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首個科學新聞寫作機器人——“小柯”正式“上崗”,其創(chuàng)作的首批作品發(fā)布于同日上線的科學網小柯機器人頻道?!靶】隆睓C器人是“全球華人科學家社會化智能網絡學術交流平臺”建設項目的一個子項目。該平臺建設項目依托科學網,利用互聯網、新媒體、人工智能技術,力爭打造快捷、方便、智能的學術交流平臺。
“小柯”由科學類專業(yè)媒體機構《中國科學報》報社聯合北京大學高水平科研團隊研發(fā)而成,旨在幫助科學家以中文方式快速獲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論文發(fā)布的最新科研進展。
發(fā)表經過同行評議的科研論文,是科學界公認的科研成果發(fā)布和評價的主要形式,已成為科研活動鏈條上的核心一環(huán)。通過這一方式,可以有效記錄科研過程、促進學術交流、厘清科學貢獻、追溯科技發(fā)展脈絡。但是,高水平論文大部分以英文發(fā)表,而我國科學家因語言和文化背景不同,再加上論文數量龐大,如何快速、精準地獲取自己所需的相關科研進展,一直是擺在一線科研人員面前的難題。如今,“小柯”有望成為一線科研人員的“跨語種學術信息秘書”,幫助他們高效解決上述難題。
該項目所遴選的論文全部來源于國際公認的高水平學術期刊。其中,項目一期首批科學新聞來自生命科學、醫(yī)學領域的知名期刊,包括《自然》《科學》《細胞》《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等。預計項目第二期將擴展到生命科學領域其他知名期刊;第三期將擴展到其他研究領域,并計劃囊括國際會議、專利等。
生物武器的巨大破壞力不容忽視
7月3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發(fā)布《關于報送受聘院士工作站相關情況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中國科學院院士報送受聘院士工作站的相關情況。
《通知》指出,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及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關于嚴格執(zhí)行院士受聘院士工作站相關規(guī)定的通知》相關要求,了解相關情況,各位院士需認真填寫《中國科學院院士受聘院士工作站情況表》并親筆簽名。
《通知》希望各位院士嚴格按照中辦、國辦文件精神和學部主席團要求,嚴格規(guī)范參與院士工作站建設工作,對超過規(guī)定數量的,應根據具體情況積極主動予以糾正,切實發(fā)揮院士隊伍在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huán)境。《通知》還指出,今后如受聘院士工作站情況或其他應報備的兼職情況發(fā)生變化,將按照該《通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兼職報備辦法》的要求及時更新報備。
7月2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曾發(fā)布《關于嚴格執(zhí)行院士受聘院士工作站相關規(guī)定的通知》,要求每位未退休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所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得超過1個,已退休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所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得超過3個,已受聘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每個工作站全職工作時間每年不少于3個月。
7月30日,外交部和中國科學院在日內瓦聯合國總部舉辦《禁止生物武器公約》2019年專家會議邊會。美、俄、英、法、德、加拿大等20余國政府代表、各國專家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禁化武組織等國際組織代表近百人與會。
邊會以“加強生物安全實驗室能力建設,促進生物科技合作交流”為主題,圍繞生物科技的誤用與謬用風險增大、非傳統(tǒng)生物安全威脅更為多元、生物安全實驗室有效風險管理、中國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武漢國際生物安全培訓班等議題進行介紹與討論。
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副代表、特命全權裁軍事務大使李松為邊會致辭。李松表示,當前生物科技迅猛發(fā)展,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生物科技被誤用和謬用的風險更為嚴峻,其巨大潛在破壞力不容忽視。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安全實驗室管理,為此不斷加強法制機制建設,提升生物科技研發(fā)安全管理水平,開展科研人員生物安全教育和相關國際合作,特別致力于提升發(fā)展中國家整體的生物安全水平。他介紹了中方在公約框架下首倡“生物科學家行為準則范本”的有關努力。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袁志明、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等分別做了專題講座,與現場與會人員進行互動。與會各方認真聽取中國專家學者的介紹,對中國在生物安全實驗室領域取得成就表示祝賀,并紛紛表示希望與中方加強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維護全球生物安全。
2019年7月31日,科技部會同衛(wèi)生健康委在京召開“重大新藥創(chuàng)制”科技重大專項新聞發(fā)布會,集中發(fā)布新藥創(chuàng)制專項近兩年來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
“截至2019年7月,累計139個品種獲得新藥證書,其中1類新藥44個,數量是專項實施前的8倍,重大品種研發(fā)成果顯著?!毙滤巹?chuàng)制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衛(wèi)生健康委科教司劉登峰專員介紹,“初步建成了國家藥物創(chuàng)新技術體系,布局建設了一系列技術平臺;初步建成了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主的源頭創(chuàng)新,以企業(yè)為主的技術創(chuàng)新,上中下游緊密結合、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網格化創(chuàng)新體系,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顯著提升?!?/p>
科技部重大專項司楊哲副司長主持會議。他表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tǒng)一領導下,在科技部、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門的統(tǒng)籌推進和各專項牽頭單位的組織實施下,重大專項實施10余年來,廣大科研人員聚焦目標、集中攻關,產出了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實現了重點領域的跨越式發(fā)展,提升了我國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目前,重大專項已進入收官沖刺階段。新藥創(chuàng)制專項將繼續(xù)瞄準國家戰(zhàn)略目標,聚焦人民的健康和醫(yī)療需求,不斷研制出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好藥、新藥,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助力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實施。
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
追蹤太陽爆發(fā)初始能量釋放和在行星際空間傳播過程的射電日像儀,靈敏度最高、性能最優(yōu)的行星際閃爍專用望遠鏡,空間覆蓋面最廣的超寬帶射電頻譜儀……目前,我國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正準備建設一系列新設備觀測研究太陽,從而使其成為國際上最強大的綜合性太陽射電觀測基地,為研究、預報太陽活動提供有力支撐。
明安圖觀測基地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該基地的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是世界一流的太陽射電望遠鏡,素有草原“天眼”的美譽。由于性能卓越,該設備被國際同行認為是當前最先進的新一代太陽專用射電干涉設備。但科研人員追求進步的腳步并未就此停止,他們正致力于讓這雙“眼睛”變得更加強大。
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huán)境地基綜合監(jiān)測網項目——子午工程二期的支持下,基地將新建米波—10米波射電日像儀、行星際閃爍望遠鏡和超寬帶太陽射電動態(tài)頻譜儀。其中,明安圖米波—10米波射電日像儀將填補國際上對太陽射電爆發(fā)及行星際激波,從低日冕向上傳播進入行星際空間這一過程的成像觀測空白。行星際閃爍望遠鏡將可以更好地探測太陽活動對行星際太陽風的三維空間結構的擾動特征和規(guī)律。超寬帶射電頻譜儀則能夠追蹤從太陽爆發(fā)源區(qū)到行星際空間整個傳播和演變過程。
2019年7月29日,子午工程二期啟動會在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懷柔園區(qū)召開,明安圖觀測基地的上述新設備名列其中。這些設備計劃占地約215畝,預計總投資1.3億元,初步預計2023年建成,2025年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