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寰 邱進鋒
【摘要】 目的 探討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對間質(zhì)性肺炎患者的治療效果。方法 86例間質(zhì)性肺炎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3例。對照組患者應用肺泡灌洗治療,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學檢查結果及支氣管肺泡灌洗液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結果 對照組肺泡灌洗液內(nèi)細胞總數(shù)為(13.1±2.3)×106/L, 肺泡巨噬細胞占比為(62.1±1.3)%, 淋巴細胞占比為(16.5±3.2)%, 中性粒細胞占比為(15.4±3.5)%, 嗜酸性粒細胞占比為(5.4±1.2)%;研究組肺泡灌洗液內(nèi)細胞總數(shù)為(10.1±2.1)×106/L, 肺泡巨噬細胞占比為(55.1±1.3)%, 淋巴細胞占比為(26.5±3.2)%, 中性粒細胞占比為(13.4±3.5)%, 嗜酸性粒細胞占比為(3.4±1.2)%;研究組肺泡灌洗液內(nèi)細胞總數(shù)、肺泡巨噬細胞占比、中性粒細胞占比以及嗜酸性粒細胞占比均低于對照組, 淋巴細胞占比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CD4+淋巴細胞為(28.4±8.3)%, CD3+淋巴細胞為(66.4±11.3)%, CD8+淋巴細胞為(36.1±10.8)%, CD4+/CD8+為(1.1±0.8);研究組CD4+淋巴細胞為(24.4±8.3)%, CD3+淋巴細胞為(61.4±11.3)%, CD8+淋巴細胞為(31.1±10.8)%, CD4+/CD8+為(0.8±0.4);研究組CD3+淋巴細胞、CD8+淋巴細胞以及CD4+淋巴細胞、CD4+/CD8+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間質(zhì)性肺炎可以降低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細胞含量, 改善患者細胞免疫, 但是長期服用會降低患者對于糖皮質(zhì)激素的敏感性。
【關鍵詞】 糖皮質(zhì)激素;間質(zhì)性肺炎;肺泡灌洗;細胞學特點;敏感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5.049
間質(zhì)性肺炎因疾病類型不同, 其臨床癥狀表現(xiàn)也會存在差異, 該病癥的主要病理特征為肺間質(zhì)和肺泡腔具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炎癥以及纖維化[1]。肺泡灌洗是目前針對該疾病治療的常用治療方案, 通過灌洗的方式, 進行局部給藥, 提高治療效果, 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2]。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是目前臨床常用的抗炎藥物, 但是目前有大量研究證明, 長時間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治療會降低患者機體免疫力, 增加機體對于糖皮質(zhì)激素的敏感性[3]。此次研究通過對肺泡灌洗液細胞學特點進行分析, 探究激素藥物對間質(zhì)性肺炎患者細胞學以及敏感性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6例間質(zhì)性肺炎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43例。對照組中男23例, 女20例;年齡23~65歲, 平均年齡(45.7±7.6)歲。研究組中男24例, 女19例;年齡25~65歲, 平均年齡(45.3±6.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是在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前提下開展的。納入標準:①入組患者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為間質(zhì)性肺炎;②患者臨床資料完整;③入組患者對于本次研究的內(nèi)容知情, 并且在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①患者對于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②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③患者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④患者存在精神障礙或溝通障礙。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接受肺泡灌洗治療, 具體如下:在進行灌洗前應先進行常規(guī)的機械通氣, 然后吸入30 min的100%純氧(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制氧廠, 國藥準字Q20021903), 沿氣管導管注入10 ml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上海廣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03921), 在纖維支氣管鏡后涂抹滅菌的石蠟油, 通過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套管插入, 在纖維支氣管鏡下迅速檢查患者的氣管、支氣管黏膜, 在肺葉支氣管開口膿性分泌物較多的地方使用纖維支氣管鏡活檢口緩慢的向支氣管內(nèi)注入含有抗生素的生理鹽水溶液, 等待3~5 min, 在灌洗液回收時使用負壓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按照此操作, 反復進行2~3次, 總灌洗量在250 ml左右, 總回收量在150 ml左右。在進行灌洗前應對患者進行使用藥物的過敏測試, 如無過敏可以選用頭孢哌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23021)+哌拉西林(上海研生實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2389)+慶大霉素(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22390), 灌洗頻率為1~2次/周。灌洗時間≤15 min/次。在灌洗過程中氧流量保持在5 L/min , 整個操作過程中要進行全程心電監(jiān)測, 密切關注患者的血氧飽和度以及脈搏。
