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縣人民醫(yī)院(465400)王莉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9月~2017年6月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123例,依照入院順序分組,對照組61例,其中女24例,男37例,年齡53~82歲,平均年齡(68.91±6.96)歲。研究組62例,其中女26例,男36例,年齡54~83歲,平均年齡(69.02±7.08)歲。兩組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且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協(xié)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干預:①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癥狀改善情況,且做好相關記錄。②定期換洗床單,保證病房整潔,積極預防壓瘡等并發(fā)癥。研究組于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精細護理模式干預:①強化心理干預:護理人員要加強與患者溝通,重點介紹高血壓腦出血相關知識、術后注意事項及自護方法等;告知其家屬多給予患者生活上的關心及支持,使其能充分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列舉康復成功案例,以增強其康復信心;對存在嚴重心理問題者,可聘請心理學專家對其進行專業(yè)心理疏導,進而顯著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②強化關節(jié)訓練:護理人員應準確評價患者肢體受限程度,對不能進行主動運動者,則給予相應輔助性關節(jié)功能恢復訓練,對肢體受限程度較低者,則指導其進行關節(jié)主動運動,訓練原則為從簡單到復雜、從小關節(jié)到大關節(jié),20~30min/次,3~4次/d。③強化肌力訓練:依據(jù)患者患肢肌力情況,制定肌力康復訓練計劃,包括上下肢肌肉收縮訓練等,10~20min/次,2~3次/d。④強化體位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臥位訓練,訓練過程中囑其保持足自然下垂、肢體自然伸展,且禁止下肢外旋,重點保護其肘關節(jié)及足跟;指導其進行坐位訓練時,囑其通過照鏡子來調(diào)整自身坐位姿勢;若患者病情恢復較快,則可指導其下床活動,如打太極拳、步行、做廣播體操等,但應保證運動強度適中,以患者訓練后無不適感為宜。
1.3 觀察指標 干預前后以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表(BI)評價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以運動功能評分表(Fugl-Meyer)評價兩組運動功能,得分越低運動功能越差。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3.0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研究組Fugl-Meyer、BI、WHOQOL-100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需長期臥床,不僅易導致壓瘡等并發(fā)癥,且不利于其肢體運動功能恢復[1]。既往臨床多予以常規(guī)干預,雖可定期換洗床單,一定程度降低壓瘡發(fā)生率,但缺乏有針對性的運動功能恢復訓練,整體效果不佳[2]。學者毛娟娟等[3]研究指出,對深度壓瘡行負壓封閉引流術患者給予精細化護理模式干預,可顯著減少換藥次數(shù),縮短治愈時間,總有效率高達95%。本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干預后Fugl-Meyer、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予以精細護理模式干預,可顯著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精細護理模式干預能強化肌力訓練,護理人員依據(jù)患者患肢肌力情況,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肌力康復訓練計劃;亦能根據(jù)其肢體受限程度,給予相應輔助性關節(jié)功能恢復訓練,進而有效促進其肌力及關節(jié)功能恢復。此外,精細護理模式干預能強化體位訓練,術后早期可指導患者進行臥位、坐位訓練;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其下床活動,如打太極拳、步行、做廣播體操等,從而顯著促進其身體康復。
附表 兩組Fugl-Meyer、BI、WHOQOL-100評分比較(±s,分)
附表 兩組Fugl-Meyer、BI、WHOQOL-100評分比較(±s,分)
時間 組別 n Fugl-Meyer BI干預前研究組 62 38.52±4.57 37.65±5.48對照組 61 39.18±5.23 36.71±6.07 t 0.745 0.901 P 0.457 0.369干預后研究組 62 73.61±8.36 74.51±8.89對照組 61 64.38±6.27 65.38±6.45 t 6.918 6.510 P 0.000 0.000
總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予以精細護理模式干預,可顯著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