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
[摘 要] 文明、和諧的社會既是一種社會狀態(tài),也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文明社會的基石是人的心態(tài)文明。成長于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當代大學生,在面臨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zhàn)之時,其心態(tài)也正遭遇文明考究,自身成長因素的差異導致個體認知的偏差,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內在惰性導致個體地位的迷失,多元化社會思潮的泥沙俱下導致個體心態(tài)的失真。
[關鍵詞] 新時期 ; 大學生 ; 心態(tài)文明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10-0060-02
文明、和諧的社會既是一種社會狀態(tài),也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文明社會的基石是人的心態(tài)文明。所謂心態(tài)文明即是以內心世界或稱心靈界的和諧為特征指向的文明形態(tài),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標示,也是社會文明、和諧的基礎條件。[1]大學生是最有活力和朝氣的社會力量,是社會發(fā)展的未來和希望,他們能否在現實的學習和生活中擁有并保持心態(tài)的文明與和諧,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成長成才,更關系到全民族的精神狀態(tài)乃至整個社會的文明、和諧。正視并重視大學生的心態(tài)問題,既是前路發(fā)展的應然需求,更是現實危殆的實然訴求。成長于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當代大學生,新舊體制交替的特殊時期雖給予他們無與倫比的機遇,卻也讓他們面臨著真正意義上優(yōu)勝劣汰的挑戰(zhàn)。在機遇與挑戰(zhàn)面前,新時代的寵兒們心態(tài)遭遇文明考究,出現兩重性的矛盾困境,
一 新時期大學生心態(tài)文明的困境
1 交往需求與心理閉鎖的矛盾滋生大學生孤僻與冷漠的心態(tài)困境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2]社會性乃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大學生離開親朋好友,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感情難免失落,急需結交新友,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彌補感情的缺失。但由于大學生自尊心和自我意識強烈,擔心內心隱私暴露后受到嘲諷,繼而轉向自我的內心交流。此時大學生的內心“自我”尚未成熟,幼稚性和依賴性依然猶存,如若發(fā)現心中的“自我”無法得到外界的理解和體認,心理難以平衡,對社會和他人產生恐懼與不信任,則會拒絕交往,漸漸地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從而導致與現實社會隔膜。因此,大學生迫切交往的需求與內心緊緊閉鎖的矛盾使其經常陷入痛苦和不安的困境之中,出于自衛(wèi),則會無視周圍的事情,內心逐漸變得孤僻和冷漠,以至于出現喪失道德和良心的非文明行為。
2 戀愛渴求與情感糾葛的矛盾滋長大學生自卑與厭世的心態(tài)困境
對大學生而言,戀愛猶如一把雙刃劍,一面可以幫助其心理趨向成熟,一面則可能引發(fā)心理問題,致使心態(tài)失衡。 在大學生心里總相信有完美的愛情存在,殊不知戀愛能否成功,要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約,如外貌、品行、愛好、民族、經濟狀況、宗教信仰、政治態(tài)度等等。所以,當他們的愛情面臨一個多元化人生價值觀念的社會現實時,情感糾葛屢見不鮮,戀愛心理困境的產生便順理成章。心理學家認為,失戀會引起大學生落寞、空虛、悲憤、絕望和報復等等一系列的情緒反應,對其打擊極大,如若這些消極情緒不能及時轉化排出,則易致使大學生的心理憂郁、自卑、厭世,心態(tài)嚴重者還有可能會采取報復甚至自殺等極端的方式。
3 求知欲強與鑒別力低的矛盾助長大學生浮躁與功利的心態(tài)困境
大學生擁有敏捷活躍的思維,廣泛的興趣愛好,智力水平較高,認知能力、接受能力、求知能力極強。然而社會復雜多變,各種觀念泥沙俱下,各種影響紛至沓來。知識獲取的便捷性雖迎合了大學生強烈的求職欲望,卻也因其辨別能力有限而產生負面效應。大學生獨立意識較強,喜歡按照自己的需求與愛好汲取知識,但其社會閱歷不深,理論修養(yǎng)不足,實踐經驗匱乏,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簡單,導致其識別能力不高,在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和便捷化的信息獲取中,容易受到不良觀念理念的侵染,以至于出現論文抄襲、表面榜樣、功利入黨的浮躁心態(tài)。
4 理想豐滿與現實骨感的矛盾導致大學生泄憤與頹廢的心態(tài)困境
理想作為一種精神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在一定意義上講,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有可能實現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fā)展的向往與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3]心懷夢想,方能穩(wěn)步行進。充滿活力的大學生理想遠大,目標豐滿,希望能展現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然而進校后,卻發(fā)現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過大,嚴重不符,尤其是看到一部分人把物欲的追求當作自己的驅動力,大學生必然會產生強烈的矛盾心態(tài),于是沮喪、失望甚至悲觀、頹廢。只身面對理想與現實的種種矛盾對大學生而言并非壞事,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他們的進取心理,重新建構不被現實接納的自我,重新整合不夠完善的人生目標。但也有部分大學生尚不能理性的對待和解決這種矛盾沖突,逃避現實甚至攻擊現實以至于深陷于泄憤或頹廢的心態(tài)困境之中。