1. 2. 2 研究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治療, 具體如下:采用沙美特羅/丙酸氟替卡松(Glaxo OperationsUK Limited, 注冊證號H20090241)霧化吸入, 其中含50 μg沙美特羅和250 μg丙酸氟替卡松, 2次/d。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學檢查結果及支氣管肺泡灌洗液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①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學檢查:對患者的灌洗液進行收集, 使用雙層無菌紗布對灌洗液進行過濾處理, 然后將過濾液進行離心處理, 1500 r/min, 離心10 min, 將獲得的細胞沉淀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 加入細胞收集液對細胞懸液中的細胞進行收集, 然后對其進行固定, 使用高倍纖維鏡對細胞排列濃度進行調(diào)整, 確保在每個視野中有3~5個細胞, 然后對細胞進行染色, 然后分類細胞。取1 μl原液滴在計數(shù)板上, 對細胞進行計數(shù), 然后根據(jù)進行肺泡灌洗后的回收液數(shù)量進行細胞灌洗液細胞計數(shù)。②支氣管肺泡灌洗液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將過濾好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使用磷酸鹽將其制成細胞懸液, 將肺泡巨噬細胞采用貼壁法去除, 使用單克隆抗體進行作用, 采用流式細胞儀對T細胞亞群進行計數(shù)。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學檢查結果比較
對照組肺泡灌洗液內(nèi)細胞總數(shù)為(13.1±2.3)×106/L, 肺泡巨噬細胞占比為(62.1±1.3)%, 淋巴細胞占比為(16.5±3.2)%, 中性粒細胞占比為(15.4±3.5)%, 嗜酸性粒細胞占比為(5.4±1.2)%;研究組肺泡灌洗液內(nèi)細胞總數(shù)為(10.1±2.1)×106/L, 肺泡巨噬細胞占比為(55.1±1.3)%, 淋巴細胞占比為(26.5±3.2)%, 中性粒細胞占比為(13.4±3.5)%, 嗜酸性粒細胞占比為(3.4±1.2)%;研究組肺泡灌洗液內(nèi)細胞總數(shù)、肺泡巨噬細胞占比、中性粒細胞占比以及嗜酸性粒細胞占比均低于對照組, 淋巴細胞占比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比較 對照組CD4+淋巴細胞為(28.4±8.3)%, CD3+淋巴細胞為(66.4±11.3)%, CD8+淋巴細胞為(36.1±10.8)%, CD4+/CD8+比值為(1.1±0.8);研究組CD4+淋巴細胞為(24.4±8.3)%, CD3+淋巴細胞為(61.4±11.3)%, CD8+淋巴細胞為(31.1±10.8)%, CD4+/CD8+為(0.8±0.4);研究組CD3+淋巴細胞、CD8+淋巴細胞以及CD4+淋巴細胞、CD4+/CD8+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間質(zhì)性肺炎患者在進行肺泡灌洗時不僅會沖洗出肺泡內(nèi)大量的分泌物, 還會沖洗出大量肺組織碎屑以及炎性細胞等物質(zhì), 因此目前有大量研究指出, 通過檢測肺泡灌洗液細胞學特點的方式, 可以有效評估間質(zhì)性肺炎患者的疾病發(fā)展狀況以及患者預后情況[4]。曾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 在肺間質(zhì)肺炎患者中, 細胞灌洗液中淋巴細胞占比對于疾病預后的影響并不明顯, 而中性粒細胞占比升高會使肺間質(zhì)肺炎患者的死亡率升高, 但是針對該情況與患者預后的相關性并不是很明確[5]。曾有文獻中指出, 在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細胞占比高的患者預后明顯優(yōu)于淋巴細胞占比低的患者, 而當患者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細胞占比升高時, 患者的預后情況會明顯降低[4]。
綜上所述, 采用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間質(zhì)性肺炎可以降低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細胞含量, 改善患者細胞免疫, 但是長期服用會降低患者對于糖皮質(zhì)激素的敏感性。
參考文獻
[1] 馬云飛, 楊霖, 于明薇, 等. 吉非替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致間質(zhì)性肺炎的研究進展. 中國藥房, 2017, 28(5):698-701.
[2] 趙麗琴. 乙酰半胱氨酸對特發(fā)性間質(zhì)性肺炎患者血氣分析的影響.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 2017, 45(8):3374-3378.
[3] 徐虹, 盧慧宇. 糖皮質(zhì)激素、硫唑嘌呤聯(lián)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療特發(fā)性間質(zhì)性肺炎的效果. 廣東醫(yī)學, 2016, 37(16):2492-2493.
[4] 張曙, 代華平, 王同德, 等. 不同類型特發(fā)性間質(zhì)性肺炎患者膠原與血管生成相關因子的表達差異.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7, 33(5):713-717.
[5] 彭守春, 李學任. 髓過氧化物酶陽性的間質(zhì)性肺炎臨床分析.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 2017, 34(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