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如畫,定格著無數(shù)精彩的瞬間;童年如歌,跳躍著無數(shù)歡快的音符;童年如河,翻騰著無憂無慮的歡樂浪花……那無數(shù)的幻想和傻傻的童稚拼湊成一件又一件趣事,想起來總會笑破肚皮……
【閱讀訓(xùn)練一】
掛在墻上的蒲扇
逛街,偶見一地攤,擺在護城河畔,賣些雜七雜八的什物,有針頭線腦、鞋墊淘米籃子啥的。在地攤一角,竟橫七豎八地擺了些蒲扇賣,扇面上燙了畫,小巧盈手,更像工藝品。
這是走了樣的蒲扇,但到底是蒲扇,心底還是泛起久別重逢的歡喜。我停下來買一把。他問,買了作什么?我答,回去掛墻上。
記憶里,沒有蒲扇的夏天,哪里叫夏天?
那個時候,夏天納涼的唯一工具,是蒲扇。哪家少得了它?賣蒲扇的男人,擔(dān)著一擔(dān)子蒲扇,到鄉(xiāng)下來。他手里擎把大蒲扇,大烈日下,邊扇風(fēng)邊擋太陽。主婦們圍攏過去挑,七嘴八舌著。其實有什么可挑的?都是一樣的,簇新簇新的。新做的蒲扇,面容潔凈,筍白一樣。聞聞,有股類似于麥秸的味道。
買回的蒲扇,主婦們都用布條,把邊子重縫上一遍。鑲了邊的蒲扇,有些沉,扇的風(fēng),不爽快。但耐用啊,即使天天搖,一個夏天也搖不壞,可以留著,待下一年夏天再用。
晚上,村里人自動組合,三五個聚一起,在空地上納涼。人人手里一把蒲扇,不緊不慢地?fù)u,搖出了不少的俚語笑話。孩子們是絕沒有耐心搖蒲扇的,他們呼朋引伴,一窩蜂地鉆草堆,蹲草叢,玩得汗流浹背。總有母親,捉了自家的孩子,用蒲扇在他(她)的屁股上敲兩下,怒斥,你能不能安生點?瞧瞧,剛洗完澡的,身上又淌汗了!
理她呢。撇撇嘴,嬉皮笑臉著,“哧溜”一下,如小泥鰍似的滑開去。草叢里的熱鬧,永遠吸引著孩子。螢火蟲裝了大半瓶。真可憐了那些小蟲子,它們?nèi)舨皇悄敲凑袚u,何至于落下被囚禁的命運?到最后,是如何安置那些“囚犯”的,孩子們已不理會了,那瓶子多半被隨手扔了。第二天晚上,另找了空瓶子來,再捉。夏夜的天空下,螢火蟲永遠多得像天上的星星。
玩累了,一個個躺到自家搭在門前的門板上,安靜下來。夜?jié)u漸深了,四周的聲音,漸漸隱伏于夜的深處。這個時候,稻花的清香,隨著風(fēng)飄來,一陣一陣。有雞在夢中打鳴。天上的星星,繁密得像撒落的米粒。
祖母搖著蒲扇講故事,重重復(fù)復(fù)講的都是小媳婦遇到惡婆婆了。她搖著搖著,那速度就慢下來,嘴里的呢喃,終至消失。鼾聲響起。我們抬眼看她,她坐在椅子上,頭垂著,嘴巴微張。握蒲扇的手,也垂著。我們拉扯她手里的扇子,祖母驚醒,用扇柄輕敲我們的手,笑說,調(diào)皮啊。復(fù)又搖起來……
這樣的景,再無處可尋。曾經(jīng)一個個搖著蒲扇的人,都跟著歲月遠去了。我的外婆走了,我的祖母走了。而我每次回鄉(xiāng)下,母親都要告訴我,哪個我熟悉的鄉(xiāng)親也走了。偌大的鄉(xiāng)下,再不見了蒲扇的影子。家家都裝電扇了,甚至蚊帳里,也掛上一臺。仿佛這承載了三千多年歷史的蒲扇,從不曾來過。
我把新買的蒲扇掛上墻。我指著它,告訴鄰家三歲小兒,我說這叫蒲扇,是用來扇風(fēng)的。
(選自《丁立梅精品十年精選集:暗香》)
思考
1.本文的記敘線索是什么?
