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登瀛
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
江西有一座著名的縣城,它的名字與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眾多著名的“第一”中,它占據(jù)了整個中國乃至世界都知曉的一席。它,就是于都。八十多年前于都縣建立了贛南第一支正規(guī)工農武裝、第一塊紅色根據(jù)地、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于都是中央蘇區(qū)時期中共贛南省委,贛南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fā)地、中央蘇區(qū)最后一塊根據(jù)地、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起源地、長征的發(fā)源地、中央蘇區(qū)全紅縣之一和蘇區(qū)精神的形成地之一。這里誕生了16位共和國將軍。在于都,中央紅軍留下了眾多的革命活動舊址、舊居,如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中共贛南省委舊址、贛南省蘇維埃舊址暨毛澤東長征出發(fā)前夕舊居、贛南省三級干部大會舊址、中央后方保管處、中革軍委舊址等等。在全國上下隆重紀念紅軍長征八十周年之際,為了追溯那段悲壯的歷史,為了懷念革命先烈,筆者最近慕名來到了這塊紅色的土地……
我從江邊渡口來到不遠的紅軍長征紀念館,這里陳列著當年紅軍的許多文物、照片、事跡介紹。在紀念館里,有一面墻,讓我們駐足凝望良久,這就是“長征出發(fā)地紅旗譜”,上面掛著幾十位出生于于都縣的紅軍戰(zhàn)士的照片,他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zhàn)都成為了共和國的開國將軍。1932年1月至1934年9月,于都縣參加紅軍68519人,16336名革命烈士,而無名的烈士并不列在其中。所以,對于于都人來說,家家都有紅軍,滿門都是忠烈。紀念館展示的各種史實資料和文物向廣大市民和游客真實再現(xiàn)了當年紅軍長征的歷史。
近年來,于都縣把“長征”品牌作為優(yōu)勢資源進行保護開發(fā),先后還建設了長征大橋、長征公園、紅軍大橋、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長征出發(fā)地陳列館、中央紅軍出發(fā)地紀念館、中央紅軍長征人物園等建筑設施,并將毛澤東故居、革命烈士紀念館、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舊址、蘇區(qū)中央后方保管處等47處重要的革命遺址修葺一新。
于都縣位于江西省南部,東鄰瑞金、南接安遠、西連贛縣、北毗興國和寧都,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之沖”之稱。于都縣是著名的紅色旅游縣,這里有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東門渡口、毛澤東舊居何屋等紅色旅游景點。此外,于都境內也是山明水秀,地麗物繁,有文化古村——寒信村、皇固庵景區(qū)、屏山牧場風景區(qū)以及羅田巖等美麗的自然景觀。我乘坐的贛州至于都的汽車出發(fā)了,1個多小時后到達于都汽車站,坐上縣城的小公交車到了紅軍長征渡口外面的公路上,徒步經過于都二中和一座小村莊,來到了貢江邊。1934年10月16日,紅軍一、三、五、八、九方面軍就是從這里渡過貢江,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我老遠就看到了屹立在江邊的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紀念碑基座上寫著:于都縣城東門渡口。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紀念館
根據(jù)記載,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根據(jù)地日益縮小,中央紅軍被迫轉移。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毛澤東、周恩來、博古等中央領導人率領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機關,及其直屬部隊和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共8.7萬人分別從八大渡口渡過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長征路。紅軍渡于都河時,于都男女老幼從四面八方涌上橋頭,向紅軍將士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頂頂斗笠,企盼著親人一路平安,早日歸來?!妒图t軍》的歌曲就是反映這一場面,婉轉纏綿,撼人魂魄。為了保證紅軍順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持紅軍,調集所有的民船,架設浮橋、擺渡,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飯,還有的直接參加架橋。一位姓曾的老人甚至把自己的棺木獻給紅軍架橋。周恩來總理聽說此事后,動情地說:“于都人民真好,蘇區(qū)人民真親?!?/p>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紀念園
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高10.18米,寓中央機關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同志于1934年10月18日在此渡河。該碑碑體為雙帆造型,寓意中央紅軍由此揚帆出征。碑座左邊為陸定一手書《長征歌》第一首:“十月里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于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是中央紅軍夜渡于都河長征出發(fā)的真實寫照。碑座右邊為葉劍英1962年緬懷當年贛南省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寫的詩:“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于都濺濺鳴,梁上伯堅來擊筑,荊卿豪氣漸離情”,詩中引用燕國高漸離擊筑高歌送別壯士荊軻刺殺秦王的歷史典故,追憶葉劍英當年長征夜渡于都河時劉伯堅同志為他送行的悲壯場面和動人情景,抒發(fā)了葉帥對先烈的無限懷念和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