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滿繡女人鏡像:旗袍下的曲線人生(報告文學)

      2019-11-12 08:17:35
      鴨綠江 2019年11期
      關鍵詞:巴彥旗袍姥姥

      鄭 軍

      巴彥殊蘭與孝莊的這一眼對視,隔了381年零8個月。

      1636年4月11日,盛京城。44歲的皇太極通過繼承汗位后的11年征戰(zhàn),已初定天下,于這一天稱帝即位,建國號清,改是年為崇德元年。這次開國大典,前后持續(xù)二十余天,從儀式所需物品,到為皇帝、百官制作的禮服、儀仗;從各色祭品,到賞給諸貝勒及百官的銀兩物品,所費銀兩不下十余萬。晨光熹微,皇太極穿戴一新,騎上駿馬,在百官簇擁下,前往德盛門外的天壇祭告天地。祭告儀式過后,在大政殿舉行“受尊號”禮?;侍珮O經(jīng)大殿正面拾階登殿,入坐鹿角金椅,接受百官跪叩。當天向晚的時候,清太宗又在皇宮舉行盛大宴會,歡慶即皇帝位禮成。

      盛宴上自然少不了他的女人們。

      皇太極的后妃有史料可考一共15人。最著名的“五大福晉”都來自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家族,而其中名氣最大的三位——哲哲、海蘭珠、布木布泰,是共侍一夫的姑侄與姐妹。

      此時此刻,姑姑哲哲一身莊重華貴的旗袍,臉上波瀾不興,時不時低眉頷首,垂目看向眼前的地面;28歲的姐姐海蘭珠剛嫁給皇太極不到兩年已盡得榮寵,顯得格外嫵媚動人,顯然在衣飾上頗動了一番女人的小心思,她滿眼春風,只看向鹿角寶座上那個自己最愛也最愛自己的龍袍男人;妹妹布木布泰13歲嫁給皇太極,雖已在皇太極身邊十年,但此時還不是青史留名的孝莊,還沒生福臨,未勸降洪承疇,多爾袞也還只是小叔子,她的衣裝典雅大方,目光掠過眼前十六部四十九名貝勒、滿蒙漢文武百官、朝鮮使臣,還有皇宮內(nèi)依次遍插的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旗各色旗幟,越過金磚碧瓦的宮墻,一直看向晚霞如火燒連云般的天際……這個年方24歲的小女子,腦海中響起曹孟德“東臨碣石,以觀滄?!钡脑娋?,驀然間,心胸氣息翻涌,油然生出一種兼濟天下的慷慨豪邁——

      2016年12月31日,盛京城。殘陽如血。楊曉桐被從醫(yī)院抬了出來。看著當年好好地站著走出家門的媽媽變成這個樣子,女兒哭了。楊曉桐卻仰著臉笑了:活著,真好。

      這一次病魔突襲,是楊曉桐始料未及的。腰間盤脫落椎管,劇痛引發(fā)血壓驟升到二百多,同時發(fā)作的過敏性哮喘嚴重到心電圖監(jiān)護儀幾乎變成直線……這一場長達四年的生死歷劫,讓這個已坐擁數(shù)十億身家的女IT大佬開始重新打量自己的人生。她問自己:如果就這么死了,我此生最大的遺憾是什么?除了放不下年幼的女兒,還有一件事像深扎在她心底的刺,此時一下子被拔出來。

      楊曉桐本是八旗后裔,滿文名字巴彥殊蘭。曾為末代皇后婉容繡制過嫁衣的姥姥哈爾哈覺羅氏,在她兩歲時就苦詣培養(yǎng)她的獨門傳承技藝——滿繡。可是智力超人的楊曉桐長大后讓自己的人生駛上了IT業(yè)的快車道,滿繡這種“雕蟲小技”對以高科技頭腦一路高歌猛進、日進斗金的她來說,就只能是一直深埋心底、無暇他顧的事了。

      “如果我死了,家傳滿繡就此失傳,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見姥姥!”這個決意用回本名巴彥殊蘭的女人誠心發(fā)愿,“若我還能站起來,一定重拾滿繡,不僅傳承下去,還要作為一種文化發(fā)揚光大!”

      在牢籠般的病房里,巴彥殊蘭用這四年臥床時間看了很多書,像《山海經(jīng)》《新唐書》《史記》之類。出院前一晚,《清史稿》她正看到“孝莊列傳”。躺在擔架被抬上車的一剎那,她的目光越過醫(yī)院的圍墻,越過盛京城一片片華燈初上的屋頂,一直看向晚霞如火燒連云般的天際,在那里,她與歷史深處的孝莊目光相遇,讀懂了彼此澎湃于胸的家國情懷,記住了此生矢志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何以繡春秋

      重生的巴彥殊蘭,開始把一生當成兩世來活,過去的只當前世,而現(xiàn)在才是今生。

      幸運的是,無論前世還是今生,她身邊都有一個有情有義的好男人。外形硬朗帥氣的老薛不僅是她的靈魂伴侶,更是生活支柱。那暗無天日無法言說的四年劫難中,她被病痛折磨得幾次生死一線,被藥物摧殘得整個人放大了數(shù)倍,被醫(yī)生判定為回天乏術……老薛不離不棄地守護著她,同時還要照顧年幼的女兒,縱眼前有多大的坎兒,這男人眉頭都不曾皺一下。

      老薛希望她出院后先將養(yǎng)身體,可剛剛放飛的她哪里肯聽。他只能陪伴,像之前那樣:她病重離不開醫(yī)院,而病房里的條件有限,暑熱天氣里空調(diào)壞了她憋得喘不過氣來。老薛治不了她的病,但就是不缺席地陪著,還一聲不吭把病房里的空調(diào)、冰箱、電視甚至家具全換成了新的。

