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弛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杭州學校802班
大街小巷里吆喝著的聲音都是家鄉(xiāng)的呼喚。
我的母親是溫州蒼南人,每逢年末我們都會回老家過年。對于那個名為“南宋街”的小鎮(zhèn),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座山,以及一口純正的閩南話。
每次離開時間長了,我都迫不及待想回到那個熟悉的街道。看看熟悉的房子,聽聽熟悉的口音。我很喜歡那兒,可總覺著缺了點什么,心里空落落的。
一到蒼南,母親便興奮地拉著我到處走街串巷,與親戚朋友走動攀談,似有幾分衣錦還鄉(xiāng)之感。大家用方言熱情地打著招呼,我一般只是簡單點點頭,或用普通話回答個“對”“是”,然后就只能呆站在一邊。聚餐時,所有人都講閩南話,唯獨我一口普通話;走親訪友時,一大家子都說著閩南話,我也只能裝作聽懂,應和著點點頭;出去散步時,大街上所有人都是一口順順溜溜的閩南話,而我只能盡量不開口,以免暴露自己是個外鄉(xiāng)人。
我本應該會閩南話的。但母親擔心影響我對普通話的學習,在家里就幾乎不用方言講話,更別說主動教我了。每年回鄉(xiāng)的時間又太短,還沒等我適應,又匆匆離開了。一開始我還嘗試著偶爾“蹦”幾個閩南話的詞匯,但大人們每次都對我別扭的發(fā)音笑作一團,以致后來我干脆完全采取“回避政策”,非普通話不開口了。
可又有誰知道,我是多么想說一口地道的閩南話??!像當?shù)厝艘粯佑瞄}南話寒暄、打招呼、聊天,甚至是吵架!相比冷靜的普通話,閩南話是妙趣橫生的。里面有祖祖輩輩的生活實踐,有人們最直接的生命感受,有源自語言本身的頑強的生命力,那是普通話所無法傳達的。用閩南話交流起來是那么充滿活力和趣味,讓人感受到濃濃的鄉(xiāng)情和天然的親近。
然而這一點,我在杭州生活時并不曾關注到。在杭州同學們普遍用普通話交流,我從未覺得有什么不妥,滿腔的杭州話并不多見。依稀記得,小時候有個同學用鄉(xiāng)音和父親打電話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我們到底在笑什么呢?是覺得土氣嗎?這到底有什么好笑的呢?現(xiàn)在反而覺得方言才是與家人、與同鄉(xiāng)人之間最緊密的橋梁與紐帶。這就是家鄉(xiāng)的特色,是當?shù)厝说尿湴?。沒有了方言,全國各地的人看起來還會有什么明顯的差別嗎?然而我們這一代,方言基本失傳,我們下一代又會怎樣?那簡直無法想象了!
但我會一直記得:方言,才是語言的最初土壤。有鄉(xiāng)音的地方,才是我心扎根的地方。大街小巷的鄉(xiāng)音,那是來自家鄉(xiāng)的呼喚。
【老師評】
這一代的孩子離方言越來越遠了,小作者能從返鄉(xiāng)過年期間因為“語言不通”而產(chǎn)生的隔膜感出發(fā),去認識方言的獨特價值,并反思自己使用普通話與周圍人交流的日常,實在難能可貴。本文切入點小,貼近生活,感情真摯,能引發(fā)同代人的共鳴,是一篇以小見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