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奶牛腐蹄病會對奶牛的生產性能造成不利的影響,并且發(fā)病率高,會嚴重影響到奶牛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該文主要是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對奶牛腐蹄病的發(fā)病、癥狀以及綜合防治進行分析,希望能對防治奶牛腐蹄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奶牛;腐蹄病;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issn.2096-3637.2019.13.084
0 引言
奶牛腐蹄病是對奶牛業(yè)造成嚴重威脅的常見病之一,發(fā)病率高達30% - 40%,主要的表現是奶牛蹄部的真皮和角質層組織出現化膿性的病理過程,進而造成站立和運動困難,嚴重的還會出現臥地不起,使奶牛生產性能得到大幅度下降,進而影響飼養(yǎng)的實際價值。
1 病因分析
1.1 飼養(yǎng)管理的因素
注意環(huán)境衛(wèi)生,尤其是牛床和運動場的清潔和衛(wèi)生,如牛的糞污等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會造成大量糞便的堆積,進而使奶牛的蹄部長期處在不潔的環(huán)境中,讓蹄部的角質層變薄,并且還會影響皮膚的彈性。另外,運動場不平整或者堅硬的物體較多,容易造成奶牛蹄部感染。
1.2 飼料因素
如果牛體的營養(yǎng)不足,會造成牛體質弱的情況。喂養(yǎng)奶牛的飼料結構不合理,在日糧中鈣磷的含量不足.容易使奶牛的蹄部角質疏松,并且容易出現變形的情況[1]。另外,蛋白質或者維生素的缺乏和過量,都會引起一定的炎癥。
1.3 季節(jié)因素
夏季是比較容易出現該病的季節(jié),主要是因為夏季天氣比較炎熱,對奶牛喂養(yǎng)的都是一些綠色飼料,導致牛的糞便會相對較稀,再加上多雨的天氣,環(huán)境比較潮濕,易滋生病原菌。另外,潮濕的環(huán)境還會讓奶牛的蹄部出現皮膚疏松和角質變軟的情況,這樣更容易出現臨床的病癥。
1.4 病原菌
奶牛的腐蹄病主要是由節(jié)瘤擬桿菌和壞死厭氣絲桿菌引起的疾病。節(jié)瘤擬桿菌引起的炎性損傷較小,但是它比較容易產生蛋白酶、消化角質,使蹄表非常容易受到損害。然后再與壞死厭氣絲桿菌等病原菌一起,造成嚴重的腐蹄病。
2 臨床癥狀
2.1 腐蹄
腐蹄的主要癥狀是奶牛蹄部的真皮和角質層卅現腐敗性的化膿現象,主要發(fā)生于成年奶牛,尤其是在夏季多雨潮濕的季節(jié)比較容易發(fā)生,在病牛站立時會有頻繁換蹄、打地、踢腹的動作。在進行蹄部檢查時,可明顯看出蹄部變形,并且角質部呈現黑色。修蹄后有膿液流出,有的患牛因為角質溶解的原因,還會有肉芽突出,呈現出暗褐色的狀態(tài)[2]。
2.2 蹄趾間腐爛
這種癥狀主要是表皮或者真皮的化膿性以及增生性炎癥?;继愕闹洪g皮膚充血和腫脹,嚴重的糜爛。站立時,有的牛會出現無法負重的情況,主要以成年牛多發(fā)。
3 診斷要點
要對患病奶牛的一肢或多肢進行觀察,蹄間和蹄冠出現充血,蹄底流膿等癥狀則可以進行確診,但是在進行確診時,還要與膿性炎癥和口蹄疫等進行一定的鑒別。
4 預防
對于奶牛的腐蹄病,預防比治療更加重要,因為合理的預防可更好地杜絕或降低該病的發(fā)生概率。腐蹄病的發(fā)生與日常的飼養(yǎng)管理、環(huán)境管理以及奶牛白身的因素有密切關系,因此,需要對這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重視。
4.1 加強飼養(yǎng)管理
奶牛的圈養(yǎng)場應選擇在地勢較高的位置,這樣利于尿液和雨水的滲透和蒸發(fā)。對于奶牛,在產奶期代謝增強,對于營養(yǎng)的需求量會增加,因此,要對飼料進行調整,提升蛋白質、氨基酸和維生素的供應量,要保證鈣磷的平衡,保證體內具有足夠的維生素D,增強奶牛的抵抗力。
4.2 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