      通過對撫順、沈陽、北京的走訪,巴彥殊蘭驚異地發(fā)現(xiàn),曾輝煌百年、“四大名繡”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的盛京滿繡,確已走到了無人傳承的絕境!自己該干啥,她愈發(fā)了然于胸。

      傳承,就要發(fā)揚,而發(fā)揚,必須宣傳。這個做IT起家、習慣了做隱身富豪的商界大佬,幾經(jīng)躊躇,為了踐行自己發(fā)的愿,終于走到鎂光燈下。

      于是,那個不愿為人所知的女富豪楊曉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漸漸在沈陽、在東北、在國內(nèi)乃至世界聲名鵲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盛京滿繡的第四代傳承人——巴彥殊蘭。

      巴彥殊蘭剛剛脫離死神的魔爪,離開輪椅200米都走不了,大多數(shù)時間人還被迫“粘”在輪椅上,卻已然開始了另一種站立——不是運用四處尋覓來的醫(yī)療技術手段,也不是運用卓然超群決勝千里的商戰(zhàn)頭腦,而是一根根看似最沒有力量的繡花線。

      滿繡,是滿族刺繡的簡稱。

      滿繡的鼻祖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原始社會。當時滿族先民以漁獵生活為主,為了避免誤傷同伴,會把一些猛獸比如蛇、老虎的圖案,繡到帽子上。而住在東海海域的滿族先民,向往海洋,敬崇薩滿創(chuàng)世女神,多在衣袍上繡海水江崖和云紋。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時候,這種最初主要流行于女真人居住地、在縫制衣服和釘線的基礎上形成的手工藝術,經(jīng)過不斷的傳承和創(chuàng)造,逐漸發(fā)展成了以針代筆、用線在織物上繡制圖案、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藝。

      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又于1636年在盛京建立大清帝國。滿族人敬崇的鷹神、江河湖海神、日月星辰神、山嶺動植物神、部落英雄神等,與觀音菩薩、關帝、蒙古神一起,被皇家與八旗尊崇和祭祀,并繡制在服飾用品上。故宮的崇政殿里,清朝皇帝身著繡有海水江崖、龍騰寰宇之海洋文化符號的龍袍,頭頂象征天子敬天的東珠龍冠,以海螺為軍號統(tǒng)領天下。此后,凡清朝宮廷服飾圖案刺繡及飾品刺繡皆稱為“滿繡”。

      滿繡成為皇家文化、地位等級的標志。像在文武百官官服上各種各樣的不同繡飾,都有其獨特的含義?;实鄣囊路侠C龍,娘娘的衣服上繡鳳,大臣的官服繡補子(文官繡禽、武官繡獸),達官貴人的衣襟、袖口、枕頂、幔帳、鞋面都繡有不同圖案的刺繡,臣子們?yōu)槟艿玫揭黄n的滿繡而榮耀。貫穿整個清王朝,滿繡是彰顯身份最重要的象征。

      皇家文化很快帶動了民間滿繡的興起。清代,全國城鄉(xiāng)出現(xiàn)了眾多的商品性生產(chǎn)專業(yè)作坊,有著千年歷史的滿繡在此期間也發(fā)展到了巔峰。

      順治二年(1645),久經(jīng)停廢的明代舊有江寧織造局被恢復;順治四年(1647),杭州和蘇州織造局被恢復,并于順治八年(1651)確立了“買絲招匠”制的經(jīng)營體制,專辦宮廷御用和官用各類紡織品,這極大地豐富了滿繡的物料。有“中國清朝皇族刺繡”之稱的滿繡不再僅僅是繡制帝王龍錦、宮廷文武官袍的專利,而是飛入尋常百姓家。

      北方氣候寒冷,服飾衣料多以質(zhì)地較厚的織品等為主料,因此滿繡的刺繡工藝多為凹凸立體表現(xiàn)形式,民間俗稱為打籽(韃子)繡。后清朝入關,使得滿繡又吸收了中原地區(qū)魯繡及江南蘇繡的刺繡技巧和繪畫藝術風格,形成了滿繡獨特的粗獷構圖中蘊含細膩的刺繡藝術風格。

      這種兼收并蓄,使得滿繡最終成為集傳統(tǒng)刺繡之大成者。滿繡不同于四大名繡的突出特點在于,它以最精良的技術生產(chǎn)帝王官員用品。龍紋圖案是盛京滿繡獨有的一大特點。盛京滿繡繡風大氣細膩、柔中帶剛,展示了滿族的恢宏大氣。

      盛京滿繡在長期的傳承和發(fā)展中博采眾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形態(tài),城市中出現(xiàn)經(jīng)營刺繡工藝品的行莊,許多畫家參與刺繡畫稿的設計工作,刺繡品種類繁多,主要為日用品。清末滿繡又吸收了西洋畫原理,講究光線明暗、色調(diào)深淺,注重仿真肖神,繡面有立體感,把刺繡向繪畫方面推進了一步,并產(chǎn)生了深厚的影響。江蘇楊守玉發(fā)明的亂針繡,為傳統(tǒng)刺繡注入了新鮮血液。滿繡針法相繼出現(xiàn)了雙面繡、雙面納紗、鋪絨等。

      滿族定鼎中原后,刺繡分成宮廷和民間兩個系列,交相輝映,構成了滿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些繡品把本民族的薩滿文化的審美觀念加入其中,表達了滿族人的智慧和理想,其內(nèi)容豐富,構圖巧妙,做工精細,針法多樣?!盎S玉指添春色,角逐金針長羽毛”,表現(xiàn)出當時滿繡藝人高超的技術和巧思。

