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健
我想給大家講講三個真實的故事。第一個故事——黑客。
有一次在中學校長會議上,分管品格教育的領導反映,最近學校的網絡被入侵了,黑客是一名七年級的學生!
由于他進入網絡可以看到我們所有的郵件,所以必須嚴肅處理。
但我認為應該先了解事情發(fā)生的原因,調查后才知道,這個學生想看一下學校的網絡安全設置到底是什么樣的水平,他也想檢驗自己信息技術的能力。
我們的信息主任請他的家長到學校來說,孩子的信息技術能力已經達到高中的水平,建議家長可以在外面找更好的機構進行培訓,并且推薦了一些學習網站。
后來,他和其他同學所發(fā)明的導盲手機,獲得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一等獎。又獲得了中國科協(xié)的肯定,作為中國科協(xié)英才計劃的一員參加各種國際計算機論壇。
第二個故事——《光明與黑暗之書》。
有一天,在校中學部的宿舍里,熄燈了,但是一個舍監(jiān)老師突然聽到有聲音,看到兩個男孩在用電腦討論什么。當然按照宿舍管理的規(guī)定,電腦肯定就收掉了。
第二天了解情況以后才知道,這是八年級兩個男孩正在創(chuàng)作一部小說,叫《光明與黑暗之書》,是描寫18世紀普法戰(zhàn)爭的小說,其中有兩個主人公,一個是德國士兵,一個是法國士兵,通過描寫他們的內心活動,來展示戰(zhàn)爭的整個場景。
由于出版社馬上要出書,他倆只能利用晚上來趕。
舍監(jiān)老師知道這個情況后,不僅沒有按照紀律處分,還把電腦還回去,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去創(chuàng)作。
更重要的是,在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視作正方,德國視作反方,所以法國是光明的,德國是黑暗的。
但是他們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討論有時甚至是激烈的爭論后發(fā)現(xiàn),光明中也有黑暗,黑暗也有光明,人的個性是完整的。
第三個故事——抽水馬桶。
有一天在小學部,保潔工突然聽到衛(wèi)生間里有聲音,打開一看,一個小男孩正在那里在拆裝馬桶的水箱。
課后我們把他喊到辦公室了解情況,原來他想研究一下馬桶抽水的原理和構造。
我們又把家長請來,才知道這個孩子從懂事開始,除了他父親的名貴手表,家里所有的東西他都可以拆裝。
那他為什么在學校里面拆?
因為家里的馬桶是連體的,學校是分體的。家長知道以后,當然進行了批評教育,但同時你們知道家長做了什么事嗎?他特地買了個馬桶,讓孩子在家里拆裝。后來這個孩子在香港舉辦的樂高國際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所以我想通過這三個故事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應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叛逆行為?
叛逆行為是不是錯誤的?我認為并不能簡單地說對還是不對。 我認為,研究學生就是研究教育,研究孩子就是培養(yǎng)孩子。
怎么做呢?通過觀測—記錄—研究—分析—歸納,從而知道孩子在發(fā)展過程中何時需要呵護,何時需要指導、幫助和支持。
我想,我們都經過河流,但河水在不斷流動,河水里的魚啊、樹葉啊,也是在不斷流動。
不管是老師、校長還是家長,我們不可能碰到個性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想讓他們獲得成功,首先就要呵護那些所謂的叛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