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珺
此夜,冷月空懸,皎潔的月光讓故事的結尾都變得蒼白,寒鴉的叫聲似乎把凄冷都填進人的骨子里。帳中挑燈,一幅地圖攤在我面前:綿竹,就像一道脆弱卻又固執(zhí)的藩籬,把成都無言地守護在身后。我伸手入懷,掏出一張猶帶著體溫的帛書,顫抖著展開,半尺絹素,八分漢隸,潮濕了我的眼角。
這是一封家書,是除了世襲的官職爵位之外,父親留給我的唯一一樣東西。
我的父親,是蜀漢的忠武侯,諸葛亮,是末世里最溫暖的光。他燃盡了自己的生命去照亮黑暗,可對于童年的我來說,這束光亮太過于遙遠、模糊。他是日理萬機的一國之相,常年奔波在北伐前線,躬身實踐他靖亂興復的理想,可在成都的家里,他卻成了匆匆的過客。在我童年的那些年歲,都沒有他的陪伴和教誨,直到建興十二年,我突然收到了一封來自父親的家書。展開絹帛,上面似乎還沾染著渭水的微涼: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那年我才八歲,看到這一個個古樸的漢隸,更多的是困惑和迷茫,可不過月余后,父親薨于敵庭的消息傳回,深深地震痛了我。我的成長,便是從那一瞬開始的。原來,這是父親把一生都走到盡頭時,對我最后的教導、囑托和期望,是沉甸甸的牽掛,是相承的勇氣和理想。
自小工書畫,強識念,十七歲迎娶公主,拜騎都尉,襲爵武鄉(xiāng)侯,后累官至侍中、尚書仆射、行都護衛(wèi)將軍。這是我令人艷羨的人生軌跡。因了父親的遺德,朝廷每有一善政佳事,百姓動輒相告:“葛侯之所為也?!庇谑且缑婪菍崱H私砸詾樯倌暌鈿鈺痛俗园敛豢梢皇?,可我每天都謹記著父親“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的教誨,我每天都在想著,如何濟世7何為致遠,如何方能像父親那樣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不負先人一生的恢宏壯烈?
日月不居,芙蓉花總有凋謝的時候,國家一點點滑向了傾覆的敗局,繁華已是不可挽回的舊夢。景耀六年,鄧艾由陰平伐蜀,竟勢如破竹。大軍壓境,轉眼已兵臨涪城,兵鋒直指成都。一時間,文武失語、百官驚惶,絕境中的恐懼攫取了上下幾乎每個人的神經。
朝堂上唯我振聲:“臣愿救國難?!?/p>
曾經的武鄉(xiāng)侯用生命謀尋著國家的希望,而今的武鄉(xiāng)侯也愿意用生命筑成國家的最后一道屏障。
發(fā)兵那日,成都大雪,我立馬望向朦朧的遠方。我名為瞻,表字思遠,瞻,遠望也。我能走多遠?又如何方為致遠?
涪城令馬邈投降,我督軍至此,前鋒為魏軍所破,于是回駐綿竹。我心知綿竹乃是成都的最后要害,此縣若失,成都平原上再無險可守,然我也知道,事已至此,差的不過是一場結局注定的落幕。
兩軍對壘,空氣中都彌漫著膠著和悲涼。這日鄧艾忽然遣使致書,使者雖維持著表面的恭敬,卻已暗含了遮掩不住的不屑嘲諷和隱約的志在必得。
拆開書信,原來盡是鄧艾意欲勸降的威逼利誘:若降者必表位瑯琊王,榮祖顯親。
瑯琊,這兩個字像一根針,把我的心戳得一疼,那是諸葛氏的故鄉(xiāng),是父親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是我未曾見過的山清水秀,是血脈深處的眷戀和夢縈,是回不去的故土,是蒼涼的嘆息。
我眸中倏忽間閃出寒光,來信被撕成碎片:“貴使以為,無國,尚有家乎?背國投敵,亦可榮祖顯親么?”那一瞬間,我想到了父親,他用他最后的年歲為國奔勞,又何嘗有半點顧及小家的私心呢?我若獻城,又有何顏面歸故里,見先人?
