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林
俯首甘為冤大頭
小婧今年14歲,是上海市普陀區(qū)某中學的初二女生。在學校治理校園霸凌事件中,有同學反映小婧經(jīng)常被班里幾名女生勒索錢財。班主任大驚,找小婧核實情況,沒想到小婧矢口否認,說自己和那幾個女生是好朋友,花錢請她們喝飲料、看電影是自己情愿的。但是,小婧的媽媽趙女士卻不這樣認為,情愿為同學花錢,為什么要私下里因心疼錢而哭泣,恨自己沒有朋友?擔心女兒出現(xiàn)心理問題,趙女士帶女兒找到我咨詢。
趙女士告訴我,她家的經(jīng)濟狀況并不好,小婧的日常開銷過大早就引起了她的懷疑,但小婧每次要錢時編造的理由都讓她深信不疑。“在撒謊這方面,這丫頭還真有天賦,這天賦用在學習上多好!”趙女士斜眼看小婧,奚落道。
小婧不自在起來,把頭深深地低下。
為了弄清楚小婧的真實想法,我請趙女士回避。小婧愧疚地望著媽媽離去的背影,眼淚在眼眶里打轉。
我問小婧:“媽媽剛才說的屬實嗎?”
小婧默默地點點頭,用極微弱的聲音說:“其實沒有人欺負我,是我自愿的?!?/p>
我問:“那你為什么要自愿請她們消費呢?事后你后悔嗎?”
小婧不肯抬頭,回答道:“我沒她們成績好,也沒她們時尚,我想讓她們帶著我玩?!?/p>
我問:“那么,她們請你喝飲料嗎?看電影她們?yōu)槟阗I單嗎?”
小婧略微想了想,微微搖頭,小聲道:“她們習慣了我買單?!?/p>
“但是這不公平!”我有點憤怒了。
小婧抬頭看我,眼里滿是驚恐。
我連忙安慰她,給她倒了一杯水,心平氣和地問:“你對她們這樣好,她們對你怎么樣?拿你當知心朋友嗎?”
聞聽此言,小婧放聲大哭起來。情緒平復后她告訴我,那幾個女生看不起她,私下里叫她跟屁蟲。有一天五個女生一起去滑冰,回來的路上去喝咖啡。一名姓劉的女生點了四杯,說:“小婧喝不慣,不難為她吧。”眾人都笑。最后結賬的居然還是小婧。
我由衷地說:“小婧,你可真是好脾氣!?!?/p>
“別的同學都笑我好欺負,有男生嘲笑我‘俯首甘為冤大頭?!毙℃撼槠溃坝袝r候我也恨自己,怎么那么賤呢?可我就是忍不住要巴結她們??赡芪艺娴牡昧诵睦砑膊“?。”
我問:“你對別人也是這樣嗎?比如對父母、老師?!?/p>
“那當然,尊重師長是學生的本分!”小婧馬上正色道:“我從小就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不信你問媽媽?!?/p>
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交談,加上兩份心理量表的測試結果,我診斷小婧的異常行為是討好型人格的表現(xiàn)。
“討好型人格?”趙女士仔細品味著這個不中聽的詞,眼中有恨鐵不成鋼的憤怒,“這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討好型人格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傾向?!币娳w女士明顯松了一口氣,我進一步解釋道,“討好這種行為其實蠻普遍的,孩子討好父母,學生討好老師,員工討好領導,患者討好醫(yī)生,推銷員討好消費者,等等。但是,當討好成為習慣,就要引起重視了,因為一味討好別人,有可能發(fā)展成為交際障礙,進而引發(fā)抑郁癥、焦慮癥、恐懼癥等心理疾患。”我告訴趙女士,討好型人格主要有以下6種表現(xiàn),在小婧身上都能找到對應的行為:
1.內心敏感脆弱,同理心極強。具備討好型人格的人(以下簡稱討好者)總能敏銳地察覺出或自以為察覺出別人內心的想法,很會為別人著想,卻總是刻意忽略自己的需求,害怕自己給別人添麻煩;在獲得別人幫助時受寵若驚,感覺自己不配得到別人的幫助。
2.很難拒絕別人。即便知道對方的要求不合理,討好者也會習慣性地硬著頭皮滿足對方。不得不拒絕對方時,討好者會覺得非常愧疚與惶恐。
3.自我評價過低。在社交中,討好者傾向于抬高別人,貶低自己。
4.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為了獲得別人的好評,討好者總是試圖在別人面前維護自己善良、平和、大度等友好形象。對社交中發(fā)生的爭吵、尷尬、意見沖突等負面事件十分不安,總是試圖營造出和諧的氣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
5.在社交中表現(xiàn)得神經(jīng)質。因為總是擔心自己會給對方造成不好的印象,討好者在社交過程中無法坦然地表現(xiàn)自己,顯得很不自然。
6.缺乏底線和原則。討好者能夠容忍或者說是意識不到別人在客觀上對他的逾規(guī)行為,因為其自身的自我邊界模糊,所以往往想當然地以為別人是像他一樣沒有邊界的。這樣的錯誤認知,一方面使討好者很容易與一些人變得較為親密,另一方面又會因為得不到別人更多的回報而更加痛苦。
討好人格無害嗎
聽了我對討好型人格的解釋,聯(lián)系小婧的種種表現(xiàn),趙女士認可了我的診斷。她問:“我家小婧是怎么形成討好型人格的?”
