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帝
姐姐家的院子,坐落在雁門關北部二十余里的一個原汁原味自然古樸的小村子里。那村莊,遠遠望去一片綠色蔥蘢,讓我想起王維《桃園行》中的詩句: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春天里的小村莊,清風和煦,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那裊裊升騰的炊煙,空氣中彌漫飄灑著泥土的芳香,使人愜意而陶醉。
春天到來,姐姐家的院子也就生機盎然,別開洞天。院子四周挺拔的垂柳,盡享著春日的陽光。院內(nèi)的桃樹、杏樹、梨樹、李樹的花兒,爭相綻放,交相輝映。那嫩得欲滴的綠,那鵝黃,那潔白,那嬌艷燦爛的粉與紅,隨風飛舞,花似錦,香怡人,美不勝收。
為看家護院,姐姐家院子里還養(yǎng)著三只大狼狗,新近又生下三只小狗,傻傻的可愛。當推動院門時,院中的狗就會一陣猛吠。我們快步走進院中,狗猶如相知,望著我們竟不叫了。知道是我們來,姐姐忙從屋內(nèi)迎出來,大外甥和媳婦聽到我們來,也忙從他們屋里出來迎接。此時,奇跡出現(xiàn)了,由他們散養(yǎng)在院子里的百余只雞,霎時間不約而同地邊跑邊飛“飛奔”向外甥媳婦?!帮w”來的雞扇動著翅膀,白、黑、棗紅、絳紅色的雞毛,以及公雞尾部閃著金光的墨綠色的翎毛,漂亮的色彩斑斕繽紛,美麗的雞毛上下舞動,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光,那場面雄渾而壯觀!
清明、谷雨前后,姐姐一家就要開始春耕播種,在自己的數(shù)十畝田地里勞作。姐姐還會在院子里種瓜點豆,作務各種菜蔬。
到了秋天,姐姐家的院子就更豐茂,更不同凡響。瓜豆和菜蔬,經(jīng)過姐姐一家整個夏天和初秋的侍弄,日沐雨淋,郁郁蔥蔥,果滿枝頭。嫩綠的黃瓜、青椒、油菜,還有韭菜、豇豆、扁豆,鮮艷的西紅柿、圣女果和黑紫的茄子等時令蔬菜,早已成為姐姐一家夏秋餐桌上的美味。
深秋,院子里的向日葵,亭亭玉立,花頭宛若金盆,黃得明艷而閃著金光,引來無數(shù)采蜜花蜂,那美,遠勝凡·高的油畫《向日葵》。只要趁時令去姐姐家,還能吃到各種果樹上結滿新鮮的桃子、李子、杏子和大棗呢。姐姐將院子里的果實饋贈親朋好友,還將西紅柿做成醬,把時蔬曬成干,以備冬日食用。秋日本是收獲季節(jié),院子里的玉米、大白菜、土豆也已長成,田里收割回的莊稼,整齊地垛在院子里,豐足而喜人。
冬天來時,姐姐家的院子里會別有一番景象。俗話說,節(jié)令不饒人。天氣變得越來越冷,本該休整的姐姐一家,就會專注地飼養(yǎng)那百余只雞了。
洗盡鉛華皆平凡
【編者按】
美帝是從陽泉走出去的作家,有許多作家都曾經(jīng)在陽泉這片沃土上出生、成長、成熟。他們走出了娘子關到了外面的世界,但他們是陽泉的光榮,陽泉的驕傲。今年,市委要求各單位開展“貼心行動”,就是把與在外的陽泉籍人才的聯(lián)系建立起來,關心、關愛、關注他們,調(diào)動他們?yōu)榧亦l(xiāng)建設發(fā)展做貢獻的積極性。本期刊登戴美帝女士的一組散文,其中就包含了這樣一層意思。
