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昱
(北京大學(xué) 中文系,北京 100871)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類書,原有正文22877卷,凡例、目錄共60卷,成于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是為正本。嘉靖四十年(1562)至隆慶元年(1567),又重錄副本一部。時至今日,正本久已亡佚,副本也僅殘存800余卷,散落世界各地。然而,正是這些數(shù)量有限的殘本,仍然保留下來許多不見于其他典籍的珍貴資料,為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學(xué)術(sh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xiàn)依據(jù)。
2007年11月,全國古籍普查專家組赴華東地區(qū)核查古籍善本時,意外獲知加拿大籍華人袁葰文女士藏有《永樂大典》一冊,內(nèi)容為卷2272—2274“?!表崱昂弊帧霸娢摹?。這冊零本原為沈燕謀舊藏,后歸袁安圃(袁葰文女士之父),“有兩方藏書印章‘曾在袁安圃處’‘南通沈燕謀藏’”;“從封面至紙頁皆無缺損,品相完好,其內(nèi)容為有關(guān)‘湖’字的唐、宋、元詩文,字跡端工的館閣體,當(dāng)是真品無疑”,且能夠與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卷 2270—2271、卷2275—2276這兩冊首尾相連,“彌補(bǔ)了湖字韻的缺卷,達(dá)到了承上啟下的聯(lián)結(jié)作用”。經(jīng)過多方努力,袁女士同意將家藏的這冊《永樂大典》捐贈給國家,2013年9月30日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永樂大典》(卷2272—2274)這冊新見零本,內(nèi)容既然主要為唐、宋、元、明四朝之詩、文、詞,尤以宋元作品最多,那么它對于宋元詩文別集、總集的拾遺補(bǔ)闕,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元詩為例,繼《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唐詩》《全宋詩》之后,《全元詩》作為有元一朝詩歌總集,承續(xù)了斷代詩總集的編纂傳統(tǒng),“據(jù)元人別集、總集以及有關(guān)文獻(xiàn)數(shù)千種,編錄出五千余位元代詩人的十三萬兩千首詩”,為元代文學(xué)研究進(jìn)一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不過,由于時代條件所限,《全元詩》在編纂期間尚未得見《永樂大典》(卷2272—2274)載錄的元詩,所以仍有一部分缺漏。本文今從這三卷輯出劉秉忠、甘泳、釋盤谷、陳景仁、陳杰、林昉、熊朋來、任士林、釋允中、廉惇、張雨、貫云石、陳旅、釋悟光、丁繼道、孟惟誠、張憲、陳真文、韓公美、杜國英等20位《全元詩》已收詩人(以《全元詩》所在冊、頁為次)和吳志夫、吳世昌等2位《全元詩》失收詩人的26首佚詩,并對其中涉及的部分元人別集的流傳情況略作梳理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湖山
紅塵遮斷長安道,湖上清明絕點埃。翠蓋千團(tuán)荷葉展,香風(fēng)十里藕花開。曲欄思女樓頭望,斜日歸舟天際來。白鷺滿灘人未醉,且留醒眼為渠開。 《永樂大典》卷2273引《劉文貞公集》