圈舍、運動場、擠奶廳和飼養(yǎng)間是奶牛進行日?;顒拥闹饕獔鏊?,要對這些場地進行合理的沒計和維護,場地要清潔和干燥。重視運動場的設計和規(guī)劃,要保證其具有良好的滲水性,然后去除雜物,保證清潔。另外,要堅持每天對糞便進行清理,擠奶廳和飼養(yǎng)間都要保持干燥,因為奶牛的蹄部一旦長期處于高濕度和多污染的環(huán)境中,會容易出現細菌污染的情況,容易導致腐蹄病的發(fā)生。
4.3 做好蹄部護理
要建立起蹄部護理的制度,對奶牛的蹄部做好檢查和日常的護理工作。要保證每隔半年的時間統(tǒng)一對奶牛的蹄部進行一次集中修理,同時還要及時清理圈舍,防止存在玻璃和鐵釘之類的尖銳物影響奶牛的蹄部。對于發(fā)病的奶牛更要做好蹄部的護理工作,促進傷口的愈合和恢復。還要定期使用硫酸銅、高錳酸鉀等藥物,對奶牛蹄部進行藥浴,堅持每周2次,這樣可以對腐蹄病進行有效的預防。
4.4 保證奶牛運動量
要保證奶牛的運動量,對于產奶母牛,要使其保持適宜的運動量,因此小型的牧場可以對奶牛的活動進行一定的安排,但是對于大型的牧場,很難在擠奶和飼養(yǎng)的以外時間對奶牛的運動量進行重視。奶牛本身是需要足夠的休息時間和運動量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奶牛的健康。
5 治療
5.1 高錳酸鉀療法
高錳酸鉀治療法是使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患病蹄部進行清洗,對壞死的組織和角質層要進行及時的清理,將腐爛的角質層要全部清除干凈。對于一些創(chuàng)口比較小且比較淺的蹄部,可以將高錳酸鉀粉末灑在藥棉上,然后將其敷在患處進行治療[3]。對于腐爛較深的部位,可直接將高錳酸鉀粉末塞人其中,使藥粉能與患洞進行深入的接觸,增強治療的效果。在使用高錳酸鉀處理后,要涂抹5%的碘酊,使用繃帶將其進行包扎,然后外抹松餾油。高猛酸鉀的療法比較適合病情較輕的奶牛。
5.2 碘片一松節(jié)油療法
①保定:將牛進行站立保定,使用繩子將牛的患肢固定在同側的柵欄上,并且要距離地面50 cm左右。②擴創(chuàng)和清創(chuàng)處理:擴創(chuàng)可以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患蹄進行清洗,然后使用工具對創(chuàng)道進行修挖,對其進行擴創(chuàng)處理,大小要能暴露創(chuàng)腔為宜,再使用雙氧水和生理鹽水對創(chuàng)腔進行反復的清洗。③敷藥:在對創(chuàng)口進行擴創(chuàng)和清理后,要將包有碘片的藥棉塞入創(chuàng)腔中,并且要使用適量的松節(jié)油噴到包有碘片的藥棉上。④包扎:在包扎時,要將松餾油涂在患處,進而起到固定和封閉的作用。
5.3 中藥療法
對于一些特別嚴重的病例,可以在碘片一松節(jié)油療法的基礎上,在創(chuàng)腔中填入一定的中藥,主要的藥方可以將青黛60 g、龍骨6 g、冰片30 g、碘仿30 g、輕粉15 g,一起研磨成細末,使用凡士林調勻進行涂抹,最后進行包扎,在3d后換藥,共使用3次。
6 結束語
牛腐蹄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并且發(fā)病率較高,對于該病主要是以預防為主要措施,輔助進行治療。在日常養(yǎng)殖中,一定要對的奶牛飼養(yǎng)管理水平進行提高,建立起合理的奶牛蹄部護理制度,對該病進行及時的發(fā)現和處理,進而減少對奶牛生產性能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李世宏,楊亞軍,孔曉軍,等.奶牛腐蹄病綜合防治措施[J].中國草食動物科學,2017(5):48-50,58.
[2]劉長偉,孫鈺堯.奶牛腐蹄病的發(fā)病因素、癥狀及其綜合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6( 12):134.
[3]張麗紅,吳玄光.國內奶牛腐蹄病綜合防治研究進展[J].動物醫(yī)學進展,2017( Sl):71-73.
作者簡介:劉玉蓮(1973-),女,青海人,中級獸醫(yī)師,本科,研究方向:畜牧獸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