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椎間關節(jié)退變,刺激或壓迫臨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交感神經,并由此產生頭、頸、肩、上肢等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1]。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電腦、手機等的應用,頸椎病呈現(xiàn)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其中,頸型頸椎病發(fā)病率約占40%[2],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枕頸部疼痛、頸部肌肉僵硬不適、頸部活動受限等,一般不合并肢體麻木、頭暈等癥狀,查體可捫及局部肌肉緊張、僵硬、條索狀,局部壓痛明顯,是其他類型頸椎病的早期癥狀表現(xiàn),嚴重時可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早期治療與干預對控制頸椎病向其他類型發(fā)展及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臨床過程發(fā)現(xiàn),放血療法對頸型頸椎病有較滿意療效。筆者運用常規(guī)電針、電針配合放血療法治療46例頸型頸椎病患者,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門診就診的頸型頸椎病的90例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齡20~59歲, 平均(38.26±9.94)歲。對照組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齡21~60歲, 平均(37.86±9.47)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及排除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關于頸椎病中頸型的診斷標準:枕頸部痛,頸活動受限,頸肌僵硬,有相應壓痛點。X線片示:頸椎生理弧度在病變節(jié)段改變。排除其他類型的頸椎病患者以及因精神、身體狀況等其他因素不能配合完成研究的頸椎病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取穴:風池、頸夾脊、百勞、大椎、肩中腧、肩井、外關、后溪、阿是穴,每次選取12穴。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暴露頸肩部,常規(guī)消毒后,用(30×25)mm或(30×40)mm環(huán)球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指切進針法進針,刺入皮下,達到適當深度,行平補平瀉手法,使之得氣,風池、頸夾脊、百勞穴接入英迪牌電針治療儀,參數(shù)設定:連續(xù)波、100 Hz,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20 min。
1.3.2 治療組 先予上述常規(guī)電針治療,加予局部放血療法。取穴:百勞、大椎、肩井、阿是穴。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暴露頸肩部,常規(guī)消毒后,一手提捏局部皮膚,另一手以注射針頭快速點刺,深度約(2~3)mm,散刺大約5~6針后,對散刺部位局部拔罐,幫助吸附出血,留罐約10 min,以血不再出為度,拔除罐后再次消毒皮膚,保持皮膚干潔。
1.3.3 療程 電針隔日1次;放血每周兩次,均治療2周。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數(shù)據與療效。
1.4 觀察指標 ①視覺模擬評分(VAS)[4]采取視覺模擬評分(VAS),0分為無痛,10分為極端疼痛,共10個分段;觀察患者治療前、治療后疼痛評分情況。②Northwick Park頸痛量表(NPQ)[5]采用NPQ頸痛量表了解頸椎病癥狀情況,對治療前、治療后患者NPQ評分情況作記錄。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NPQ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NPQ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而治療后,治療組VAS評分、NPQ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VAS評分、NPQ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VAS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2 兩組NPQ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頸型頸椎病,由于椎間盤退行性變的早期,髓核與纖維環(huán)脫水變性,椎體不穩(wěn),頸肌防御性痙攣,刺激后縱韌帶和椎體神經末梢引起[1]。中醫(yī)認為,該病屬于項痹、筋痹、頸筋急等范疇,病因為年老體衰、肝腎不足、筋骨失養(yǎng),或者感受外邪,客于經脈,或者久坐脫氣、勞損筋肉,或者扭挫損傷、氣血瘀滯,經脈痹阻不通所致[6]。不通則痛、氣血不足則痛。而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人年六十,其病脈大者,痹挾背行……皆因勞得之”?!皠凇?,長時間低頭,頸椎勞損,是頸型頸椎病的主要原因。
針灸治療頸椎病是一種簡、便、效、廉的方法。孫云廷等[7]認為,針刺能通過祛風除濕、疏通經絡,消除頸部軟組織以及椎周炎性反應,緩解肌肉痙攣,恢復頸椎力學平衡。從經絡而言,頸椎病與督脈以及手、足太陽經關系密切。風池、頸夾脊、百勞、肩中腧、肩井等穴能祛風疏通局部氣血而止痛,治療頸肩疼痛、頸項僵硬;阿是穴最能疏通局部氣血瘀滯不通;大椎是諸陽之會,為督脈穴,針刺既能振發(fā)諸陽經陽氣,又能疏通督脈,通督脈之氣血以緩解頸部疼痛僵硬癥狀;外關、后溪為遠端取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二者一為手少陽經穴,通陽維脈,一為太陽經穴,通督脈,二者均能疏通多條脈絡,以行通絡止痛之功。放血療法,又稱刺血療法?!端貑枴分赋觯骸胺仓尾”叵热テ溲薄!鹅`樞》強調“血實宜決之,菀陳則除之”。與針刺相比,放血療法最大的特點是活血祛瘀,使風、寒、濕、熱、瘀等一同隨血祛出,體內邪氣去除則正自安,氣血得以通暢,新血自生。氣血壅滯之僵硬、結節(jié)等隨之變軟、甚至消失。因而放血療法能緩解頸椎病之頸肌僵硬疼痛癥狀。張爭昌[8]結合歷代醫(yī)家及現(xiàn)代研究,認為刺血療法的治病機理是泄熱解毒、消腫散結、疏通經絡、消瘀去滯、調和氣血、調整陰陽、醒腦開竅、鎮(zhèn)靜止痛等。方瓊[9]等認為,刺絡放血可以改善頸椎病的微循環(huán),可以降低外周疼痛介質NE、DA、5-HT的含量,對頸椎周圍神經-肌肉有調節(jié)作用,對血管和血液的特異性有雙重刺激。筆者采用百勞、大椎、肩井、阿是穴穴位放血,可決頸肩之血實,除頸肩之菀陳,起疏通頸肩氣血,通絡止痛之效。研究顯示,治療組經放血治療后頸椎病癥狀得到更大程度的緩解。因此,根據研究結果,可見電針治療能改善頸型頸椎病,但電針治療基礎上配合放血治療療效明顯更佳。電針配合放血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