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峰
無論是在餐館、公交、地鐵,還是休息室、會議室等,人們普遍傾向選擇靠窗的位置;在寬大的廣場,人們喜歡挑選廣場四周的花圃坐下或者是周邊建筑物的墻根……人們這種“習慣”的背后有什么心理因素?
“邊界效應”從何而來
無論是在餐館、公交、地鐵,還是休息室、會議室等,人們普遍傾向選擇靠窗的位置;在寬大的廣場,人們喜歡挑選廣場四周的花圃坐下或者是周邊建筑物的墻根,只有廣場四周坐滿了人,人們才會選擇中心地帶。這些平時無心的選擇和舉動其實是受到了“邊界效應”的影響。
“邊界效應”由西方心理學家德克·德·瓊治提出,指人們喜愛逗留在區(qū)域的邊緣,而區(qū)域開敞的中間地帶是最后的選擇。
從人的心理出發(fā),人類容易對異質(zhì)的東西發(fā)生興趣,而對于同質(zhì)的東西會產(chǎn)生厭倦和膩煩。例如,對于一塊場地來說,人們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場地邊緣的特征,而不是場地的中央,人們的活動也多集中于場地的邊緣。這也是為什么在公園的設計中,設計者往往將休息設施設在場地的邊界。
那么,“邊界效應”從何而來?那就要向我們的祖先尋找答案了。遠古人類以狩獵為生,是天生的“獵手”,也是其他人的“獵物”。為了在狩獵的同時不被其他“獵人”發(fā)現(xiàn),絕對不可以暴露在一個空曠的環(huán)境中。如果背后靠著一座山、一棵大樹,就不會從后面被偷襲,也有了一個看到獵物就可以立即出動的根據(jù)點。因此,“邊界效應”在人類進化前就已經(jīng)形成,也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本能。
人們喜歡靠邊的多種原因
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喜歡靠邊的位置有以下幾種原因:
安全性 ?人們喜歡逗留在區(qū)域的邊緣。而區(qū)域的邊緣象征兩個地方的交接,人作為個體處于中間距離,與兩個地方不遠也不近,這能很好反映人對交往距離的要求——安全。
當然,這里的“安全”不是說缺乏安全感,而是一種本能的體現(xiàn)。在進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時,人們本能地會去觀察周邊環(huán)境,保證自身安全,并去尋找庇護物,從而減少自身的暴露,這樣能對其他個體的存在更好地了解,躲避危險。
比如在地鐵里靠邊坐,要比坐在兩人中間減少了與一個人的肢體接觸,讓人覺得自在、安全一些。開會時靠邊坐,遠離主位上的領導,可以弱化內(nèi)心被監(jiān)督的感覺,減少被點名提問的可能性。喜歡靠門坐的人,潛意識中多半有逃離會場的想法。
再比如在野外,動物在捕食時,會尋找掩護物,不僅是為了讓獵物不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為了讓有威脅性的其他動物不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人在進入到新環(huán)境時,也會本能地選擇庇護物,而在很多環(huán)境下,墻體是最好的庇護物。
私密性 ?每個人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不希望自己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希望自己有一個私密的空間。所以進入到新的環(huán)境下,人們會下意識地尋找單獨的空間。但在許多場所并沒有獨立的空間,角落便成為了臨時的獨立空間。
溝通性 ?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交流溝通,邊界就是一個很好的觀察點,首先提供了全局瀏覽,其次才是個別觀察。在交往前,人們會本能地通過觀察掌握環(huán)境信息,作出合適的判斷和選擇——哪些人能成為成功的交往對象。相對于中間周圍都是開放的環(huán)境,邊界是個半開放的空間,人可以在其中進行觀察的同時隱藏自己——保留自己的空間領域,減少暴露。站在邊界比站在中心要更容易離開區(qū)域。同理,在交往中如果由于對方太過接近自己而產(chǎn)生不安,在邊界能夠方便人重新拉開與對方的距離。
需求性 ?滿足個人需求,比如在圖書館,選擇角落是為了不被他人打擾。在大型游船上靠近窗邊坐下,是為了欣賞窗外風光,享受陽光等。
滿足人們的“搜索”需求和“偷窺”欲望
“邊界效應”理論在環(huán)境心理學中應用很廣,特別是在建造廣場等建筑物時,人要“保持距離”的心理需求是要第一個被滿足的。滿足了這個需要,人們才可以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放心就餐、游玩。
“邊界效應”還使我們傾向選擇坐在場地邊緣,選擇能縱觀全場的視角,完美地滿足自己的“搜索”需求和“偷窺”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