以蘇軾掌管起草內外詔令時以文辭譏斥先朝的罪名彈劾他。朝廷將他三次貶謫,一貶至黃州,二貶至惠州,三貶至儋州,任瓊州別駕,在昌化軍(今海南省儋州市)安置。昌化軍宋時屬于落后地區(qū),史載:“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睍r年62歲的蘇軾被貶渡海,身邊只有第三子蘇過隨侍。蘇軾起初租住官房,有關官員還認為不可以,將他驅出官房。蘇軾就購地筑屋,當?shù)氐臐h黎百姓爭著搬磚運土來幫助他。蘇軾、蘇過在昌化居住,以著書寫詩來自娛,時常同當?shù)剜l(xiāng)老一起游樂。宋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蘇軾父子才離開海南,移居廉州(今廣西省合浦縣)。從紹圣四年(1097)七月二日到元符三年(1100)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北歸,蘇軾父子在海南島居住了3年零11個月。
1.1 蘇軾以極高的文學造詣和人格魁力感召、激勵了大批海南的文人仕子
蘇軾21歲即中進士,是繼歐陽修之后的宋代文壇領袖,具有極高的文學造詣和人格魁力,代表當時最先進的文化。他在海南島的3年多時間內,結廬而居,創(chuàng)辦載酒堂,講學明道,身邊聚集了大批海南的仕子、鄉(xiāng)賢。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姜唐佐、王霄、符確、陳孚等賢才聲名日顯,陸續(xù)得到征辟、科舉。姜唐佐和符確更以海南科舉的首位舉人和首位進士的榮譽而青史留名。
姜唐佐,字君弼,瓊州人,元符二年(1099)九月至次年三月親至儋耳從學于東坡。蘇軾居儋時,兩人相處甚篤,常以書札往來。蘇軾遇赦北歸前,以端溪硯相贈姜唐佐,并贈詩云“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勉勵他“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后來姜唐佐果然中舉。祟寧二年(1103),姜唐佐在汝陽遇蘇轍,其時蘇軾已然故去,蘇轍替兄續(xù)寫《補子瞻贈姜唐佐秀才》:“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符確,字堅石,儋州人。符確曾于蘇軾居儋時求學于他。大觀三年(1109)符確中進士,成為海南科舉首位進士。姜唐佐和符確開創(chuàng)了海南科舉的歷史。宋代海南中進士者12人,中舉人者13人。相比于前代可說是人才輩出,也為元代、明代及以后的科舉大興奠定了基礎。
1.2 蘇軾長期流寓嶺南,積累了豐富的治政經(jīng)驗
蘇軾晚年不斷流寓于嶺南各地,來到海南島時已經(jīng)62歲,已過花甲之年。長期的嶺南生活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治政經(jīng)驗。他開導黎民不要飲用咸水灘上的腐水,并親自指導掘土鑿井,當?shù)厝朔Q為“東坡井”。針對黎族百姓朝射夜逐、不耕不稷的生產方式,蘇軾以“勸農詩”的形式勸導黎人開墾荒地,多種稻谷,移植良種,推廣中原先進的耕作方式。
1.3 蘇軾不懈的創(chuàng)作精神和對海南的熱愛
蘇軾親身實踐了宋代仕大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這一時期蘇軾的文學風格轉向平易清新,詩文中充滿了生活情趣。“和陶詩”成為他主要的創(chuàng)作形式,反映了大量黎族的風俗生活和精神面貌。在饑寒交迫、紙墨缺乏的條件下,他居儋期間共寫詩175首,散文129篇,頌18篇,賦5篇,銘4篇。他深愛著海南的鄉(xiāng)土和人民。在詩文中,蘇軾寫道:“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薄八暾l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xiāng)?!?/p>
2 宋代瓊島設置州縣,社會安定,黎漢矛盾趨于緩和
在行政區(qū)劃上,宋太宗時海南隸屬于廣南西路。宋仁宗年間設瓊州兼廣西安撫都監(jiān),在島內建立了州、軍、縣、鎮(zhèn)的行政建制,保證了中央政令的暢通,強化了海南與中原王朝的聯(lián)系。以文人、仕大夫為主體的統(tǒng)治層對于黎情已經(jīng)有了清晰的認識,駐瓊官員開始用“黎人”“黎峒”等固定稱謂向朝廷報告。對于歸化的“熟黎”,則委任其黎峒首領為土官;對于“生黎”則繼續(xù)推行“羈縻”政策。高效的行政治理和明確的民族政策使這一時期黎、漢矛盾趨于緩和。
3 宋代海南經(jīng)濟、文教的發(fā)展
宋代海南海上貿易興盛,尤其檳榔、吉貝、香藥以及各種山貨海珍吸引大陸客商“歲歲必集,貪倍蓰之息”。蘇過在《論海南黎事書》中說:“瀕??たh所以鳩軍、置吏、養(yǎng)兵、聚財者,恃商人耳?!狈睒s的海上貿易加速了海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便利了海島同大陸之間的交通,促進了瓊島內外人口的流動。唐末五代以后,由于躲避中原戰(zhàn)亂,大量漢族人口涌入海南島,瓊島西部的儋州成為他們的主要遷入地。漢族人口的遷入不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還傳播了中原文化。大量的漢族人口既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也是先進文化的需求者。
有宋以來,鑒于唐末武人專權、藩鎮(zhèn)割據(jù)形成的混亂局面,皇室極力強調文人政治,倡導教化,優(yōu)禮文人,形成了尊重知識分子的社會氛圍。由中央推行的學院教育大興。慶歷四年(1044),瓊州建立府學。元豐元年(1078),諸路州設學官53處,海南學務由廣南西路學官兼管。
由隋代發(fā)端的科舉制度在宋代趨于成熟。除了進士科、諸科等常設科目,還有皇帝親自主持的制科??婆e入仕的途徑增加了,知識分子上升的渠道更加通暢。糊名制度和考試時間的最終確立也使科舉更加公平和規(guī)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向學,求取功名,成為瓊籍仕人的第一要務。
4 結論
綜上,筆者認為,海南人文之盛自蘇軾而啟的現(xiàn)象,是由蘇軾的事跡和其所處的宋代社會歷史背景共同作用的結果。蘇軾對海南人文教育的意義遠不止啟始之功,對于當前海南的文化發(fā)展還有啟迪。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全國兩會期間曾指出:“我國廣大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人民的驕傲,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重道義、勇?lián)?。”蘇軾就是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古代知識分子,挫折的仕途和窘迫的生活反而使他更加堅毅和豁達。在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進文化事業(yè)全面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形勢下,從事海南文化事業(yè)的工作者應以蘇軾為榜樣,肩負起歷史使命,奮發(fā)有為,書寫海南人文盛世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林語堂.蘇東坡傳[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
[2]朱靖華.蘇軾論[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
[3]蘇軾.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曾棗莊.蘇軾評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5]楊棣.試談蘇軾居儋的情緒[J].濟寧師專學報,1989(11).
[6]朱玉芳.蘇軾“行瓊儋間”蹤跡考辨[J].華南師大學報,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