按:劉秉忠(1216—1274),字仲晦,號藏春散人,初名侃,出家為僧時法名子聰。祖籍瑞州(今屬遼寧),遷居邢州(今河北邢臺)。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卒,年五十九,封趙國公,謚文貞?!对贰肪?57有傳。
劉秉忠別集,《文淵閣書目》卷10著錄“《劉文貞公集》一部十冊”“《劉文貞公集》一部七冊”。又有《藏春詩集》6卷,明天順五年(1461)始刻,弘治元年(1488)重刊,弘治重刊本遂為現(xiàn)存各本之祖?!度姟穬?頁132據(jù)明弘治刻本《藏春詩集》6卷(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與《永樂大典》殘帙引《劉文貞公集》編錄其詩592首,此首失收。
湖上二首
去年湖上宿,今年湖上宿。湖上月來時,寒光動幽綠。
水浸月不濕,月照水不干。有人湖上坐,夜夜共清寒。 《永樂大典》卷2273引《中興江湖集》
按:甘泳(1232—1290),字泳之,一字中夫,號東溪子,崇仁(今屬江西)人。著有《東溪集》,已佚?!度姟穬?頁320據(jù)《皇元風(fēng)雅》等編錄其詩20首,此二首失收。
高郵府臺上望湖
漣漪澄碧倒涵空,奪鏡寒光刺眼雄。放釣煙篷七八葉,帶花汀葦兩三叢。風(fēng)吹黃入籬邊菊,霜染丹歸江上楓。寄傲南窗慰寥寂,客懷秋思渺無窮。 《永樂大典》卷2274引《游山詩集》
按:釋盤谷,號麗水,又號隱顯翁,海鹽(今屬浙江)人。曾住杭州慧因寺。年七十余而卒。著有《游山詩集》三卷,已佚。明釋如惺《大明高僧傳》卷一有傳?!度姟穬?頁342據(jù)《永樂大典》殘帙引《游山詩》《游山詩集》《游山集》編錄其詩20首,此首失收。
湖上和潘心田韻
春夏交承計莫留,風(fēng)光次第到葵榴。湖山有舊常相對,歲月無情去似流。堂上老親應(yīng)倚望,客中連雨不勝愁。朱門盡日迎車馬,縱有新詩何處投。 《永樂大典》卷2273引陳景仁詩
按:陳景仁,字仲麟(元仇遠(yuǎn)《金淵集》卷4《寄陳仲麟景仁》)。寓居杭州,與仇遠(yuǎn)多有交往唱和(《永樂大典》卷2264引陳景仁詩《西湖別仇山村先生》《寓西湖端午雨中和仇山村先生詩韻》)?!度姟穬?頁346據(jù)《永樂大典》殘帙編錄其詩18首,此首失收。
沔陽湖中古祠行紀(jì)
荊州渺上游,古沔僻一隅。蜀江洶西來,稍北疏為湖。一水分合流,取勢極縈紆。十年再行行,俱值夏潦初。且復(fù)避風(fēng)波,竟日牽高蘆。沮洳莾相翳,白晝蛟噆膚。百里不逢人,并與炊煙無。晚泊古祠下,舉頭見棲烏。水鳥亦三四,飛來頗忘吾。憑舷聊欲狎,徑去不可呼。惟余舊楊柳,短發(fā)共蕭疏。風(fēng)物何足紀(jì),我行歲年徂。 《永樂大典》卷2274引《自堂存稿》
按:陳杰,字燾父,號自堂,豐城(今屬江西)人。著有《自堂存稿》13卷,已佚。清乾隆間,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自堂存稿》4卷,收入《四庫全書》。《全元詩》冊12頁356據(jù)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自堂存稿》與《永樂大典》殘帙、《皇元風(fēng)雅》編錄其詩351首,此首失收。
秋日湖上
小舟租得載吟翁,流水斜陽秋思中。老卻六橋楊柳樹,一蟬猶自咽西風(fēng)。 《永樂大
典》卷2273引林旦翁詩
按:林昉,字仲昉,號曉庵、旦翁,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度姟穬?2頁436據(jù)清李成經(jīng)輯《方城遺獻(xiàn)》編錄其詩5首,此首失收。
次韻胡端逸贈湖隱道人二首
湖水年年與岸平,不知湖上有魚羹。市聲驚轉(zhuǎn)船頭去,莫向煙波險處行。
湖中草滿漸無蓮,時見波心點翠圓。癡客不知荷是葉,幾回真看作青錢。 《永樂大典》卷2274引《豫章熊朋來集》