      遺憾的是,論出身,論技法,論工藝,遠遠高于“四大名繡”又有過上百年輝煌歷史的滿繡,隨著清王朝的覆滅、時代的變遷,一度瀕臨消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傳承斷層、后繼無人。

      必須全部由手工完成的滿繡,由于人工成本高,繡品市場售價低,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加之工業(yè)化普及,機械刺繡仿真程度高,使這項技藝無人承繼。巴彥殊蘭在走訪清王朝的發(fā)祥地——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赫圖阿拉故城第一滿族村時,也沒有找到一個會滿繡的人,景點商店里擺放的除了蘇繡,沒有一件是滿繡。

      可是,滿繡不是一個可以束之高閣、可有可無的藝術。它本身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值得永世傳承下去。因為再好的機繡也代替不了手工滿繡的質(zhì)感和層次。在巴彥殊蘭今日的滿繡坊里,擺著她和數(shù)十位繡工的上千幅滿繡作品,還有手繡的旗袍、團扇、繡片、披肩、枕套、錢包、手袋等,每一件繡品都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在光照下熠熠生輝。即使作品是平面,花、鳥、獸的絲縷紋路看上去仍呼之欲出。比如一幅《曇花一現(xiàn)》的滿繡作品,僅是葉片部分就用了由淺入深的18種綠色絲線,這是機繡永遠仿制不來、代替不了的。

      昔時,滿族女子從七八歲就開始學習滿繡,直至七八十歲繡不動了為止。這些舊式女子大多不通文墨,不能用文字表達的情感就全部貫注于滿繡的一根根絲線上。

      正因如此,愛好文學、寫得一手好詩的巴彥殊蘭,給她創(chuàng)立的滿繡坊起了一個充滿無比詩意又耐人尋味的名字——“繡春秋”。

      家族軌跡與滿繡記憶

      巴彥殊蘭像一名穿越者。

      你越是了解她,觸摸到她的思想維度,同頻到她頭腦里的“芯片”,發(fā)現(xiàn)她無窮盡的才華與技能,你越會驚嘆且迷惑——如果宇宙空間真有穿越這回事,那么這人應該就是了。只是很難判斷,她到底是從歷史穿越而來,還是從未來穿越回來的。

      這個傳奇一般的女子,身上矛盾而又和諧地并存著很多的不可思議:當她的高科技高智商頭腦調(diào)動起來時,就像一臺中央處理器以你從沒見過的寬幅和速度在高速運轉;當她在繡架前落座,將一身滿繡絕技用一針一線淺吟低唱出來時,你看到的是一幅靜態(tài)仕女圖,不管周圍環(huán)境有多嘈雜,你聽得見風在高山大海間低迴,甚至花葉輕落的聲音……

      上蒼殘酷也仁慈,剝奪也給予。這個天賦異稟的女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異于常人的命運。

      新中國的戶籍檔案顯示,原名楊路華的巴彥殊蘭,生于1969年8月。1968年,她身為軍人的父母雙雙以莫須有的“特務嫌疑”罪名被關到黑龍江的巴彥。其時,42歲的媽媽正懷著她。在她早產(chǎn)出生后,只能無奈地由父親的警衛(wèi)員抱回自己在呼蘭的農(nóng)村老家,認他已有兩個孩子的妻子為養(yǎng)母。她的滿文名字巴彥殊蘭即由此而來。而親生父親能送給女兒的只有一個漢文名字“楊路華”,意即路邊的小花。

      1971年姥爺去世后,姥姥來呼蘭看她。只見才兩歲的小女孩在養(yǎng)母的呵斥下正踩著凳子從大水缸里顫巍巍地舀水洗碗,身上數(shù)處青紫。姥姥抹了一把淚,盡管自己也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還是咬牙把她帶回了哈爾濱。

      和姥姥在一起,就是每天靠糊紙盒剪糖紙過日子也開心。小丫頭唯一不高興的地方就是,姥姥總是很嚴厲地逼她學習刺繡。姥姥說,男人外面走,帶著女人一雙手。一個滿族女孩子,可以不認字,不能不會針線。

      這個針線可不是一般的針線。姥姥也不是一般的姥姥。

      巴彥殊蘭的曾外祖母烏爾古察氏生于1892年,是滿族正黃旗,從小恪守滿族大家閨秀的教育,精通滿繡。外祖母哈爾哈覺羅氏,是滿族正白旗,亦是滿繡嫡傳,精通盤金繡,其娘家也是官宦人家。母親舒穆祿氏,滿族正黃旗,創(chuàng)造了堆綾、打籽、鋪絨等技藝,還接受西洋文化的影響,在滿繡中融入了手工編織技術。

      在家族近代女性中傳承了百年的滿繡技藝,以姥姥哈爾哈覺羅氏為代表。作為皇上直接統(tǒng)轄的八旗上三旗子弟,哈爾哈覺羅氏由于有高超的滿繡技藝,在12歲時就被選進四格格府做女紅。四格格,就是末代皇后婉容的母親。按照清朝舊俗,滿族女孩都要自己繡嫁妝,但四格格在婉容4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所以沒有母親教婉容刺繡,只能從嫡系的八旗女兒里選一些高手來幫助婉容繡制嫁衣。為皇家做繡師的那段經(jīng)歷,是姥姥這一生最自豪的事。

      姥姥對天資聰穎的外孫女寄予了一腔厚望,不僅言傳,而且身教。在巴彥殊蘭珍存多年的姥姥留下的一些繡品和精致的纏線板等老物件里,不難看出姥姥精湛的技藝和對滿繡滿滿的熱情。姥姥把滿繡家傳的秘訣用口訣的方式讓她背下來,叮囑將來也要靠記憶口口相傳,代代繼承,并且不能傳給外人。