2.第七段中的畫線句子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3.結(jié)合選文,簡單分析最后一段的表達效果。
【閱讀訓(xùn)練二】
聽,誰在伐木
白樺樹被月光映照得如此的光潔,透明,看上去就像一支支白色的蠟燭。能夠把這蠟燭點燃的,就是月光了。
雪花彈撥森林的時候,有一種聲音會在蒼茫中升起,它不是鳥鳴,而是伐木聲。
伐木的有公家的,也有私人的。公家伐木是天經(jīng)地義的,他們伐的是落葉松、樟子松這些上等木材,它們被運送到全國各地后,可以造房屋,建橋梁。私人砍伐的,被允許的只有風(fēng)干了的樹木——我們俗稱“杖桿”的已無生長跡象的樹木,以及那些不能成材的雜樹,譬如水冬瓜、柞木、楓樺樹、水曲柳等等。
我童年進山伐木,通常是跟著父親。他很愛惜樹木,喜歡盤樹墩來作為燒柴。如果伐一棵高高的樹,把它鋸為幾截,那么你會得到很多的柴火;而伐一個只有人的膝蓋高的樹墩,獲得的只是一截?zé)瘢阌玫挠质峭瑯拥牧夂凸し?。所以,我常常覺得父親愚癡,別人家都伐樹,為何我家要盤樹墩而遭人恥笑?而且盤下的樹墩因為散而不好裝車,常常是拉著一車樹墩朝家走,半途中就會因為顛簸而骨碌骨碌滾到路上,還得停下車來重新裝車,費盡周折。
我最喜歡自己拉著爬犁上山拉燒柴。帶上一把鋸,不用走太遠,就可以伐到水冬瓜。伐水冬瓜的聲音非常好聽,它不像松樹,常常會因為身上漫溢的金色樹脂粘了鋸而發(fā)出喑啞的聲音;水冬瓜和鋸的關(guān)系如同琴弓與琴弦的關(guān)系,非常和諧。所以,我最愛聽這樣的伐木聲,跟流水聲一樣清亮。水冬瓜很好燒,但它燃燒的速度很快,所以揮發(fā)的熱量不足,青睞它的人就少而又少。除了水冬瓜,我還喜歡伐碗口那么粗的白樺樹。不過,白樺樹的枝條極有韌性,修剪起來比較費勁。我們喜歡把白樺樹的皮剝下來,用它做引火的材料。當(dāng)然,手巧的人還會用它做鹽罐和煙盒。剝樺樹皮的時候,手往往還能觸著它身上漫溢著的汁液,那時我就會伸出舌頭吮吸,天然的樺樹汁清冽甘甜,喝了讓人的精神頓時為之一爽。
冬日月光下的白樺林是我見過的世界上最壯美的景色了。有的時候拉燒柴回來得晚,而天又黑得早,當(dāng)我們歸家的時候,月亮已經(jīng)出來了。月光灑在白樺林和雪野上,煥發(fā)出幽藍的光暈,好像月光在干凈的雪地上靜靜地燃燒,是那么的和諧與安詳。白樺樹被月光映照得如此的光潔,透明,看上去就像一支支白色的蠟燭。能夠把這蠟燭點燃的,就是月光了。也許鳥兒也喜歡這樣的美景,所以白樺林的鳥鳴最稠密。我經(jīng)過白樺林時,總要多看它幾眼。在月夜的森林中,它就像一片寧靜的湖水。
我曾因為給學(xué)校拉燒柴而凍傷了雙腳。我大約那天穿的棉烏拉有些潮,又趕上天冷,把腳給凍了。回家后雙腳腫脹,鉆心地疼,下地走路都吃力。躺在滾燙的火炕上養(yǎng)著凍瘡,聽著窗外北風(fēng)的呼嘯聲,看著父母一趟趟地進我的小屋噓寒問暖的,心里覺得又委屈又幸福。
那凍瘡最后雖然好了,但落下了疤痕。而且一到雨季的時候,凍瘡的創(chuàng)面就開始發(fā)癢,直到如今。好像它們也如我一樣,仍然懷念著已逝的寒風(fēng)和飛雪,仍然憶念著那已不復(fù)存在的伐木聲。
(作者遲子建,選自《課外閱讀》2016年第22期)
思考
1.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進行填寫。
選文主要記敘了童年的“我”跟隨父親上山伐木的情景。童年的我常常覺得父親? ? ,腳凍傷的“我”因為父母的噓寒問暖感到幸福,現(xiàn)在的“我”對童年的生活充滿_______。
2.聯(lián)系上下文,品味第五段的畫線句子。
3.選文以“聽,誰在伐木”為題有什么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