按:熊朋來(1246—1323),字與可,號天慵、彭蠡釣徒,豐城(今屬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進(jìn)士。宋亡不仕,隱居鄉(xiāng)里,聚徒講學(xué)。著有《五經(jīng)說》7卷、《瑟譜》6卷?!对贰肪?90有傳。《全元詩》冊13頁132據(jù)《永樂大典》殘帙引《豫章熊朋來集》等編錄其詩10首,此2首失收。
用潤民泛湖韻
蘸筆湖波愛詩好,酒劇詩成還草草。青山識我五十年,一領(lǐng)麻衣如雪皎。堤中楊柳大蘇栽,春去秋來跡如掃。樹猶如此我何堪,白發(fā)那能人不老。長松九里掛猿公,明日行藏付吾道。 《永樂大典》卷2274引任松卿詩
按:任士林(1253—1309),字叔實,號松鄉(xiāng),奉化(今屬浙江)人。著有《松鄉(xiāng)集》10卷?!度姟穬?6頁167據(jù)明初刻本《松鄉(xiāng)先生文集》10卷(卷8、卷9,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松鄉(xiāng)集》卷9、《永樂大典》殘帙引《松鄉(xiāng)集》《任松鄉(xiāng)集》、影印本《詩淵》等編錄其詩199首,此首失收。
棲禪寺湖上
岸柳澄湖帶北斜,水晶宮域梵王家。春風(fēng)不發(fā)寄奴草,夜雨獨開君子花。松影搖風(fēng)翔翠羽,浪紋浮日走金蛇。畫船回柂游人去,冉冉空煙噪暮鴉。 《永樂大典》卷2273引《云麓文稿》
按:釋允中,生平不詳,嘗選編釋氏詩文而成《云麓文稿》?!度姟穬?4頁264據(jù)《永樂大典》殘帙引《云麓文稿》《云麓文集》編錄其詩8首,此首失收。
宿湖口
洄磯矮柳纜輕舟,水滉星河天欲流。柔櫓一聲驚夢覺,半檣殘月楚江頭。 《永樂大典》卷2274引《廉文靖公集》
按:廉惇(約1278—約1340),字公邁,畏兀兒人。希憲六子。卒謚文靖。著有《廉文靖公集》,已佚?!度姟穬?8頁95據(jù)《永樂大典》殘帙及影印本《詩淵》編錄其詩273首,此首失收。
和沙剌班郎中湖上述懷
水凈沙明柳色天,湖光爭忍負(fù)芳年。漸看曲院初三月,未舶西泠第二船。云處有山皆向背,花時無地不妖妍。欲知猿鶴為君子,長嘯相呼入暝煙。
日長琳宇斷經(jīng)過,誤向風(fēng)前聽玉珂。陳榻題詩春事少,陶尊瀝酒暮寒多。落花似雨飄瓴甋,白石如羊臥薜蘿。蘭省分明天漢上,思君不見欲如何。 以上《永樂大典》卷2273引張伯雨詩
按:張雨(1283—1350),字伯雨,號貞居子、句曲外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張九成六世孫。出家為道,歷住西湖福真觀、開元宮,主茅山崇壽觀、元符宮。著有《句曲外史貞居先生詩集》5卷,元末明初始刊;明末毛晉汲古閣刻《元人十種集》,輯編為7卷(《句曲外史集》3卷、《補(bǔ)遺》3卷、《張伯雨集外詩》1卷);清丁丙輯刻《貞居先生詩集》9卷(7卷本又補(bǔ)遺2卷)、附錄2卷,收入《武林往哲遺著》?!度姟穬?1頁258據(jù)影元寫本《句曲外史貞居先生詩集》(《四部叢刊初編》影?。?、《武林往哲遺著》本《貞居先生詩集》等編錄其詩1007首,此2首失收。
湖邊
月影湛欲破,獨立透閑意。平塘不會濤,風(fēng)輕水紋細(xì)。夜氣泄方厚,鄰翁報濃寐。身心何所藏,衾枕待天地。常心棄所歸,悠悠雜游戲。 《永樂大典》卷2274引貫酸齋詩
按:貫云石(1286—1324),本名小云石海涯,號酸齋、疏仙、疏懶野人、蘆花道人,畏兀兒人。貫只哥子,遂以貫為氏。好文學(xué),工散曲。著有文集若干卷,已佚;《直解孝經(jīng)》1卷?!对贰肪?43有傳?!度姟穬?3頁305據(jù)《皇元風(fēng)雅》《永樂大典》殘帙及明清其他筆記、方志、書畫藝術(shù)類文獻(xiàn)編錄其詩51首,此首失收。
和張伯雨先生湖上高韻