      冰雪聰明的小丫頭果然沒有讓姥姥失望,七歲上小學前已是一個滿繡能手,繡的枕巾特別漂亮,讓人愛不釋手;女鄰居出門買糧把孩子用布捆背上,結果孩子掙脫掉在地上。小丫頭同情被丈夫毒打的女鄰居,就用碎布加兩個鐵環(huán),做成一個結實好看還簡單易用的背帶送給她。

      有時候,小丫頭又聰明頑皮得讓姥姥哭笑不得。姥姥教的獨門絕技里有一項叫“緙絲”,自宋、元、明、清以來一直都是皇家御用織物所用的工藝,常用來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古人形容緙絲的繡品正反面如一,“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故而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圣”的盛名。緙絲用極細的蠶絲線,采用通經(jīng)斷緯的織法,纏線的過程則比刺繡還難。姥姥讓小丫頭纏線,她嫌費勁不愛纏,眼睛骨碌一轉就出來一個主意:她找來一個廢油漆桶裝上水,變成一個沉實的底座,上面坐上讓同學哥哥幫忙弄來的一個小電機。她找來那種用來往鳥籠里吹鳥食的小管,剪斷,放在電機的鉆頭上,這樣,緙絲線隨著電機的轉動就自動開始纏了,雖然沒有手工纏得均勻,但非常出活兒……若干年后,當巴彥殊蘭進入姥姥當年的角色開始發(fā)掘和拯救瀕危的緙絲技術時,才真正領悟到姥姥當年的堅持是對的——很多時候,快不如慢。

      1979年父母平反回到哈爾濱,本以為可以一家團聚的小丫頭卻不得不與姥姥分開一一姥姥去照顧嚴重精神失常、一刻不能離開人的母親,巴彥殊蘭去照顧已下肢癱瘓的父親。一天放學,打開家門小丫頭驚呆了,可能是一早停水忘了關水龍頭,只見屋里的水已經(jīng)漫到了炕沿邊上,炕上的父親捂著臉朝里趴著。小丫頭一邊往外淘水,一邊看著父親躺在炕上的無助背影非常心疼:這種情況下,再著急也一動不能動的父親,心里得有多難過……

      三個月后父親去世。給父系那邊的親戚拍電報卻無一人前來。10歲的小丫頭獨自“發(fā)送”了父親——她把家里所有的木頭都集中起來,又摘了三扇門板,花了八塊錢手工費,連夜找人給父親打了一口棺材。又求人用一駕平板馬車把父親拉到了埋葬地。那一天,大雪紛飛……那以后,她再也看不了紛揚的大雪、拖著平板的馬車、雪地上的車轍。

      2018年冬,老薛開車載著巴彥殊蘭,行駛在去阜蒙縣滿繡扶貧點公益培訓的路上。

      那一天下起好大的雪,前方一駕馬車,在緩慢地走。巴彥殊蘭突然掩面大哭。老薛把車緩緩地停到路邊,理解地拍拍妻子的背。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因為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又燦爛地度過某個冬天。

      1980年,母親去世,與父親相隔不到半年。

      1981年,姥姥去世。這一次打擊太大,小丫頭險些站不住。12歲的孩子突然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從今往后,這世上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了,再沒有親人可以依靠,哪怕是和自己說上一句話!原本性情開朗的小丫頭沉默下來,開始看小說、寫作、用文字傾訴,喜歡在拂曉的時候看太陽冉冉升起、看無數(shù)條光線從梧桐樹的葉子中間穿過……她用“楊曉桐”這個名字,重新命名了自己。

      后來,楊曉桐考入沈陽一所大學,就讀于金融專業(yè),畢業(yè)后沒有參加工作分配,而是自己考入北京一家外企,又自學考取了難度極高的注冊會計師、法學碩士、EMBA……本就頭腦過人的她有了這樣的知識裝備,在經(jīng)濟領域如魚得水,好似神仙被打開了封印。

      2003年,在馬云孵化阿里巴巴的同時,已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楊曉桐亦同期起步,成立了 “北京電子印章安全認證中心”,公司總投4億多資金研發(fā)的“中國電子簽章公安鑒定統(tǒng)一平臺”,她個人所投資金即為1.9億。這個項目和她后來陸續(xù)研發(fā)的虹膜和指紋鑒定系統(tǒng),都是業(yè)界首屈一指的,有著巨大的經(jīng)濟價值,社會價值更是“?!钡綗o法量化。

      這之后,楊曉桐的商業(yè)之路愈加開了掛,她成立投資公司集團后,商業(yè)版圖疾速擴張,從房地產(chǎn)、置業(yè)、網(wǎng)絡、科技、軟件,到文化傳媒、服裝、物流……2012年的時候,楊曉桐旗下的產(chǎn)業(yè)規(guī)模保守估計已達四十多個億。

      楊曉桐一刻也不曾忘記滿繡。去收藏柜里拿出上百年前的滿繡貼邊或者姥姥用過的精美纏線板,在手里摩挲一會兒,常常是她心緒不佳時的下意識動作。

      那還是1991年。她在北京的外企供職。一天,港方負責人拿來一張香港報紙,她在上面看到一則新聞:著名油畫家陳逸飛先生的一幅油畫作品《潯陽遺韻》當天在香港拍出137萬港幣的天價。那幅畫的色彩、畫中三個女子的神情,像浮雕一樣刻進了她的腦海,揮之不去。