我告訴趙女士,形成討好型人格,不外乎以下三個原因:
1.缺少來自父母的無條件的愛。父母的愛對孩子至關重要,只有得到父母的愛,孩子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會被拋棄的。討好者要么得不到父母的愛,要么得到父母需要附加條件的愛,即只有滿足父母的需求,表現(xiàn)出父母期望的樣子時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如果違背父母的愿望,或者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討好者通常會被父母否定、批評,甚至打罵。
我解釋道:“對幼兒來說,父母無疑是最大的權威,并且幼兒的生存與安全感完全來自父母,所以父母的否定會對其形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為了逃避或不再受到這種被父母否定或打罵的痛苦,幼兒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刻意地迎合父母,希望以此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贊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習慣,甚至他會逐漸地把父母的需求內化為自己的需求,因為在他的認知里,滿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于滿足了自己的需求,而這也成為他對今后所有親密關系的認知藍本:我是沒有價值的,我是不值得被愛的,我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可和關注,只有當我不斷地滿足別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時候,我才能獲得關注和愛?!?/p>
2.存在嚴重的認知偏差。在討好者的認知中,獲得別人認可和贊賞的途徑,只有討好這一種方式。討好者的內心無力而空虛,他們從一開始就忽略了通過努力工作,做出成績,提升自己的能力等方式來得到別人認可和贊賞的可能性。從這個層面上來看,討好者是懶惰且不求上進的,他們和那些幻想著通過買彩票發(fā)大財然后衣食無憂的人一樣。
“在討好者看來,討好是獲得別人認可最容易的途徑,只需要多說幾句好話,裝出善良無害的樣子,別人就會認同你,就會夸獎你?!蔽艺f,“但是這種廉價的認可和贊賞不過是用來填補討好者內心一時的空虛和不安全感,來得容易,去得也快。醉心于追逐這種廉價的認可和贊賞,只會令討好者越來越依賴和沉迷于那內心的空虛得到暫時滿足的假象之中而無法自拔?!?/p>
3.討好已成為習慣。當討好成為討好者的行為習慣,成為他人格模式的一種,討好就成為討好者自我認知的一部分,成為他潛意識里對自己的定義。這其實是討好型人格最深層的原因。
我解釋道:“我們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認知習慣等構建成了我們的人格模式。我們的人格模式一旦形成就會十分穩(wěn)固,因為人格模式將我們的各種習慣和行為等全部聯(lián)系并且雜糅在了一起,在我們的認知層面中,我們即便只是想改變人格模式中一個非常小的部分,也是對自己的全盤否定,而全面改變人格模式無疑是相當困難的。
沒想到,我的這番解釋沒有打動趙女士。她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用輕松的語氣說:“其實在現(xiàn)實社會中,善于討好別人未必是壞事?!蜌馍敗植淮蛐δ樔?,這些不都是對討好的認可嗎?再說,女孩子哪個不善于討好人?”