5 就業(yè)憧憬與自我迷失的矛盾引發(fā)大學生攀慕與極端的心態(tài)困境
大學生一般自我評價較高,希望得到同學、家長、社會的尊重與認可。他們認為證明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所以在就業(yè)時總是抱著“我不能比別人差”的心態(tài),盲目地與別人比工作崗位、工作地點、工作環(huán)境、工資待遇等。但當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時,又會出現消極被動、怨天尤人等自我迷失的極端心態(tài)。例如當下的整容現象,許多畢業(yè)生把求職失敗歸咎于自身的形象問題,轉而以“改頭換面”來博求成功的概率?!熬蜆I(yè)整容”反映了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形象焦慮,通過對自身形象的否定,來實現對自身價值的肯定,這背后的價值博弈,與其說是找到了對工作的信心,不如說是喪失了做自己的信心。[4]
二 新時期大學生心態(tài)文明困境的機理分析
1 微觀維度:自身成長因素的差異導致個體認知的偏差
認知活動是情感情緒及意念行為產生的基礎,文明的心態(tài)源于人類對外部事物的確切認知。認知出現偏差,個體情緒則會產生困擾,個體意念則會產生障礙,導致個體無法理性地做出對自身及外界周圍事物的評判,直接惡化人際關系,不利于社會和諧。進入高校之前,部分學生基本被置于封閉式的院墻教育中,社會化程度堪憂。進入高校之后,大學生要掙脫父母的“嬰兒車”,學會自己走路并能步履矯健;要不斷尋找自我、構建人際關系;要應對學業(yè)、戀愛、考研、就業(yè)等等的壓力和威脅。面臨這一系列必須自己正視和解決的難題,是否每個學生都能具備同等水平的理性認知能力進行客觀的審視、真實的評判以做出確切抉擇?,F實表征,每個學生的成長境遇不同,其認知的角度、能力、水平也不盡相同,行為選擇上自然而然呈現多樣化。即使同等境域中,應對同等壓力,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認知反應和行為選擇。巴爾扎克說:“苦難對于一個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卻是萬丈深淵?!闭J知倘若出現偏差,主體行為抉擇則會偏離客觀實際而遭遇挫折,主觀需求失落,主體必將難以形成文明的心態(tài)。
2 中觀維度: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內在惰性導致個體地位的迷失
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缺失主體意識、喪失主體地位乃現行高校教育模式的普遍弊病。當前,多數教師雖然表示理解和接受學生主體學說思想,但并沒能把這種理念真正貫穿于實際的教育過程中,依然慣性于拉著教育對象走,學生主體性培育不足、主體地位擢升不夠、主體素質和主體人格教育建構不能徹底踐行。教育單位依然忽視教育對象的實然訴求,重視社會發(fā)展的應然需求;輕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發(fā)揮,重視教育者的主導性作用,始終無法擺脫“我打你通、我講你聽”的單向教育模式,說到底還是沒能把學生主體性培植立于首要地位。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內在惰性招致的后果不僅僅是學生表面的反感與抵牾,而是現象深處引發(fā)的思想困惑、心理失衡和行為無助。
3 宏觀維度:多元化社會思潮的泥沙俱下導致個體心態(tài)的失真
在與世界接軌的進程中,如若空氣一般的多元化社會思潮蔓延至社會各個角落。年輕的大學生們尚處于自我發(fā)展階段,對社會轉型引發(fā)的思想反響細微,對社會變革帶來的影響反應敏感。面對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多元化社會思潮,閱歷不深、涉世尚淺的大學生可能會因其強烈的求知欲望被紛繁蕪雜的荒謬歪理邪說所迷惑,導致思想紊亂、行為失范。當下社會,傳統(tǒng)的心理硬殼沒能徹底脫落,而新的價值范式尚在自我革新,新的道德體系仍需不斷完善,部分地區(qū)貧富差距的極端擴大,暗箱操作、腐敗貪污的黑惡現象,保障制度尚未完備的無奈,更加不斷考驗著大學生脆弱的心理。轉型的“落差”與變革的“陣痛”交相輝映,使迷惘失落、疑慮恐懼、焦躁無助的情緒在社會上肆意滋生與蔓延。此種境遇下,心態(tài)萬象的大學生很難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個體文明是社會文明的基礎,心態(tài)文明是個體文明的關鍵。當代大學生是時代建設的未來主力軍,其心態(tài)的文明對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意義。故當下應結合時代,緊貼現實,努力探索培育大學生心態(tài)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培育合格、優(yōu)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長明.論“三態(tài)文明”——一種基于和諧維度的研究[J].晉中學院學報.2015(0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理想.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0%86%E6%
83%B3/407?fr=aladdin#reference-[1]-5001063-wrap.
[4]評論:畢業(yè)生因就業(yè)而整容是一種自我迷失.http://www.
china-citytour.net/article/76412.html.2016-03-18.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