      那一晚,她夢見了好久不曾夢見的姥姥。姥姥坐在繡架前飛針走線,慈容如昨。

      楊曉桐覺得這是某種啟示。她萌生了一個想法:要把《潯陽遺韻》用滿繡摹制出來。從圖書館找到的畫樣太小,她找美院的學生畫了一幅原畫大小的油畫,未想油漆面太硬,根本進不了針。她找人畫了一幅工筆畫才算有了繡面。她又四處托人,好不容易才從上海買到了顏色足夠豐富的繡花線。

      這絕非簡單的原樣重現(xiàn),而必須是繡者在充分理解原畫作意蘊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作。那時實行的還是周日單休制,楊曉桐就利用每周這難得的一天時間,以針作筆,構思屬于她的《潯陽遺韻》,有時光盯著版樣小圖琢磨構圖和針法,就能一動不動地看一天。

      楊曉桐使出渾身解數(shù),將家族傳承的滿繡技藝、自己后天的藝術積累,還有無止無息的創(chuàng)作激情,都傾注在這幅作品里。她用黑色亂針繡來鋪它的整個油畫質(zhì)感背景,衣服部分用滿繡的粗獷來體現(xiàn),人物的面部則用了劈絲的繡法,讓皮膚更細膩,表情更靈動,與衣服形成比油畫本身還突出的反差美。

      歷時八個月,滿繡作品《潯陽遺韻》于1992年完成,整個繡品在光照下熠熠生輝,在漸變繡法的襯托下,人物的臉尤顯層次感和立體感,令見者拍案叫絕。當時的楊曉桐并沒想到,這幅繡畫會成為她后來上千幅作品里的巔峰之作,更沒有完全意識到,這幅作品在滿繡歷史上具有的里程碑意義——自此,一直流連逡巡在衣襟袖口、生活用品上的滿繡,開始登堂入室,成為殿堂級的藝術品。

      其后在滿繡的傳承發(fā)展上,除了技藝創(chuàng)新,她很注重滿繡內(nèi)容上的創(chuàng)新。她組織自己一手培養(yǎng)起來的一百多個繡工共同繡制了大量高品質(zhì)的滿繡藝術作品,如《清明上河圖》《百鳥朝鳳》等,這些滿繡作品,恢宏大氣,不僅藝術價值高,還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與歷史價值。

      她個人后來的作品《九龍壁》《盤金龍》《滿女采紅果》及《青花瓷瓶》系列、《官補》系列等,則分別在市、省、國內(nèi)乃至國際上獲獎。她用10年時間構思、500多天完成《九鳳鼎》,起拍價就在1000萬元人民幣。外交部還曾找到她,請她根據(jù)英國女王的照片定制一幅女王繡品畫像,送給伊麗莎白二世。

      旗袍來處是故鄉(xiāng)

      “曾將弄玉歸云去,畫與佳人刺繡衣?!被貧w了巴彥殊蘭這個名字的女人,找到了發(fā)揚光大滿繡藝術最有效的途徑。不到兩年,巴彥殊蘭一衣成名。這“一衣”,是旗袍,有著獨一無二的logo——滿繡。

      巴彥殊蘭認為,“盛京滿繡”可以戴在頭上,披在肩上,提在手上,著在身上,穿在腳上,擺在案上,掛在墻上,隨車可行走,休息可相伴,成為坊間生活里流淌著的鮮活藝術。這才是盛京滿繡該有的樣子。而旗袍這一深受女性喜愛的服裝形式,便是最好的載體。

      曾以北京為軸心、事業(yè)版圖輻射全國的她,這一次,把自己滿繡王國的“都城”回歸了沈陽。在她看來,舊稱盛京、奉天的沈陽是滿繡旗袍的福地。

      我們今天講述滿繡故事,注定要從巴彥殊蘭開始;而說到旗袍文化,則必然要從“旗袍故都”盛京說起。

      作為中國女性的傳統(tǒng)服裝,旗袍經(jīng)歷了旗女之袍、民國旗袍、現(xiàn)代旗袍等諸多發(fā)展階段,以其古雅、清麗的風格歷久彌新,在人類服裝史上散發(fā)著穿越時空的魅力。而作為“一朝發(fā)源地,兩代帝王城”的盛京沈陽,正是旗袍的肇始之地。

      “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吉日,諸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固山貝子、文武各官齊集崇政殿,依次列畢,圣汗入崇政殿升座。文館之衙門各官入奏圣汗:‘對贈國君福晉冊文、玉璽、儀仗備齊?!ズ菇抵迹骸M對贈禮物?!鞂⒎赓泧x冊文、玉璽陳于案上,冊文置左,玉璽置右,二人執(zhí)節(jié)前引,奉冊寶,攜儀仗,至清寧宮前,國君福晉及眾福晉皆立。文官媽冊陳于東側案上,西向立,其冊載滿蒙漢三體冊文,概行宣讀。”——《清實錄》

      衣服這東西,一進到階級社會,就不僅僅是一個蔽體的物件。它不停地被定義,被刷新,被演繹,被改造成統(tǒng)治階層想要的樣子。一個男人創(chuàng)立一個朝代,會用衣服分出等級并限定他的女人。他的喜好,成為女人穿衣打扮的最高標準和不斷追求。

      上一段《清實錄》說的是,1636年7月10日,剛建了清帝國的皇太極冊封了他的五宮后妃。所謂五宮后妃即盛京皇宮高臺上所居的一后四妃。皇太極稱帝以前,宮闈未有位號,按俗稱為福晉。建清后,皇太極仿明制欽定后妃名號,并從崇政殿到清寧宮舉行了隆重的冊封儀式。其中:哲哲居清寧宮為皇后;海蘭珠居東關雎宮為宸妃,娜木鐘居西麟趾宮封貴妃,巴特瑪?璪居東衍慶宮為淑妃,布木布泰居西永福宮為莊妃。冊立莊妃的冊文現(xiàn)存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封后妃大典時后妃所穿服飾即為滿繡旗袍,也毫無爭議地成為后世旗袍的鼻祖。因為從此時開始,皇太極已在服飾方面做了規(guī)定且詔告天下:“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倶照滿洲式樣?!逼炫蹚拇顺蔀楹箦⒏窀竦绕烊说姆ǘǚ?,成為滿漢通用服裝,成為鳳凰樓和盛京城里最動人的景致。盛京沈陽也由此成為“旗袍故都”。

