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頭
春節(jié)期間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網(wǎng)友曬自家電視墻的活動。我在活動圖片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房子越小,東西就越多,在視覺上也就越是壓抑。其中有一張圖片,電視機兩側(cè)是兩個黑色的柜子,遠遠高于電視機頂部,而且,柜子里裝滿了東西??瓷先?,有一種電視機正在被柜子徐徐吞沒的感覺,空間感逼仄異常。
我不禁想問一個問題:人人都在買房子,我們買房子究竟是買什么?
我們非常自然地認定,大房子要比小房子更貴一些,其中的理由是什么?
我想,因為我們是生物,生物的本能要求擁有一塊屬于自己的領(lǐng)地,把自己和其他同類分隔開來。很自然,這樣的領(lǐng)地越大越好,越大意味著自己的活動空間越大,感覺上也愈加自由。所以,除了安全感和保值工具之外,我們買房子購買的是個人空間。最貴的東西,就是空間,1立方米要好幾萬。
那么,把空間堆滿東西,變成一個倉庫,這件事情不顯得有點奇怪了嗎?
你可以計算一下,占據(jù)自己家1立方米空間的對象價值多少錢,你又放置了多久?一堆報紙,過期之后只能當廢紙賣,價值不到10元,但是占據(jù)了0.5個立方米的空間。你可能花了1萬塊錢,買下這0.5立方米,然后放10塊錢的東西,相當于你買了一枚金戒指,在上面鑲嵌了一塊2克拉的玻璃。什么玻璃值得那么珍而重之?什么報紙值得1萬塊錢的倉庫保管費?
許多人在家里放置許多用品,理由都是“為了不時之需”。
我媽就是這樣一個人,去年搬家的時候,家里的柜子里居然還有70年代的被褥,以及那種印了大紅牡丹花的床單。的確,存在有親戚來家里暫住,需要被褥的情況,也許還得給他們換一下新床單。但是,在過去10年間這種事情發(fā)生了幾次呢?
不超過10次。為了這10次,代價是家里有5個頂天立地的柜子,里面放滿了不用的東西。偶爾翻找一次的時候,垮塌下來猶如被子山崩塌。同時,5個柜子站在墻邊,兩個臥室立即小了一大圈。睡覺的時候,感覺是一群柜子站在床前凝視著自己。
有鑒于此,我們在搬家的時候,堅持把這些東西能送的送,能扔的扔。于是,新家里空曠敞亮,進門之后心情都好了許多。最重要的是,去掉了那些“不時之需”以后,并沒有想象中出現(xiàn)的那些不便。沒有那么多“不時之需”,這種感覺不過是物質(zhì)匱乏時代在心靈里留下的烙印。
一個塞得滿滿當當?shù)募遥粏问且粋€雜物倉庫,而且是內(nèi)心不安全感的陳列室。一個由“萬一要用到呢”構(gòu)成的家,打開門進去,感到的氣氛就是焦慮不安,而且令人煩躁。就像是看到黯淡的生活本身。
擁有的感覺是好的,不過需要考慮一下?lián)碛袔淼目旄心艹掷m(xù)多長時間,以及購買之后保留它的成本。于是,我想明白一個道理:越是住小房子,越是應(yīng)該少放東西,盡可能保持越多的空間。
在北京,租一間40平方米的小房子也需要大幾千塊錢。為什么不租一個更大的?因為貴,租不起。那么,經(jīng)濟能力有限,說明要維持當前生活的物品也不會太多。
廚房不需要整套的炒菜鍋,打折買一送一也不要。客廳不需要掃地機器人、全自動吸塵器,再高科技也不值得買。所有的包裝盒都不需要保留——如果將來條件改善,肯定會換新的。如果沒有改善,那就會用到保修期之后,不存在退換的可能。所以,用紙盒子占空間干什么?
于是,即便是40平方米的小房子,也可以讓人感到干凈敞亮,視線中沒有多少東西。
相反,如我曾經(jīng)在麗江的建筑土豪家里看到的那樣:上千萬的別墅,客廳正對著旋轉(zhuǎn)樓梯,旋轉(zhuǎn)樓梯下堆滿了泡菜壇子和自行車。那是我所見過的最昂貴的自行車停車場,也是我吃過的最珍貴的泡菜。
你想一下,別墅里制作的泡菜,那是怎樣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