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提學習古代文史知識,不少學生會有一種恐懼感,覺得古詩難懂,古文難背,古代歷史太復雜,年號、年表記不住。但古裝電視劇很多人都愛看,古人的“八卦”很多人都喜歡。那么,有沒有可能在讀故事的時候,輕輕松松了解中國古代史,順便學習文言文的字詞用法,再多懂一點國學知識呢?
還真有一個有心人關注到了初中生的這種需要,他以《史記》等史書為底本,將古代文化知識巧妙地嵌入精彩的人物故事,推出“熊大叔講文史”叢書。該叢書中,“國學小課堂”招招實用,每一章都文采飛揚,讓人讀完還想讀,不知不覺間,那些朝代的順序、那些“意動”“使動”用法、那些人和事,就都印在腦里了。
“熊大叔”本名肖或,是資深媒體人,文史是他的深度業(yè)余愛好。他對歷史的解讀嚴謹、專業(yè)、深入淺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書還配有幽默的歷史漫畫、音頻、手繪地圖、經(jīng)典選段,對時間緊張的初中生來說,真的很貼心。下面選取的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的故事,大家可以將之與西漢名將李廣做一下對比,分析一下兩人的性格,看看著名的歷史人物是怎樣成名的。
至今猶憶李將軍
唐代詩人高適寫過一首邊塞詩,叫《燕歌行》,其中最后兩句是:“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有人以為這個“李將軍”指的是西漢“飛將軍”李廣,但也有人認為高適說的是戰(zhàn)國末期趙國名將李牧。趙國在戰(zhàn)國時期堪稱“戰(zhàn)斗民族”,能打的將領出了一撥又一撥。繼廉頗、趙奢之后,李牧是趙國軍隊的又一靈魂人物。
公元前244年,也就是秦王贏政即位的第3年,李牧帶領趙國軍隊進攻燕國,最終占領了兩座城池。顯示出很強的指揮能力。在這之前,在戰(zhàn)國七雄的戰(zhàn)場角逐中,廉頗、趙奢都是大名鼎鼎的良將,沒聽過李牧參與這種兼并戰(zhàn)爭,那是因為他一直在趙國北方守衛(wèi)邊疆,隨時準備應對匈奴人的人侵。
趙國的主要領土在今天的山西、河北、陜西等地,向北就是草原,那里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匈奴實行奴隸制,奴隸的來源靠掠奪人口,為了搶人會時不時南下侵擾中原;遇到氣候惡劣、草原水草不良,也會南下掠奪糧食、牲畜和其他財物。戰(zhàn)國七雄中北邊的趙國和燕國,都有抵御外族的壓力,他們在中國歷史上較早于北部邊境修筑長城。
有了這個歷史背景,再來說李牧,就更容易看出他的能力。他在代郡和雁門郡一帶統(tǒng)領趙國的邊防軍,但幾乎不主動出擊去打匈奴人。他選擇了一些精明的官員,在邊境上開設市場,從中收稅,收稅所得,每天買牛買羊,把軍隊食堂辦得非常好。官兵們吃飽穿暖就天天訓練,按照趙武靈王的思路,練習騎射,日子久了,這支趙國邊防部隊就有了非常精銳的騎兵。
即便如此,他也不去打匈奴人。他在邊境上修筑了很多烽火臺,只要匈奴有動靜,這邊很快就知道了,消息很靈通。他又派了很多偵察人員去匈奴那邊,隨時打探通報匈奴人的動向。有了這么發(fā)達靈敏的情報系統(tǒng),又有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那么就可以掌握情報狠狠打擊匈奴人了吧?不。壓根兒不是!他給軍隊和地方官還有老百姓下令,一旦得到匈奴人侵的消息,趕緊躲到堡壘里,把牛羊也趕進去,藏好了,誰也不許出去迎戰(zhàn),違抗命令的,砍頭!
