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琴
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指導思想下衍生出來的高校精準資助模式為解決教育公平、激發(fā)教育功能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本文從高校資助的歷史溯源、高校精準資助的內涵與外延以及高校精準資助的馬克思主義人學價值三個方面闡述新時代背景下精準資助理念在高校的價值訴求所在,探討高校如何利用精準資助使其立德育人理念落葉生根,發(fā)揮強大助力。
1 高校資助的歷史溯源
我國高校資助經歷了從建國初建、文革破壞到改革開放獲新生等重要過程,直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高校從普遍性資助到選擇性資助,從直接資助到間接資助,從政府承擔到多元化資助,不斷邁向成熟、趨于完善,成為現(xiàn)代化教育體系建設中的重要成果。
建國初期,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百廢待興,這一時期的教育建設主要依賴于蘇聯(lián)的教育建設經驗,確立由中央調控、國家辦理的高等教育體制。與此相對應,教育經費全部由國家負擔,同時,為了保障當時的工農人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政府制定了免費上大學和提供“人民助學金”的資助政策。1952年《關于調整全國高等學校及中等學校人民助學金的通知》和《關于調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職工工資及人民助學金標準的通知》兩個文件的出臺標志著這一政策的正式實施。雖然我國的教育體系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嚴重破壞,高校從1966年停止招生,直到七十年代才恢復了高考制度,但是免費上大學和“人民助學金”政策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初。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高校教育開始從免費制逐漸向收費制轉變,“人民助學金”的受眾學生范圍逐漸縮小,直到1986年完全取消“人民助學金”,而采取獎學金和代學金制度。同時,學費減免、困難補助、貸款、勤工助學等輔助措施相繼出臺,結合教育領域自身的改革,高等教育助學金模式逐漸過渡到獎學金與貸學金并存,學校資助與學生自助并舉。
進入20世紀末,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社會貧富差距等問題逐漸凸顯,貧困學生人數(shù)上漲,他們或根本無力承擔學費,或付出慘重的代價才得以獲得入學機會,而1999年高校的大范圍擴招更是給我國高校資助帶來極大挑戰(zhàn)。原有的資助制度顯然已經不能解決這一境況,于是,我國政府及時調整高校資助模式,開發(fā)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學生可在入學之前通過貸款解決學費問題,畢業(yè)之后履行還款任務,初步形成高?!蔼劇①J、助、補、減”的多元資助體系。隨后,為了發(fā)展和完善這一資助體系,我國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2007年,國務院)等政策,開發(fā)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等新舉措,在最大程度上激勵了貧困學子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發(fā)展。社會組織和個人捐贈資金來資助在校學生的模式也隨之越來越成熟,最終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積極參與、學生自立自強相結合的多元混合資助體系。
這些資助政策的變化和發(fā)展歷程正是我國教育制度對不同社會現(xiàn)實,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做出的反映,彰顯了建國近七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變遷和不同年代下公民的不同思想在教育領域的切實反映。從中更體現(xiàn)出政府在教育領域發(fā)展歷程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在培育人才、為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努力和成就。
2 高校精準資助的內涵與外延
在全國開展扶貧攻堅的關鍵時刻,高校資助制度切實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受教育機會,做到學生資助既能服務國家脫貧攻堅這個大局,又能服務黨的教育方針,發(fā)揮立德樹人的教育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一作用的發(fā)揮有待于對高校資助制度進行重新定位,保證在對貧困學生進行經濟幫扶之外,更加加強資助育人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時提出了“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高校資助工作在國家扶貧開發(fā)大背景下能否做好對貧困學子的幫扶工作,關鍵也在于能否切實落實精準資助。
2.1 高校精準資助的內涵
從發(fā)展性角度分析精準資助,相比較于過去的資助制度,其具有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資助對象要更精準;二是資助方法要精準;三是資助效果要精準。(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
資助對象要精準指在認定資助對象的過程中要有精確的判斷標準。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是高校確定資助對象的一個重要依據(jù),我國現(xiàn)階段正在進行不斷完善貧困家庭認定方式的努力,這份工作的成績將有助于高校精準確定資助對象,更好發(fā)揮資助作用。
資助方法要精準指的是針對不同資助對象可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資助方式。和以往簡單的給予經濟幫助不同,高校精準資助應當更加發(fā)揮好勤工助學、提供就業(yè)機會等間接性方式的作用,讓困難學生既能在受資助過程中通過努力解決經濟困難,又能獲得學習成長的機會,增強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資助效果要精準指在資助的后續(xù)過程中要對資助對象進行一定的跟蹤管理,及時獲取資助效果的反饋。積極跟蹤資助效果一方面能檢驗當前資助制度有效性,幫助不斷改進和完善資助方式,另一方面也能鞏固困難學生的發(fā)展成效,避免因資助過程的中斷導致受資助學生的發(fā)展受到阻礙。