“與人為善和討好不是一個概念。”我糾正道,“2006年,日本導演中島哲也拍攝了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是用電影的形式解析討好型人格的成因和危害,強烈建議您看一看。”
應趙女士的一再要求,我只好劇透:在這部電影中,女主人公松子是一個善良、聰明的女孩。為了得到愛,她用盡一生去討好別人,下場極其悲慘。20歲以前,松子盡自己的努力滿足父親的期待,希望成為父親心目中理想的女兒,可是,父親更加關注從小體弱多病的妹妹。習慣討好人的松子成年后先后同多個男人同居,做過妓女、被家暴、被男人騙光錢財、當過小三、殺過人、進過監(jiān)獄……種種不堪的經(jīng)歷都在她身上發(fā)生了。她每次都在受傷后全身心投入下一段自以為有未來的感情,但事與愿違,她竭力討好的人都沒有給她真正的愛,一次次地玩弄、背叛、拋棄她。好友擔心她再次受傷,勸她離開當時對她拳打腳踢的男友,可是松子卻說:“就算被打,也比孤獨一人好!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地獄也好什么地方也好,我都跟著他,這就是我的幸福?!彼勺泳驮凇坝懞?被傷害-渴望愛-繼續(xù)討好-再次被傷害”中度過她短暫的53年人生,最終她患上了抑郁癥,在一人獨居十幾年后,被路人殺害。
“怎么會這樣?”趙女士緊皺眉頭,好像同樣的厄運馬上要降臨到小婧身上。
我心情沉重地解釋道:“當我們以為全身心為對方付出、不斷討好就可以獲得愛的時候,我們不僅會在面對不合理的遭遇時選擇忍受,更可怕的是,我們還會主動選擇更糟糕的人去愛。因為我們潛意識中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值得擁有幸福,可內心卻比誰都渴望被愛。所以我們只會選擇自以為能抓住的幸福。這樣的委曲求全與討好,給了全世界傷害我們的權利?,F(xiàn)在,您還認為討好人格無害嗎?”
趙女士受驚似的快速搖頭。
理直氣壯做自己
趙女士焦急地問:“請問,討好型人格可以改變嗎?”
“可以改變,但不容易?!蔽腋嬖V她,小婧的情況不算嚴重,可以進行家庭自助矯治,要點如下:
1.停止討好任何人。我告訴小婧,從現(xiàn)在起,不再討好身邊的任何人,但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對別人冷若冰霜、缺乏耐心、拒絕提供幫助。不討好別人的意思,是用正常的方式與別人交往,該笑就笑,該幫忙就幫忙,只不過,在該表達憤怒的時候要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憤怒,該拒絕的時候要當即說“不”??傊?,這種改變只是不再像以往那樣擺出低姿態(tài)討好別人而已。
“不要擔心你會因為這樣的嘗試而失去什么。”我鼓勵小婧,“事實上,這樣做并不會對你的生活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這樣的嘗試帶給你的回報比你的討好所得要豐厚得多。你用討好這種方式建立的人際關系,百分之九十五是無效的,因為你是一個討好者,別人都不會把你當回事,這樣的人際關系根本不會在未來帶給你什么實質性的利益或幫助。你首先得擁有放棄無用的東西的勇氣,然后才能獲得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機會?!?/p>
2.培養(yǎng)內心的充實感與富足感。我告訴小婧,形成討好型人格的根本原因是內心的空虛,不得不從外界尋求關注和贊賞來填補。如果能夠擁有強大的內心,能夠時刻獲得來自內心深處的力量的滋養(yǎng)和支持,討好者就不會那么在意別人的評價,就能坦然地接受外界的贊美和批評,就不會害怕孤獨,也不會陷入迷惘,不會在任何人面前緊張失措,只會堅定而果斷地做自己。
“學會自愛,提高自信,就是培養(yǎng)內心充實感與富足感的方法?!蔽艺f,“遵從自己的內心,相信自己,不要過多地在意別人的想法,因為你永遠也不可能討好所有的人。即使你獲得了別人再多的好評,但那不是真正的你,學會自愛才會體現(xiàn)你的價值。同時,不必時常和別人做比較,接受并且更愛自己,像對待良師益友一樣善待自己。有時間不如去做一些喜歡的事,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自信的人才會真正被人喜歡?!?/p>
3.學會說“不”,建立邊界意識?!鞍炎约悍旁诘谝晃徊⒉灰馕吨运?。”我一再對小婧重復這種話。我要求她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回憶她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所做的事情,并列出那些她不喜歡,但是不由自主幫別人做了的事情。然后,寫出她為什么不想做這些事情。這個時候,她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事情都違背了她的原則。在此基礎上,我要求她忠于自己的原則,不該答應的事就拒絕。
那次咨詢以后,小婧努力改變自己,取得的進展很大,為此她忍受許多改變帶來的痛苦,但她是快樂的,因為她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正在理直氣壯地做自己。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