國為家先,無國即無家,像霍去病所高喊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我傳令斬此來使。
使者的血也宣示著,我已無退路。
次日,鄧艾出兵攻綿竹。清晨,我迎著朝陽披上鎧甲,提槍上馬,寨門開處,我坦然走向我的結局。銀甲的邊角挑染上熹微的晨光,像朝陽,又像故人歸。陽光熨燙著我的胸膛,我的心臟跳動著,溫暖著心口處的帛書。凝望著不遠處黑云一般的敵軍,我緩慢卻無比堅定地,舉起了手中的令旗。
薄暮,寒風呼嘯著撕扯著軍旗,卷起漫天飛揚的浮塵,殘陽從遠處的山谷中緩緩褪去,一片如血的金紅色在風中鋪陳、洇染開來,仿佛把整個綿竹都裹挾在傾頹欲墜的嘆息聲里。我立在斜陽的盡頭,樹木枯枝在我的臉上投下斑駁的陰影。我用力折斷左肋下的箭羽,鮮血汩汩流出,濕了鐵甲下的深衣,也濕了胸前的帛書。兩軍陣前,人嚷馬嘶,我心里卻只沉淀著天地浩然的靜氣。
那一瞬,無數的塵土云月在我眼前掠過,渺遠的山水,潮濕的歲月,都折疊聯結成一聲悲愴的嘆息。我早知此役絕無勝算,但我也絕無退避的理由?;蛟S我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但我愿意用生命和鮮血為國家的黑暗點亮最后一抹微光。
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
余光之中,我瞥到我的兒子尚,白袍銀甲,負劍提槍,縱馬馳騁向浩浩敵軍。他才十九歲,還未及加冠,少年意氣猶未退卻。他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汪洋里。想來縱使人生的最后一刻,他所想著的,也是自小念誦的寧靜致遠吧!
濃重而甜膩的血腥味在鼻腔中炸開,我把佩劍插入沙土之中,支撐著自己的軀體,最后一抹慘淡的斜陽,就映在我的眼角。我憶起那年,父親給遠在江東的叔父寫信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然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备赣H教導我淡泊寧靜,無非是怕我恃權而驕,終成枯落,然而,我終是未成重器,未能興微繼絕,力挽狂瀾。
可我終于明白,何為致遠。不是衣錦還鄉(xiāng)、高官厚祿,亦不是文功武治、宇內揚名。
是舍家為國的忠貞。
是視死如歸的勇氣。
是不愧于天、不怍于民的堂正,是牽掛蒼生,堅守理想的熱血。
史書載諸葛瞻戰(zhàn)死綿竹,后人道《誡子書》存寧靜致遠。而這其中那一曲壯烈蒼涼的鐵血長歌,也是歷史的風煙所不能抹去的。硝煙散去,絹帛消盡,這一封家書流傳至今。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已成不朽。
老師推薦
一封家書,有時因它帶了生活和家庭的氣息,便多了幾分綿軟與悠長。家園情懷、兒女情長,零散、瑣碎又如此的平常。那么,選擇怎樣的一封家書,會讓小小的文字熱烈滾燙甚或蕩氣回腸起來呢7歌德說:“歷史給我們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边x擇歷史中有分量的家書,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途徑。
一封《誡子書》,承載著父親如山的囑托、似火的期冀,散射著智慧的光芒,噴薄著致遠的能量,澎湃著兒子堅毅的斗志??v馬殺敵,熱血高歌,延展了蜀漢傳奇,厚重了歷史風云。而那浩然風骨亦在血染的疆場上挺起一面獵獵的旗幟。
“致遠”不是空間的廣度,亦不是時間的維度,而是一種堂堂正正的人生,一種萬古流芳的情懷。為家國,忠貞果敢,守夢向前!文字詮釋出了一種壯烈的詩意——英魂不朽,歷史不朽,思想不朽。而于后人言,這便是常青的豐碑吧!正像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把歷史變?yōu)槲覀冏约旱?,我們遂從歷史進入了永恒?!?/p>
(指導老師:閆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