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袁自行 徐建強
摘 ? 要:為了驗證上海綠緣三元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月笙”牌碳菌肽素有機肥在中稻上使用的效果,客觀評價其肥效,于2019年6—10月在永修縣農科所進行了碳菌肽素有機肥在中稻上的肥效試驗。
關鍵詞:碳菌肽素;有機肥;中稻;肥效試驗
1 ? 材料與方法
1.1 ? 供試產品
碳菌肽素有機肥,由上海綠緣三元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45%高光效復合肥(15-15-15),由江蘇中東化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46%豐喜尿素,由山西陽煤豐喜肥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產;60%楓禾祥氯化鉀,由中化化肥公司生產。供試作物中稻,品種為兩優(yōu)688。
1.2 ? 試驗地點
試驗田為多年種植的水稻田,2017年進行良田改造。播種前取耕層土壤,化驗結果為:pH值5.2、有機質含量1.23%、堿解氮113.4 mg/kg、有效磷29.6 mg/kg、有效鉀86.8 mg/kg,土壤肥力中等,田塊排灌水條件一般。
1.3 ? 試驗方法
1.3.1 ? 試驗設置
試驗設4個處理,分別為:①純菌肥區(qū):每667 m2施碳菌肽素有機肥120 kg,分2次撒施,移栽前(6月21日)用80 kg,分蘗期(7月9日)用40 kg。②化肥減半區(qū):每667 m2施碳菌肽素有機肥60 kg,使用方法同上;化肥施用減半,45%高光效復合肥15 kg,46%豐喜尿素和60%楓禾祥氯化鉀各5 kg,使用方法同常規(guī)施肥區(qū)。③常規(guī)施肥區(qū):播種前每667 m2撒施45%高光效復合肥30 kg,分蘗期每667 m2追施46%豐喜尿素和60%楓禾祥氯化鉀各10 kg。④空白對照區(qū):不施任何肥。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00 m2,依次排列。在水稻孕穗后期(8月23日)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固定2叢,共計10叢,調查禾蔸分蘗數以及主穗孕穗進度,統(tǒng)計各處理分蘗數以及孕穗進度和生育期相差天數。收割前1 d(10月9日),對每個處理考種,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1叢,共計5叢,從中再隨機抽取10株,調查稻株株高、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曬干)。10月10日收割,收獲時各小區(qū)單收,單計產,比較各處理間濕谷產量差異。
主穗孕穗進度(水稻幼穗分化劃分)統(tǒng)計、計算方法[1-2]如下。1期:水泡看不見;2期:白須尖;3期:毛絨絨,穗長1 mm;4期:粒粒顯,穗長5 mm;5期:穎殼分,穗長2 cm;6期:葉枕平,谷半長;7期:谷嘴現(xiàn)青;8期:花粉黃。
5月30日水播育秧;6月21日上午整地,小區(qū)作埂,按試驗方案施肥。6月21日下午人工移栽,密度0.245 cm×0.277 cm,折合為10 000蔸/667 m2;6月26日,每667 m2 放1包(25 g)25%卞·乙(精克草星)拌沙子撒施;7月9日,按試驗方案追肥;7月11日,防治第三代卷葉螟,用10%隔葉擊(甲維·蟲螨腈)25 mL/667 m2(山東中新科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5%嘧菌酯·戊唑醇(田園三爽)25 mL/667 m2+5%阿維菌素(金版合圍)150 mL/667 m2+30%吡蚜酮·噻蟲胺24 g/667 m2;7月23日,用30%氰氟草酯(湖南新長山農業(yè)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30%卞嘧·雙草醚(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防治田間千金子、水竹葉、稗等雜草;8月3日,防治第四代卷葉螟,用10%隔葉擊(甲維·蟲螨腈)25 mL/667 m2(山東中新科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5%嘧菌酯·戊唑醇(田園三爽)25 mL/667 m2+5%阿維菌素(金版合圍)150 mL/667 m2+30%吡蚜酮·噻蟲胺24 g/667 m2。各小區(qū)防病滅蟲等管理方式均一致。
2 ? 試驗結果分析
2.1 ? 不同處理對中稻生育進程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中稻生育進程影響較小,各處理比對照無肥區(qū)分別推遲0.4~1.7 d。
2.2 ? 不同處理對水稻分蘗和株高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中稻分蘗影響較大,最高常規(guī)施肥區(qū)分蘗15.1根,較空白對照增加19.8%,其次純菌肥區(qū)較空白對照增加8.7%,最少減半施肥區(qū)較空白對照增加3.2%;不同處理對中稻株高影響較小,最高純菌肥區(qū)株高115.4 cm,較空白對照增加0.7%,減半施肥區(qū)和常規(guī)施肥區(qū)株高114.7 cm,較空白對照增加1 mm,增高量0.08%。
2.3 ? 不同處理對中稻其他生物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中稻穗粒數影響較小,各處理與對照增幅在1.1%~3.7%;不同處理對中稻結實率影響也較小,均在0.3%以內;各處理對中稻千粒重影響也不大,均在0.7 g以內;在產量方面,不同處理對中稻產量影響較大,最高常規(guī)施肥區(qū)產濕谷594.2 kg/667 m2,較空白對照增加10.7%,其次減半施肥區(qū)較空白對照增加8.3%,最少純菌肥區(qū)較空白對照增加3.3%。
3 ? 結論與建議
(1)常規(guī)施肥和減半施肥的增產主要通過分蘗與穗粒數的提高來實現(xiàn)。
(2)中稻上單獨使用碳菌肽素有機肥,與常規(guī)施肥和減半施肥相比產量較低,在無公害和綠色大米生產上,大米銷售的價格優(yōu)勢不能彌補產量的劣勢,估計推廣難度較大,推廣的重點為有機大米的生產。
(3)碳菌肽素有機肥與化肥搭配使用,具有節(jié)本增效、提質增效和減排增效的功效,提升了作物品質,創(chuàng)響了綠色品牌。特別是采取生態(tài)控制、改善農產品產地環(huán)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廣泛的推廣前景。
(4)碳菌肽素有機肥由于推薦使用量過高,在推廣過程中難免造成成本上升,從而嚴重影響稻農使用該肥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 1 ] 柯漢云,趙帥鋒,許渭根,等.水稻稻曲病防治藥劑篩選與防治適期確定[J].中國植保導刊,2017(10):64-65,70.
[ 2 ] 高波,黃志寬,姜威.灌南縣水稻稻曲病防治技術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7(9):121-123.
(收稿日期:201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