湖上春晴柳色開,西林野水傍洲洄。葛洪丹井云頭冷,賀監(jiān)酒船山下來。幾樹桃花映籬落,誰家燕子繞樓臺。笑予奔走祠官后,路入招堤首重回。 《永樂大典》卷2273引《安雅堂集》
按:陳旅(1287—1342),字眾仲,興化莆田(今屬福建)人。著有《安雅堂集》13卷?!对贰肪?90有傳。
《安雅堂集》,《元史》本傳作“有文集十四卷”,《文淵閣書目》卷九僅著錄“一部二冊”,其后《國史經(jīng)籍志》《百川書志》《澹生堂藏書目》《千頃堂書目》等均作“十三卷”,《四庫全書總目》則謂“殆本傳筆誤,以三為四歟”。此13卷本為陳旅之子陳籲編成于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延請張翥作序,十一年又有林泉生為之序;初刊情況不詳,明初即有修補(bǔ)翻刻。今日見存之元至正刻明修本,或存七卷,或存四卷,悉為殘本;另有明祁氏澹生堂藍(lán)格抄本及清抄本數(shù)種?!度姟穬?5頁1據(jù)清金侃鈔本《安雅堂文集》5卷(卷1至3為詩)、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安雅堂集》(卷2、3)及《元風(fēng)雅》等他書文獻(xiàn)編錄其詩324首,此首失收。
清明泛湖
清明湖上柳如煙,桑下籬根系短船。綠水含光紗幙凈,青蒲照體毳袍鮮。良辰美景詞人記,法曲元歌弟子傳。盡道江南好時節(jié),何人解憶李龜年。
過湖
尋友攜笻過小堤,絕湖西去到家遲。日光射水風(fēng)猶動,天影流云雨欲垂。柳下野航初散亂,籬邊喬木尚參差。十年萍梗江關(guān)夢,今日重來一賦詩。 以上《永樂大典》卷2274引僧雪窗詩
按:釋悟光(1292—1357),字公實,號雪窗,成都新都(今屬四川)人。俗姓楊。曾住四明天童寺。著有《雪窗集》《雪窗禪師語錄》(明宋濂《宋學(xué)士文集》卷8《雪窗禪師語錄序》),皆已佚?!度姟穬?6頁433據(jù)《永樂大典》殘帙引《雪窗詩集》《雪窗集》等編錄其詩21首,此2首失收。
樓竹間與余鄰居于四明湖上至元乙亥會于
武林之西湖遂和此以為別云
竹屋三間隔水南,湖光柳色映書簾。十年燈火吟肩瘦,千里風(fēng)霜客味諳。閩海秋高云漠漠,吳山曉別月纖纖??蓱z斗粟遐荒外,沛澤何時得普覃。 《永樂大典》卷2273引丁繼道詩
按:丁繼道,宛陵(今安徽宣城)人?!度姟穬?1頁127據(jù)《宛陵群英集》、《永樂大典》殘帙等編錄其詩19首,此首失收。
湖上詩
黑云遠(yuǎn)傍松根起,白雨亂敲荷葉鳴。柳下畫船人避暑,南熏細(xì)細(xì)送歌聲。 《永樂大典》卷2273引《漫游集》
按:孟惟誠,字伯真,號漫游翁。著有《漫游集》,已佚?!度姟穬?2頁276據(jù)《永樂大典》殘帙引《漫游集》等編錄孟惟誠詩41首,此首失收。
夜飲湖上曉歸馬上偶成
楊柳芙蓉夾大堤,畫船來往任東西。朱絲繚亮歌聲碎,翠袖翩翻舞隊齊。但見朝霞生海上,不知斜月掛林低。涌金門里天街闊,信馬歸來路欲迷。 《永樂大典》卷2273引張思廉詩
按:張憲,字思廉,山陰(今屬浙江)人。家玉笥山,因號玉笥生。著有《玉笥集》,今存1卷本、10卷本、12卷本等。其中,1卷本即明弘治五年(1492)王術(shù)刊本,有吳怡注釋、楊維楨評點,實為張憲詩集的一部選注選評本;10卷本存世最多,“主要以抄本形式流傳,刻本則有《粵雅堂叢書》之一種”;12卷本“只是將卷三內(nèi)容分作三卷”“正是書賈偽為善本以射利的產(chǎn)物”?!度姟穬?7頁1據(jù)《粵雅堂叢書》本《玉笥集》及明清他書文獻(xiàn)等編錄其詩635首,此首失收。
大孤山至湖口
大孤大孤何渺茫,小姑誰說嫁彭郎。鞋山對面四十里,屹立宛在湖中央。船行轉(zhuǎn)江過湖口,波濤如此今何有。天公助我半帆風(fēng),江神勸汝一杯酒。 《永樂大典》卷2274引陳真文詩
按:陳真文,生平不詳?!度姟穬?6頁126據(jù)影印本《詩淵》編錄其詩3首,此首失收。
湖上
