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慶
現(xiàn)在有很多學生不太喜歡古詩詞,問其原因,一是認為古詩詞在實際生活中沒什么用處,二是因為古詩詞本身特殊而獨有的話語序列帶來了閱讀與理解的障礙,還有接觸渠道的單一化、熏陶與感染的簡單化,都會影響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
針對以上情況,筆者從聽、讀、寫三個方面來探討學生古詩詞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策略。
一、聽
聽音樂時,我們會隨著起伏的節(jié)奏、優(yōu)美的旋律慢慢地受到感染,從而獲得一種身心的放松和愉悅。詩歌也如同藝術,可以讓人感到放松和愉悅。詩歌,顧名思義,有“詩”有“歌”,古詩自產生之初就伴樂而生,只是“樂”的成分在流傳的過程中散失了,只留下文字的部分,我們稱之為“徒詩”。但詩和樂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且由來已久。在詩詞盛行的唐宋,且不說詞,但就詩而言,伴樂吟詩、伴樂唱詩的風尚也是蔚然成風。
詩本來就是用來歌詠的,換言之,發(fā)之為聲的。央視推出的《經典詠流傳》,采用配樂吟唱形式,是古典詩詞傳承中的一股清流,引來了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追捧。古典詩詞配樂傳唱出來,的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采用聽的形式,在激起人們接觸古典詩詞興趣的同時,需注意內容要精選、形式要多樣、方法要正確。
二、讀
想要鑒賞詩歌,必須要會讀詩。學生必須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閱讀,否則就會影響到鑒賞的質量。如何調動學生讀詩的積極性呢?我認為要從讀的方法和內容上多下功夫。
誦讀時得法——由文而圖。根據(jù)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在詩文的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從而使精神受到陶冶。詩只有不斷地誦讀,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不管是誦讀還是默讀,由口到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認知階段。高中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已趨于成熟,他們有能力將詩歌文字轉換成形象,進而在頭腦中閃現(xiàn)出富有立體感的畫面與場景。
選詩時講究——觸動心靈。一要讓學生形成“開卷有益”的意識。二要有意為學生選取好詩,或有意引導學生在自主的詩歌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好詩。這里說的好詩,是指那些接近學生生活、觸動學生心靈的詩。學生找到詩歌與心靈的契合點,有所悟了,就會點燃對詩歌的熱情。
三、寫
我認為要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快感,適當?shù)臅r候還要激發(fā)學生寫詩的興趣。有了創(chuàng)作的快感,會進一步促進學生讀詩、鑒詩。
朱光潛在《詩論》中說:“詩或是‘表現(xiàn)內在的情感,或是‘再現(xiàn)外來的印象,或是純以藝術形象產生快感?!眲?chuàng)作快感有了,會激發(fā)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此外,教師還要針對學生詩歌作品的不足給予及時指導,讓學生在反復的修改與不斷嘗試中收獲成就感與滿足感。試想,學生以此為樂了,怎會將詩歌視為“難啃的骨頭”?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