簡單來講,精準資助的基本內涵仍是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困難,發(fā)揮資助制度的濟困作用,而使這一濟困功能更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正是國家和政府積極探討精準資助新模式的目標和方向。
2.2 高校精準資助的外延
育人是高校資助的重要功能之一,對貧困學生進行濟困幫扶服務于育人目標。精準資助的育人內涵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資助更加注重對困難學生的質量培育,包括學生的學習教育以及健全的人格培育;二是彰顯教育公平精神,體現(xiàn)高校不斷提升資助準確性和科學性,實現(xiàn)立德育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高校精準資助模式下,更加關注被資助學生的質量培育。高校相關主管部門的資助工作不再局限于激勵貧困學生努力學習課堂知識,而是開拓了培育學生就業(yè)能力、溝通和交流能力等技能鍛煉,以及感恩他人、自立自強的人格培育等活動,如湖南省某高校開展“自強之星”演講比賽,讓貧困學子分享自己的勵志故事,一方面給予他人榜樣力量,另一方面鍛煉自己的表達演講能力,在資助過程當中取得良好效果。
其次,高校精準資助模式是教育公平精神的彰顯。以往由于資助制度的不成熟,導致部分困難學生不能真正得到有效資助,一部分資源未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的同時給教育公平帶來一定的職責,不利于高校履行其立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認真做好精準資助是確保資助工作科學性的前提,也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推動力。
無論是出于經濟幫扶的基本功能,還是教育育人的外延性作用,精準資助的工作都是圍繞學生展開的,工作過程中時刻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是高校做好精準資助工作,助力國家扶貧攻堅大局的保障。
3 高校精準資助的價值取向:以生為本,立德育人
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人類歷史上的瑰寶,經歷歷史洗禮仍然在今天發(fā)揮著其理論指導作用,引領人類前進的方向。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時刻牢記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近年來,更是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精準扶貧的國家戰(zhàn)略便是在馬克思人本思想的基石上對我國民生和經濟發(fā)展等各方面的考慮,高校精準資助作為教育領域的扶貧幫困更是有助于從源頭上解決我國貧困家庭的問題,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保證朝著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前進方向。
高校精準資助的對象始終是需要資助的學生,在資助過程中要時刻秉承“以生為本”的價值理念,踐行每個人都有獲得教育的權利。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在經濟發(fā)展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市場化”因素在不同領域的滋長和蔓延,以及改革開放之處先富帶后富的政策傾斜,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出現(xiàn)了包括教育在內的多個領域失衡。貧困家庭的孩子與富裕家庭的孩子接受著不同層次的教育,從幼兒園時期開始,直到接受大學教育,無不受到家庭條件的制約。這樣的現(xiàn)象無疑違背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初衷,也偏離了馬克思預想的人類最終將會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和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的美好期望。在這樣的背景下,精準資助模式的開發(fā)和研究為解決這些問題帶來了新的轉機。
資助人數(shù)方面:2017年共資助普通高等學校學生4275.69萬人次,資助資金1050.74億元,其中,通過“綠色通道”入學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27.66萬人,占當年報到新生總人數(shù)的15.11%。資助范圍方面:2017年將預科生納入高等教育資助范圍,民辦高校實行同等資助政策,研究生獎助政策更加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實現(xiàn)全日制普通本??粕?、研究生及預科生全覆蓋。解決了以往貧困學生因不滿足資助條件或不在資助范圍而無法得到資助的問題。資助效果方面:資助育人被納入“十大育人體系”,明確將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構建起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和精神激勵有效結合的長效機制。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政府、社會團體以及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晶,是不斷完善原有機制體系,結合現(xiàn)實需要解決相關問題產生的成果。
精準資助模式的誕生無疑是我國高校資助工作在其歷史進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但現(xiàn)實情況下,它仍然面臨著挑戰(zhàn):一是相關輔助工具有待進一步開發(fā),如大數(shù)據(jù)利用技術還不成熟,資助效果后期跟蹤工具不完善等;二是育人功能效果不顯著,資助對象個性化發(fā)展不明顯;三是由于當前社會仍處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階段,社會貧富差距仍將長期存在,高校資助工作將處于長期性工作任務當中。如何化解這些難題,將資助濟困目的與資助育人功效最大限度發(fā)揮出來,使全體社會成員既能共享發(fā)展成果又能努力奮進,仍需要相關部門在實踐中不斷獲取經驗,在正確領導下朝著更加完善、科學的方向邁進。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