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剛吃完早飯,女兒小帆就鬧著出門。
未成想,五分鐘不到,我媽就領(lǐng)著淚眼婆娑的她回來了。
原來,小帆拿著新買的大黃鴨正在把玩,突然被四歲的蕊蕊一把奪去。說時遲,那時快,小帆一邊大聲叫嚷著,一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了回來。
從未見過這陣勢的蕊蕊嚇得哇哇大哭,她姥姥很是心疼,對著小帆半真半假“討要說法”道:“你這個小朋友,怎么這么厲害!”
同住一小區(qū),為避免尷尬,我媽趕緊上前安慰蕊蕊,并要求小帆將玩具與之分享。小帆哇的一聲,也跟著哭了起來。
“有好東西,要學著和別人分享,知道了嗎?咱這樣硬搶回自己的東西,多不淑女?。 蔽覌尰丶液蠼o小帆“上課”。
在她看來,玩具被搶,立即搶回來是睚眥必報的壞脾氣表現(xiàn),大度地與之分享才是乖孩子。
對此,我并不認同。因為她完全混淆了分享與搶回的概念:分享,是指與他人分著享受、使用、行使,前提是自愿行為;搶回,是奪回原本屬于自己的物品,乃捍衛(wèi)主權(quán)的被動行為。將兩者混為一談,看似無傷大雅,實則是對孩子物權(quán)的不夠尊重。
當下,“分享”在家長的育兒觀念中,絕對是網(wǎng)紅般存在。
盡管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意義重大,但強迫為之,只會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傷害。
心理學家表示,在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他們幾乎所有的激情和精力都用在自我意識的構(gòu)建上。
在這一特殊時期,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孩子表達自我的意愿和方式,幫他們順利完成自我意識的構(gòu)建。
比如,孩子手中的玩具和零食,請保證是在其自愿的大前提下分享出去,而非逼迫。
倘若你家孩子東西被搶,即便搶回來,有可能引發(fā)尷尬,甚至沖突,損傷你所謂的面子,我勸你依然要堅持。
因為,在我看來,“搶回來”對孩子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對于已經(jīng)初具物權(quán)意識的孩子來說,自己的物品神圣不可侵犯。
誰的東西誰擁有支配權(quán),這是人際交往中最起碼的界限。
(摘自《現(xiàn)代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