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依純
摘 要: 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殘疾人同樣負有社會和歷史的責任。新時期廣大殘疾人應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積極投身到這場偉大的實踐中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 殘疾人;工作;意義;途徑
長期以來,人們對殘疾人的認識存在著誤區(qū),認為殘疾人是社會中的弱者一族,是被憐憫與被同情的對象。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強化政府、社會和殘聯(lián)對他們救助的責任,而弱化他們對社會的責任。事實上,殘疾人也是社會人,殘疾人一樣是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是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成果的貢獻者和享有者。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殘疾人和健全人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殘疾人積極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
殘疾人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群體。殘疾人由于某些方面的功能受到損害,在工作、學習、生活上可能會受到一些局限,但很多殘疾人克服了這種局限,取得了很多健全人也沒有取得的成就,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價值。幫助廣大殘疾人盡快融入到社會主義和諧大家庭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1、殘疾人的積極參與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無論是歷史還是現(xiàn)實,殘疾人自強不息、奮斗不止,從而成就非凡偉業(yè)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我國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身殘志堅,含辱忍恥,終于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而激勵司馬遷的正是“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等”。又如新時期殘疾人的楷模張海迪、邰麗華等,她們堅韌不拔的毅力,頑強拼搏的精神,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人去拼搏奮斗。舞蹈《千手觀音》之所以感動了億萬人的心,乃是源于殘疾人震撼人心的無聲吶喊和自強不息的意志體現(xiàn)。又如殘疾運動員在重大國際比賽中多次榮獲金牌并打破世界紀錄。這種寶貴的時代精神,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殘疾人的積極參與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加了社會財富。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扶持殘疾人從事創(chuàng)業(yè)活動。廣大殘疾人通過勞動實現(xiàn)就業(yè),不僅取得報酬,解決了基本生活,實現(xiàn)了生活自理,而且增加了社會財富,為推動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3、殘疾人的積極參與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整體發(fā)展?!澳就袄碚摗北砻鳎恢荒就笆⑺康亩嗌俨皇侨Q于最長的那塊木板的長度,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的長度。不言而喻在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特別是殘疾人群體。殘疾人群體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易于出現(xiàn)與整個社會發(fā)展不和諧現(xiàn)象,影響到社會能否真正和諧發(fā)展。正是因為殘疾人群體的特殊困難,在構建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在加長加固“木桶”的木板的時候,更應該注意“補短板”,從而使整個社會達到和諧有序的狀態(tài)。
4、殘疾人的積極參與有利于保持社會穩(wěn)定。殘疾人群體是生理性弱勢群體。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使這一群體在社會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突出的表現(xiàn)是就業(yè)困難,生活貧困。就目前而言,許多健全人尚要面對巨大的就業(yè)壓力、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殘疾人群體作為社會中的特殊困難群體,其就業(yè)壓力更大,生活壓力更重,精神承受力更低,風險抵御力更弱。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他們最先也最強烈地感受到自身的危機。因而在這一龐大群體中蘊藏不少的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發(fā)展殘疾人事業(yè),有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化解矛盾,起到“安全閥”作用,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
二、殘疾人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說殘疾人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殘疾人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但在殘疾人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既有殘疾人自身的,也有社會的。
1、殘疾人應正確認識自己社會和歷史的責任。有些殘疾人不能充分認識自己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責任和使命,不能正確認識每一位中華民族的兒女民族復興中都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殘疾人也許身體上存在一些障礙,但這不妨礙殘疾人積極參與這場偉大的實踐,殘疾人可以和健全人一樣在各方面取得驕人的成績。
2、殘疾人應克服對政府、社會或殘聯(lián)組織依附心理。黨中央、國務院、地方各級政府以及殘聯(lián)等高度重視殘疾人工作?!稓埣踩吮U戏ā穼埣踩说目祻?、教育、勞動就業(yè)、文化生活、福利等都做了法律上的規(guī)定,以此來保障殘疾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比如每年各級政府和殘聯(lián)組織都在全國助殘日組織大型義診、發(fā)放助殘用品、社會捐助錢物等活動,這些都體現(xiàn)了黨、政府對殘疾人的關懷和幫助。但是一些殘疾人卻對此產生了很大的依附心理,認為政府不會丟下殘疾人不管,生活中不是積極主動地謀求生存的辦法,而是坐等政府和殘聯(lián)的幫助,等、靠、要的思想嚴重。
3、殘疾人應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有些殘疾人不能走出殘疾的陰影,自己給自己定位是弱勢一族,是被憐憫與同情的對象。生活中以殘者自居,有魚就行,不求會漁。自由化、邊緣化傾向比較嚴重;責任感、使命感淡化。
4、社會上的一些人對殘疾人的認識也存在著誤解和偏差,很多人對殘疾人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比如一些人片面地認為,社會上有那么多健全人還沒有就業(yè),把那些工作崗位提供給殘疾人不是浪費嗎。甚至有些人視殘疾人為“社會包袱”,一些家庭也不能正確對待家里的殘疾人,視之為“家庭累贅”。
三、殘疾人要強化主體意識,積極主動投入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去
1、殘疾人要以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為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舞蹈《千手觀音》之所以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不僅僅在于其藝術表現(xiàn)力,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殘疾人群體自強不息的人格力量。殘疾人不甘落后、永不言棄、自強不息的拚搏精神就是對社會建設最好的支持,這是推動整個社會走向和諧的動力之一。
2、殘疾人要揚長避短,注重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殘疾人之所以被稱為“殘疾”,主要是一些身體功能喪失或受損,但是往往由此帶來其它身體功能得到更大程度上的開發(fā)、擴展和強化,有時甚至超過健全人。殘疾人要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優(yōu)勢,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3、政府、殘聯(lián)等有關部門要真正建立起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協(xié)調運轉的工作機制,不斷加大對殘疾人幫扶的力度。各級政府、殘聯(lián)等部門要把殘疾人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生力軍”來認識、對待和開發(fā),不斷加強對殘疾人的教育、培訓和幫扶力度,使更多的殘疾人走上和健全人一樣的就業(yè)之路。社會各界也要熱情幫助殘疾人,為他們的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搭建平臺。
4、物質助殘與精神助殘雙管齊下,強化殘疾人的主體意識,讓殘疾人主動參與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去。社會除了滿足殘疾人基本的物質需要外,還給殘疾人帶來安全感和尊重感,有利于實現(xiàn)自身價值。因此政府和殘聯(lián)組織要更多地幫助殘疾人克服“自輕自賤”的心理,樹立“自尊自信”的精神;幫助殘疾人克服“自暴自棄”的心理,走上“自強自立”的道路。解除殘疾人的心理壓力,使其放下思想包袱,從而主動融入到社會主義和諧大家庭中。積極參與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來,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朱翠琴.優(yōu)化視角在殘疾人社會工作中的應用[J].懷化學院學報,2017.36(4):81-83.
[2]周彩嬌,李湘論.促進殘疾人社會參與與社會和諧[J].湖北社會科學,2010(9):41.
[3]周彩橋.制度困境與農村殘疾人的文化參與[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