      此前,關于旗人服飾,皇太極是頗費了一番腦筋的。騎射、服飾、語言,是滿族區(qū)別于漢族的主要特征?;侍珮O認為保持本民族的這些特征是關乎民族存亡的一件大事。但事實上進入富庶的遼沈地區(qū)后,滿族社會生活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正使他們難以維系這些特征。有不少人開始仿效明朝服飾,衣冠變得肥大起來?;侍珮O恐后世子孫忘舊制、廢騎射、效漢人陋習,常因此憂慮。因此專為此制定法令:“有仿效他國(指明朝)衣冠、束發(fā)(留頭發(fā))、裹足者均治以重罪”,男人不許穿大領大袖、戴絨帽,務要束腰;女人不許梳頭、裹足。

      封后妃大典上幾位后妃具體穿了什么顏色式樣的旗袍已不可考,因為對等級服飾有著詳細規(guī)定的《服色肩輿條例》在清朝入關后的順治九年(1652)才欽定頒行。

      初國卿先生有一篇文章寫到這一時期的旗袍:“在清初的盛京皇宮里,因為還未到攝影的時代,我們無從欣賞后妃和格格們穿著旗袍,踩著旗鞋,出入關雎宮、衍慶宮或者上下鳳凰樓的樣子。但我們今天可以從沈陽故宮所收藏的各式清代旗袍里想象出當年清寧宮前和鳳凰樓下的風華。如‘淺豆青色暗蘭花紋直徑紗旗袍’‘嫩綠直徑紗納紗花蝶單旗袍’‘絳色直徑紗納金團壽單旗袍’‘湖色香云紗彩繡竹枝團壽單旗袍’‘品月緞彩繡折枝桃蝶夾旗袍’‘大紅寧綢百蝶花夾旗袍’‘淺藕荷綢鑲邊百摺棉旗袍’‘紅江綢暗云鶴鑲邊棉旗袍’‘古銅色寧綢暗福壽花紋棉旗袍’‘灰哈拉彩繡云鶴夾旗袍’‘海藍緞平金五蝠捧壽百蝶紋夾旗袍’‘綠直徑紗鑲邊旗袍’‘杏黃緙絲金龍雙喜字旗袍’‘品月綢繡淡彩墩蘭旗袍’‘紅暗云鶴江綢夾旗袍’等。看看這些旗袍的名稱,就已琳瑯滿目,一件件讀起來,猶如走進一座旗袍博物館。就顏色說,有‘大紅’‘古銅’‘海藍’‘杏黃’‘淺藕荷’‘灰哈拉’;就質(zhì)地講,有‘寧綢’‘江綢’‘藍緞’‘徑紗’‘品月綢’;就花樣工藝言,有‘百蝶花’‘暗云鶴’‘暗蘭花紋’‘納紗花蝶’‘納金團壽’‘彩繡云鶴’‘淡彩墩蘭’‘暗福壽花紋’‘彩繡折枝桃蝶’‘五蝠捧壽百蝶’‘彩繡竹枝團壽’‘緙絲金龍雙喜字’。這些還只是故宮旗袍收藏中的一部分,如果全部展示出來,其詞藻排列則更加蔚為壯觀。”

      今天,比起巴彥殊蘭對旗袍的專業(yè)研究,人們似乎更關注旗袍下女人的人生命運,比如皇太極這三位史上最有名的女人:中宮皇后哲哲性格賢良低調(diào),主持內(nèi)宮事務有條不紊,不爭不搶,一生平穩(wěn)順暢起伏不大,得以善終。她獲得了皇太極的信任。海蘭珠情感熾烈,性格鮮明,嫁給皇太極時已26歲,卻榮寵冠絕后宮,這從皇太極在封妃大典上賜給她的“宸”“關雎”這些美好字眼上可見一斑。后來皇太極更是得知她病重,不顧前線戰(zhàn)事飛馬奔回,在她死后不到兩年就因思念成疾追隨她而去。她得到了皇太極的愛情;孝莊13歲嫁給皇太極時還是個孩子,論賢德不及姑姑,論嫵媚可人不及姐姐,但她跟這個男人學習了治國處世之道,也幫他解決了不少問題,后來更是為清王朝執(zhí)掌了數(shù)十年的國運。她得到了皇太極的天下。

      三百多年前那一天那一刻,這三位最早在舉國面前美麗旗袍與顯貴地位同時加身的女人,不會想到,旗袍在三百多年后經(jīng)過不斷改良發(fā)展,會在民國的大上海形成時尚風情,會在現(xiàn)代社會成為中國的女性國服、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tǒng)服裝。更不會想到的是,她們仨——最早代表女性亮出旗袍曲線的女人,恰恰隱喻了后世女人的三種人生。

      沈陽既是旗袍的誕生地,又是旗袍文化的延續(xù)地。1929年,著名作家張恨水應張學良之邀來到沈陽,一下火車,就被沈陽的大都市氣象所驚呆,其中最讓他感嘆的一個個畫面就是這里穿旗袍的女人特別多。時尚而現(xiàn)代的沈陽,一直有著自己的旗袍廠,為這個城市的女人提供最美的服飾。這也是為什么巴彥殊蘭放棄北京而決心以沈陽為軸心,把旗袍文化發(fā)展做大。