湖光與天接,天影常蕩漾。我愿乘長風(fēng),直破萬里浪。 《永樂大典》卷2273引韓公美詩
按:韓公美,生平不詳?!度姟穬?6頁188據(jù)影印本《詩淵》編錄其詩1首,此首失收。
湖邊
一到湖邊境界清,湖邊人說十旬晴。山靈昨夜鞭龍起,七十二溪流水聲。 《永樂大典》卷2274引杜國英詩
按:杜國英,生平不詳。著有《杜東洲吟稿》(《文淵閣書目》卷10),已佚。《全元詩》冊66頁256據(jù)《永樂大典》殘帙引杜國英詩、杜國英《東州集》、《東洲杜國英集》編錄其詩9首,此首失收。
湖上曲
草綠波心底,花開湖上頭。采蓮深得藕,結(jié)纜淺隨流。朱閣迎春啟,華燈候月收。逶迤連袂樂,宛轉(zhuǎn)沓歌愁。白云吳儂唱,遺珠漢女游。相將拾蘭杜,取次入汀洲。錦纜鴛鴦并,華辀翡翠儔。那能獨歸去,春棹笑夷猶。 《永樂大典》卷2272引吳志夫詩
按:吳志夫,生平不詳,與貢師泰有交(《玩齋集》卷6《晨起夜坐詩后序》)?!度姟肥掌淙似湓?。
中秋夜與尹中巖泛舟湖上與客夜移舸,遙遙隨所止。霧散天無星,明月照萬里。澄光洞虛白,況況不知水。觀闕水中央,蕩漾欲飛起?;匦龕偳迦?,停橈白蘋里。觴歌間言笑,洞簫秋靡靡。清游夙所耽,此夕一生幾。壺傾夜已闌,陟岸步芳芷。行行上河梁,欲別情未已。露濕羅衣裳,欄干不堪倚。 《永樂大典》卷2273引《寓庵稿》
按:吳世昌,字伯京,號寓齋,括蒼(今浙江麗水西)人。歷寧海、西安教諭,與陳鎰多有交往唱和(《午溪集》卷4《和吳伯京學(xué)正立春見寄韻》、卷8《次韻吳伯京學(xué)正清明拜墓》)。晚歲譽(yù)望隆重,號東郡儒宗。著有《寓齋類稿》,已佚。事見明徐一夔《始豐稿》卷11《寓齋類稿序》。《全元詩》失收其人其詩。
綜上所述,自《永樂大典》(卷2272—2274)這一冊新見零本中輯出22位元代詩人的26首佚詩,明確引及的元人別集共9種——《劉文貞公集》《游山詩集》《自堂存稿》《豫章熊朋來集》《云麓文稿》《廉文靖公集》《安雅堂集》《漫游集》《寓庵稿》,除了《廉文靖公集》和《寓庵稿》,其他元集悉為《文淵閣書目》這部明代前期的官修目錄所著錄,說明它們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編刻流傳,可惜時至今日半數(shù)以上均散佚無存。僅存的幾種之中,劉秉忠《藏春詩集》為明天順至弘治間刊本,而《永樂大典》殘帙引《劉文貞公集》保存了大量不見于《藏春詩集》的作品;陳杰《自堂存稿》為清乾隆間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重新輯編,彼時內(nèi)府存藏的《永樂大典》已有殘缺,因此輯本也難免有所遺漏;陳旅《安雅堂集》雖然從元至清,代有傳鈔重刻,但是早在明代修補(bǔ)之際,就“意在改易書名,而且做得很不高明,修補(bǔ)之處格式極不統(tǒng)一”,遠(yuǎn)非元刻舊貌。此外,任士林、張雨、釋悟光、張憲、杜國英等人,亦各有別集《松鄉(xiāng)先生文集》《句曲外史貞居先生詩集》《雪窗集》《玉笥集》《杜東洲吟稿》,也都見于《文淵閣書目》著錄。由此觀之,《永樂大典》成于明初,包羅四部,巨細(xì)無遺,又去元尤近,收錄的元人別集數(shù)量更多,并且尚未經(jīng)過明代中期以降的重編重刻,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元詩輯佚價值?!端膸烊珪偰俊肪?5《文淵閣書目》提要稱“今以《永樂大典》對勘,其所收之書,世無傳本者,往往見于此《目》,亦可知其儲庋之富”,從上文的分析來看,這段評價既是對《文淵閣書目》著錄明代內(nèi)府藏書、保存典籍信息的一種肯定,又從另一個側(cè)面證實了《永樂大典》的引書確有所據(jù),結(jié)合《文淵閣書目》的具體著錄,有助于后人梳理考察這些圖書的流傳與存藏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