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中一
你把昏黃的心思
投在秦淮河的夜色里
從此
秦淮河上的槳聲
劃破了整個夏夜
也劃破了南來北往的燈影
一九二三年,正是“五四”后新文化陣營最糾結的時期,文化陣營的一時清冷,使一批新文化干將也在極度困頓中企圖尋求情感的慰藉與出路,兩位現(xiàn)代散文家朱自清、俞平伯也不例外。恰在這個時候,有機會同游秦淮河成為他們舟載情感、宣泄壓抑的最好契合點。歷史的秦淮猶如一幕活話劇,那個曾經屬于文人們夢幻般的“精神家園”,正期待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秦淮河讓所有墮入其歷史的人產生了恍惚。但后來我們知道,一次傾情穿越,秦淮河便無情地阻斷了他們惆悵的情思。一次泛舟秦淮,無意中成就了“五四”散文創(chuàng)作史上的一段佳話。
秦淮河,因其流經久負盛名的六朝古都南京,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朱自清先生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可以濃墨重彩、抒情達意的機會。興之所至,就在那個素月初上,夕陽西沉的時候,他們開始了秦淮河夜游行程。文章開篇“槳聲一汩”,即道出“歷史秦淮河的滋味”。那是杜牧的秦淮河,那是孔尚任的秦淮河,那是朱自清、俞平伯的秦淮河?!盁熁\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這樣的秦淮河讓人必然的生發(fā)思古之幽。是的,風姿綽約的秦淮河,怎么能沒有燈影呢?燈影里又怎么能缺少聲光交錯的槳聲呢?這槳聲汩汩,撥動著一九二三年的那個夏夜,撥動了兩個文人干枯的心弦。這槳聲打破了秦淮夏夜難以平復的沉寂。夏夜秦淮就這樣迎來了兩位不速之客?!盁粲皠趧谒纤?,粉香深處愛聞歌,柔波解學胭脂暈,始信青溪姊妹多?!边@是當時游秦以后俞平伯寫給朱自清的詩,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此行創(chuàng)作主題的文脈。那個夏夜,兩位作者就這樣各自走進自己的秦淮燈影,走進如詩、如畫、如夢的槳聲秦淮里。
槳聲情懷是詩意里的秦淮。詩意秦淮河的“秀、幽、奇”特色,就在作者的筆底波瀾中被深情描述??吹贸鲎髡咴诳嘈慕洜I著文字之美、古典之美、精致之美。二三十年代白話初興,但文人文辭之功力在以朱自清為代表的散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請看:秦淮河的船,有的是周作人筆下的“七板子”,“恍然雅麗過于他處”。秦淮河的水,綠水飄香,“厚而不膩”,“所見蕩漾柔波,恬靜,委婉”。秦淮河的歷史被一點點喚醒,“在這薄靄和微漪里,聽那悠然間歇的槳聲,誰能不入他的夢中去呢?”于是,“停槳讓它宕著”,到后來,“默然地對著,靜聽那汩—汩的槳聲”,“朦朧里溫柔繁華的余味”。多么有深意!多么唯美的夜晚!夏夜泛舟,燈影輝映,時空轉換,如在眼前。朱自清先生營造的意境,辭藻華美,如韻文朗朗上口,極盡渲染之能事,駕馭文字功夫之深,從而為“五四”散文之巔貼上了鮮明的標簽,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難怪朱德熙先生說:“(朱)能夠在樸素的自然風格中立新意,造新語,于平淡中見神奇?!贝_實“摻有滿滿的詩意力量”。
燈影秦淮是畫境里的秦淮。詩情畫意般的秦淮河只有朱自清這樣的文筆,才會用那清新雋永的語言,把“閑、淡、趣”的燈影交輝之像,悄無聲息地烙上時代的印記。朱自清不愧是魔幻影像大師,是潑墨油彩大師,是造型設計大師。秦淮夜景,五彩斑斕。光形色味,朦朧其間。作者把行文線索、游蹤線索與情感線索交織起來寫,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旨趣。本來應該寧靜的夏夜,卻是在燈、月、船、橋、歌的協(xié)奏曲里虛實相生,時空變幻,濃艷不俗,熱鬧異常。秦淮河上的所有擺件在作者細致的觀察中、縝密的描繪下,都妥妥地安放好了。瞧!“華燈映水,畫舫凌波”,槳聲和著歌聲,燈彩襯著月色,加之“夏夜的微風的吹漾和水波的搖拂,裊娜著”,“一線一線的燈光,仿佛黑暗從酣睡里眨了一眨眼”。精巧細膩的描繪,卻又看不出精雕細琢的痕跡,難怪葉圣陶先生說,“每回重讀佩弦兄的散文,我們就回想起傾聽他的閑談的樂趣?!?/p>
用縝密語言寫景之細致,是朱自清文字美學的典型所在,因此,就兩位作家寫的這篇同題作品而言,以個人閱讀偏好,我覺得朱文勝過俞作。比如朱自清在他的《燈光》一詩曾寫道:“那泱泱的黑暗中熠耀著的一顆黃黃的燈光呵/我將由你的熠耀里/凝視她明媚的雙眼”。而在另一首《滿月的光》里,則以“好一片茫茫的光/靜悄悄躺在地上/枯樹們的疏影/蕩漾出她們伶俐的模樣”。這分明就是畫語。本文中“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描繪的不正是一幅秦淮夜游圖嗎?這里展現(xiàn)的畫里詩情,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此時,“燈愈多,暈就愈甚,秦淮河仿佛籠上了一團光霧?!笨矗瑹艄馐菧喌?,月色是清的,兩相對照,更顯示秦淮的沒落,此景寫情,此情托景,就是極好的注腳。
夜色秦淮是心弦里的秦淮,朱先生重游秦淮河,是一次慰藉心靈之旅,是想在槳聲燈影中修復脆弱枯澀的心緒。但這槳聲燈影,非但不能釋懷,反更添愁緒,是一舟載不動的“意、韻、愁”。他用秦淮河上的槳聲、歌聲、燈光、月色營造了一種獨特的意境,在這看似熱鬧的背后,是喧囂,雜沓之情狀,無疑是朱先生個人的心語獨白。景物寫得愈是精致,人物內心無法排遣的情緒愈是強烈。自然景色、歷史影像與真情實感之間的糾結,突出了現(xiàn)實的反差。對秦淮河的眷戀就這樣一點一點被現(xiàn)實的無情所稀釋。尤是在結尾部分,看似畫蛇添足之筆,實則是點睛用心之處,把作者那顆無以復加的躁動不安之心推到灰暗的頂點。
該篇集“五四”白話美文之大成,可謂得語言、詩意、畫境“三美”。尤其是文中運用了很多疊詞,把作者心弦一次次撩撥得如“歷史秦淮河的滋味”。比如“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蔚的天”,夜“郁叢叢,陰森森的,藏著無邊的黑暗。”“秦淮河的水冷冷地綠著”。這樣的句子文中還很多。這么描寫,還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真實地再現(xiàn)“在弩末的游蹤里,聆聽船上的情歌”,“在森森的水影里,溫尋看繁華的余味,便滿載著惆悵”。
讀到這里,讀者也許在惋惜,朱先生此游似乎真正的枉然!那條一九二三年的秦淮河,就這樣永久地被淹沒在文人們一直向往的夏夜槳聲燈影里了,估計朱先生好長時間都走不出來。而我們卻幸運地收獲了散文寶典里的一篇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