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料點和建設工地之間,是一段長約300米的陡峭山路,最高的山坡垂直落差近30米。騾馬每次來到山路的拐角,都會不由自主地憋口氣,然后一股腦地沖上山坡,將趕馬人余玉林遠遠甩在身后。
馬幫馱運是我國西南、西北地區(qū)特有的一種古老的交通運輸方式,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這一運輸方式已逐漸被車輛運輸所取代。然而,近幾年,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在江西南部集中貧困地區(qū),馬幫卻又成了打通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在江西省興國縣東鄉(xiāng)村,余玉林和他的馬幫近期承擔著西氣東輸垮塌土方修復工程沙石基礎材料的運輸任務。
今年47歲的余玉林皮膚黝黑,是興國縣一支馬幫的帶頭人。他的馬幫如今共有10人,騾馬22匹,是當?shù)氐牡谝粋€馬幫。近年來,盡管村村都通了水泥路,但山區(qū)的鄉(xiāng)村建設工程點往往離路邊還有一公里左右的距離。通過人力在這段山路上運輸幾十噸重的建筑材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馬幫卻因其特別的運輸方式,保障了眾多基礎設施建設順利進行。
余玉林說,2015年開始訂單多到接不完,那年他購買了14匹騾馬,他的馬幫也成了當?shù)刈畲蟮鸟R幫。多年來,余玉林和馬幫成員幾乎每天清晨5點起床,一直忙到晚上8點才能休息。但馬幫沒白辛苦,他們給當?shù)卮迕駧土舜竺Α?/p>
家住興國縣茶園鄉(xiāng)里溪村半山腰的貧困戶謝芬蘭在當?shù)卣畮椭?,打算建一棟新房,可是建房材料用車輛只能運到山腳下,上山路又難走,用人力肩挑背扛幾乎不可能。為此,村里的干部找來了余玉林的馬幫,僅用了3匹馬,20天時間,就搬完了3萬塊磚、20余噸砂石和水泥。從謝芬蘭開始,村里不少農(nóng)戶通過馬幫運輸建筑材料或搬家解決了住房問題、搭起了產(chǎn)業(yè)橋梁,走上脫貧路。
對于余玉林而言,馬幫的工程可能會隨著全面脫貧越來越少,他也計劃明年在家里后山種上中藥材?!拔蚁嘈篷R幫終將消失,但只要農(nóng)村日子越過越好,也不愁沒活干。”余玉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