于是接下來好幾年。就出現(xiàn)了一種奇怪的戰(zhàn)場模式:每當匈奴人來的時候,趙國邊防軍就急匆匆地躲進工事,邊民紛紛藏在堡壘里,牛羊都集中起來,匈奴人根本搶不到東西。匈奴人一方面很惱火,另一方面越來越看不起趙國人,覺得他們都是膽小鬼。不要說匈奴人,就是趙國軍隊的官兵。也都認為他們的頂頭上司將軍李牧是個懦夫。
時間久了,趙國上下對李牧很不滿意。趙王特意派人去批評他。李牧呢,客客氣氣地接待使者,客客氣氣地送走使者,該咋辦還咋辦,不為所動。趙王一氣之下,就把他給撤了,真的讓他回來了。新到的將軍血氣方剛,心高氣傲,一年間多次出兵攻打匈奴,結果發(fā)現(xiàn)不行,總是吃虧……。打了一年。趙軍損失了軍隊,老百姓也遭了殃,牛羊被搶走,也沒法安心種地、放牧了。趙王一看,終于明白李牧的高明所在,就去請他出山。
李牧堅決拒絕:“這個官我不當!”趙王強行要求他去邊疆上任,他就提條件了:“要我去,除非你同意我用我的辦法。”趙王說:“只要你肯去,隨你便。”有了這個“尚方寶劍”。李牧就重新回到了北方邊境,依然用他那套辦法,不求勝利,但求不受損失。匈奴人糾纏襲擾了數(shù)年,戰(zhàn)場模式?jīng)]有什么變化,更覺得李牧是個懦夫。李牧手下那些軍人,吃得紅光滿面,本事也長了,但又沒法打仗,都憋著一股勁要收拾一下匈奴人。
于是李牧在軍中展開各種選拔,選拔最強官兵。最后選出了1300輛戰(zhàn)車,車后跟著一定數(shù)量的步兵。又選出了1.3萬名騎兵,總共算下來,特別能沖鋒陷陣的官兵選出了5萬名,弓箭手選出了10萬名。然后,按照步兵、戰(zhàn)車、騎兵聯(lián)合作戰(zhàn)的方式,練習指揮、練習沖鋒、練習防守、練習追擊,最后配合得非常默契,等于組成了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一支混合機動兵團。
戰(zhàn)術練到爐火純青時,李牧覺得時機成熟,可以動手了。他下令讓老百姓都去邊塞外的草原上放牧,牛羊遍地,非常誘人。先是匈奴的小股部隊來搶劫。和趙國的小股部隊打了一陣,他們發(fā)現(xiàn)趙國軍隊還是不行,一到實戰(zhàn)就不是自己的對手,沒打幾下就逃走了,還有幾千人當了俘虜。匈奴單于一聽這個情況。覺得可以大舉入侵了,就帶領大隊人馬長驅南下。他們覺得這次終于可以大發(fā)橫財。狠狠地撈一把了。但是戰(zhàn)場形勢突然就變了,匈奴人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鉆進了一個口袋,不知道趙國主力部隊是從哪里冒出來的,前后左右都是趙軍,趙國的步兵和戰(zhàn)車配合組成嚴密的陣形,從陣形里發(fā)射出密密麻麻的箭,成片成片地射殺匈奴騎兵,趙國的士兵從兩翼包抄過來,遠處射箭,近處用戈,戰(zhàn)斗力驚人。
匈奴人招架不住,就開始逃走。要是過去,他們一溜煙就跑了,趙國的步兵根本沒法追擊,但是這次,李牧的騎兵窮追猛打,死死纏住,匈奴人根本擺脫不掉。這場戰(zhàn)役,匈奴損失10多萬騎兵,單于帶著很少的殘兵逃到更北方去了。李牧不但沉重打擊了匈奴。還乘勝進軍,橫掃東胡和林胡,大破東胡軍隊,林胡全部投降。
此后10多年,匈奴人始終不敢靠近趙國邊界,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種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要么不打,要么就打得敵人魂不附體,再也不敢有挑釁的心思。這一仗,打出了趙國的軍威,也讓李牧成為各國非常敬佩的名將。他帶領的那支北方精銳部隊,是趙國保衛(wèi)國家尊嚴、和秦國一決雌雄的最后希望,就像是在黃昏越來越濃重的黑暗中,還有一抹燦爛的晚霞,讓人看到一絲光亮。
【點評】
部編新版語文教材中,古詩文增多了,語文學習的難度加大了,從古代散文中抽取文段測試學生的文言閱讀水平的考查更頻繁了。如果多了解一點古代的歷史。對學習古詩文大有裨益,對提高個人修養(yǎng)也是極有好處的!
選文開頭引用《燕歌行》中的兩句詩,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