      對,就是這兩個字:文化。

      清初當權者對旗袍的強力推動是法律意義上的,民國上海對旗袍的改良推行是時尚意義上的,而今天,巴彥殊蘭對滿繡旗袍的繼承和發(fā)展則是文化意義上的。

      她成立了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旗袍協(xié)會、盛京滿繡文化研究院、盛京格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仙兒女子民樂團;她計劃開設滿繡學校、開辦滿繡博物館、出版旗袍系列圖書和滿繡技法書籍;她在遼寧省14個滿族村開展了扶貧項目,免費教授村民們滿繡技術,提供訂單。其實早在北京的時候,就有人慕名找到她,請她給楊瀾、章子怡等名人繡制服裝,還給央視培訓了專門繡制晚會演出服裝的滿繡學員400多人;她開辦了“2018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計劃項目”,還借鑒共享單車的做法,為喜愛旗袍又囊中羞澀的年輕人開發(fā)了“共享旗袍APP”,不收取任何費用,只注冊軟件、留下押金就可以免費穿上心儀的美衣;她重讀《紅樓夢》,根據(jù)曹雪芹在人物出場和故事發(fā)生時的文字描述,對作品中的人物衣飾進行還原設計并結集出版;她搜集乾隆帝的一系列服裝、玉璽、印章、宮廷畫作等,以及對清史記錄在冊的32位后妃衣飾的描述記載,根據(jù)有關史實,開始組織繡制長達500米的清史長卷;她的一系列“盛京滿繡版權全球推廣活動”已經(jīng)開始啟動大幕……

      IT大佬、滿繡傳人、旗袍會長、詩人、調(diào)香師、樂團團長、慈善家……這些標簽在巴彥殊蘭身上融為一體,也正是因為這樣多重的身份,造就了她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和對行業(yè)及社會敏銳的洞察力。

      巴彥殊蘭堅持自己做的不是衣服,而是文化?!耙粋€人不讀書可以活,但一個社會不讀書是不能活的?!彼J為,之所以有令人發(fā)指、泯滅人性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出現(xiàn),究其根底,是文化缺失造成的道德無底線。而有益有效有力的文化傳播,可以救人、救市、救社會。

      一群人的文藝復興

      巴彥殊蘭現(xiàn)在變得很胖??墒撬┲约涸O計繡制的旗袍、帶著自己的頭腦,氣質(zhì)非凡地往那兒一站,周圍不管有多少人、不管那些人穿得有多華麗,你想不多看她一眼都不行。

      巴彥殊蘭和她傳承的滿繡藝術、旗袍文化,正散發(fā)出巨大而無窮的魅力。

      2018年6月19日,沈陽故宮崇政殿前,上演了一場比三百多年前還要盛大的滿繡旗袍秀。演出在參加“中國沈陽全球發(fā)布暨全力打造東北亞四個中心”會議的外媒記者們的驚嘆聲中結束,巴彥殊蘭被一眾旗袍美女環(huán)擁。那一天,也許從這個女子身上,櫛風沐雨中沉默多年的老崇政殿,不難看到幾百年前那個同樣大氣睿智的女子……

      目前,巴彥殊蘭正集中全部精力,繡制書法作品《盛京賦》,整幅作品將使用8800公里長的絲線——這是沈陽到巴黎的距離。她要將這幅滿繡巨制帶到巴黎展出,那里是歐洲啟蒙巨匠伏爾泰的故鄉(xiāng),和沈陽有著鮮為人知的淵源——275年前,清高宗乾隆東巡盛京謁陵,為沈陽書就《御制盛京賦》。這部作品被譽為“世界的詩篇”,隨即被譯成法文,在巴黎出版。行走在香榭麗舍大街上的唯美詩句震動了世界文壇,已經(jīng)70多歲的伏爾泰熱情地贊揚:“偉大的國王,你的詩句與思想如此美好……”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乾隆皇帝對此一無所知。為了詮釋沈陽與巴黎綿延幾百年的深情厚誼,巴彥殊蘭決定用與兩地實際距離等長的絲線來繡制《盛京賦》,再設計一款中式改良的男士袍裝,穿在伏爾泰的紀念雕像上。

      “在我,重拾滿繡,傳播旗袍文化,不是為了吃飯,而是為了‘療傷’,療這些年落下的種種心靈之傷。自愈,亦他愈。即使未來不做其他商業(yè)實務,我也不會將這個當飯碗。我喜歡滿繡,喜歡旗袍,這是我的精神家園,是我的精神回歸,是我一個人的文藝復興。”巴彥殊蘭如是說。

      其實,這不是一個人的回歸,而是一群人的回歸:也不是一個人的文藝復興,而是一個社會的文藝復興。

      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著對她的尊重、對滿繡藝術和旗袍文化的喜愛:她在遼寧省圖書館舉辦的滿繡展覽人流如織,她的公益授課座無虛席,寶島臺灣發(fā)來的手繡包訂單動輒上萬只,中國旗袍協(xié)會訂制滿繡旗袍一次就是5860套……

      如果說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那么那些熱愛旗袍文化的女子,人生品質(zhì)也低不到哪里去。我們不妨定格鏡頭,從中擷取幾幀:

      ——“衣服記載人生。一個女人,一襲旗袍,一身故事。穿著旗袍坐在那里的那個女子,除了嘴,渾身上下都在說話?!币恋ぞ褪沁@樣的女子。她在博物館做設計師,在電臺主持了21年的收藏節(jié)目,常常親自設計自己的衣服和首飾。上初中的時候,媽媽把自己的一件舊旗袍隨手給了她,看著她不敢穿出門但忍不住在家里時不時地“試鏡”,笑。媽媽不知道,這件衣服點燃了女兒一生對美的追求和熱情。春夏秋冬的旗袍她有七八件,每一件都是最適合她的,好似辨識度上就寫著“伊丹牌”。常常,說話輕聲慢語、不徐不躁的她剛在視野里遠遠地出現(xiàn),這邊就會有人說“伊丹來啦”。伊丹女兒16歲生日的時候,她給女兒量身定做了一件粉色加紗的繡花旗袍。女兒穿上新衣,眼里閃過的光芒,像她當年一樣。

      ——對于一個女人來說,步入異土之后,衣袍便是故鄉(xiāng)。敏是到了邁阿密之后,開始喜歡旗袍的。出國的時候行李空間有限,她還猶豫過要不要帶上那件紅色旗袍。在美國她遇到了儒雅體貼的哈威爾先生。倆人去好萊塢蜜月旅行時,她穿上了旗袍。沒想到一向溫文爾雅的先生變得比她身上的衣服顏色還要火熱。哈威爾是個大家族,二十多口人常常聚在一起野餐、海釣。除了自家先生,她的英語口語還不足以跟其他人無障礙交流。這種時候,她往往就悄悄地躲到一邊去??墒悄且淮尾恍小D翘?,她穿了旗袍。先是他優(yōu)雅的姑姑驚呼著跑過來擁抱她,然后熱聊,再然后是他的弟弟、弟弟的妻子、他的侄子……那個七歲的小男孩圍著她轉圈,說的話她因為聽得太清楚而濕了眼眶。他說:“China!So beautiful!(中國!太美了?。?/p>

      ——“人生是一場打怪升級,要你一步步通關,還要你時刻保持體面優(yōu)雅。但某些時候,你只想咆哮,分貝大到把一切都震碎才好?!毙“驳幕橐鲆恢弊屓肆w慕。老公說喜歡她的大長腿,愛看她穿粉色,尤其喜歡她穿粉色裙子時若隱若現(xiàn)的大長腿。于是她衣櫥里深深淺淺的各種粉,各種款式的裙子。可是正如張愛玲所言:生命是華麗的袍子,爬滿了虱子。發(fā)現(xiàn)他出軌之后,她離了婚,扔掉所有粉色衣裙。她穿著肥大的運動褲去上班,人也頹廢。忽然有一天,她在櫥窗里看見一件精美的藍緞旗袍,還有灰頭土臉的自己。她買下了它。“這件旗袍教會我克制,這種克制很珍貴。要控制體重、保持體形,要不慌不忙、不動聲色。這種自我尊重讓我重新找回了底氣?!毙“铂F(xiàn)在從容平靜,事業(yè)、健身、朋友,每一樣都有聲有色。衣櫥里各式旗袍,深深淺淺各種藍,她最喜愛的顏色?!拔椰F(xiàn)在的想法是,盛裝,醞釀人生的下半場?!?/p>

      波伏娃說女人是“第二性”,女人不是天生而成的,是被塑造而成的。至于被什么塑造,當然是被社會文化塑造。

      男人說,女人如衣服。女人說,要看是什么樣的衣服。

      旗袍,是最能代表女人的衣服。

      生活在當下這個時代,女人們比從前幸福得多。旗袍之于女人,很大程度上恢復了本來意義——穿,為展示自己而穿,而不再是為了取悅男人。是真正的為信仰而穿,為自由而穿,為美麗而穿。穿上那件裊裊娜娜的衣服,很簡單,就是為了讓自己喜歡,讓自己開心。

      旗袍是一種精神,一種人生態(tài)度。旗袍教會女人善和美,鞭策女人不斷追求生活質(zhì)量和生命質(zhì)量。而內(nèi)心善良豐盈的女人,又讓每一件旗袍都有了靈魂和溫度。

      人生常常是往復的,那些相似的片段、相同的情感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在每個人身上上演,從出生到死亡,從親情、愛情、友情,到夢想、苦難、成功。重點是,站在那里的人是誰,以怎樣的態(tài)度。信念在人生道路上起到的作用常常出人意料,就像邁克爾?杰克遜說過的話:“我想帶你們?nèi)ヒ粋€從未去過的地方,我想給你們看一個你們從未看過的藝術。”

      旗袍之于大多數(shù)女人,不過是一件衣服。但于巴彥殊蘭們,很多時候,又不僅僅是一件衣服。

      猜你喜歡
      巴彥旗袍姥姥
      Classic option,stylish choice
      擁抱冬奧 共向未來
      航拍巴彥呼碩
      雪姥姥
      姥姥的手
      我來說說旗袍美
      八旬姥姥活得美
      特別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0
      旗袍找不同
      新少年(2017年6期)2017-06-16 02:08:04
      呼和浩特市國土資源局賽罕分局聯(lián)合執(zhí)法拆除違法建筑
      西部資源(2014年6期)2014-04-29 00:44:03
      城市牧民
      草原(2009年8期)2009-09-24 03:43:44
      同仁县| 台南县| 静乐县| 堆龙德庆县| 昭通市| 诸城市| 东乡县| 闵行区| 曲麻莱县| 建始县| 定兴县| 安乡县| 仪征市| 同德县| 新昌县| 旬阳县| 邓州市| 正宁县| 连云港市| 山丹县| 杭锦后旗| 东阿县| 九龙坡区| 香港 | 会理县| 金堂县| 视频| 呼玛县| 乐至县| 新营市| 湘乡市| 高州市| 盈江县| 古浪县| 墨脱县| 会宁县| 贡山| 红桥区| 漾濞| 西安市| 万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