文字是思想的物質(zhì)外殼,能夠真實的記錄,真誠的表達,不被美輪美奐的華表遮掩,無疑就還原了生活,就有了看似平凡,卻能直指人心的東西,美帝的文字無疑就是這樣的,很真實,很真誠。
美帝筆下涉獵極廣,古今中外,才子佳人,市井鄉(xiāng)村,娓娓道來,不溫不火,看似不
顯山漏水,其實在指縫間已經(jīng)流出了一抹余香,越品味越有味道:《那一代》中,人生之短相對于歷史之長,無法不令人頓生虛無,虛無之后又感慨人生之短,卻影響了歷史之長?!毒€條》中,大地深雪,黃土厚雨,也無法掩埋那些熠熠生輝的人性光芒,只有看到那些具體的經(jīng)歷,才能窺見曾經(jīng)走過的歲月本相?!督憬慵业脑鹤印分校切┛煲粫r光風化的記憶,瞬間又被懷舊的光芒照亮,回到了屬于每個人的小院中……
萬物皆顯溫柔,美帝的文字有女性特有的細膩,將過往的人物事件洗盡鉛華,還原出歷史的真相,人性的本源,文字簡簡單單,不拐彎抹角,敘述簡潔有力,能直切要害,最難能可貴的是,所有文章能化繁為簡,短短篇幅,幾個人物的一生盡在其中,溫暖而有力,平凡而真誠。
美帝的文章,是不是對陽泉文學的繁榮發(fā)展具有啟示意義呢?! (幼農(nóng)、詎望)
日出云中雞犬喧。姐姐一家就是在雞犬喧中迎接著一個又一個新的一天。姐姐家的雞,由大外甥和媳婦飼養(yǎng),只用糧食、剩飯菜湯在院子里散放喂養(yǎng)。雞們還自由自在地啄食院子里的菜葉和蟲子什么的,所以,產(chǎn)出的雞蛋自然綠色無污染。據(jù)說,飼養(yǎng)得當?shù)碾u,初冬產(chǎn)的蛋營養(yǎng)價值最高,是人體所需蛋白質(zhì)的上品。姐姐家的雞蛋,蛋黃呈金黃色,煮著吃有淡淡的鹽香味。我們每次回家,姐姐和外甥總要給帶上百余顆,收入冰箱,美美享用。
姐姐家的院子里還養(yǎng)著奶牛、馬和騾子。也有兔子和大鵝。據(jù)說,公雞“逼”蛇,大鵝“逼”黃鼠狼。一貫偷吃雞和雞蛋的黃鼠狼,見了大鵝就狼狽地“宵遁”了……有時,院子里的牲畜會爭食打斗,雞還會跳上臥著的馬、騾背上嬉戲,看著讓人由衷地歡喜。
姐姐家的院子,就是這么豐富、熱鬧而有趣!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文藝晚會上,《等待》的故事,讓現(xiàn)場觀眾潸然淚下,泣不成聲。隨后,這個故事迅速登上網(wǎng)絡熱搜,不知感動了多少網(wǎng)民和觀眾。
故事的主人公,是兩彈元勛鄧稼先和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的故事,我聽過多次,每聽一次都覺得是對靈魂的救贖。每次都感動得淚流滿面。好像只有淚水才是向元勛最好的致敬!
1958年,鄧稼先接受了研制原子彈的任務。從此,28年間隱姓埋名,“逃離”妻兒,扎根戈壁,生死度外。
28年來,鄧稼先率領的科研團隊,研制出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
35 歲出發(fā)之際,青春勃發(fā),玉樹臨風。28年之后,六十出頭的他,回到妻子身邊,卻因常年核輻射,病魔纏身,罹患絕癥。
許鹿希萬萬沒有想到,鄧稼先的回歸,是他僅有的躺在病床上的363 天,這三百余天的病痛與“清閑”,竟是他們夫妻的廝守與永訣。
對許鹿希而言,28年的等待,本以為會換來相依相守,可沒曾想天意弄人!
隨后,許鹿希用之后的28年,追尋鄧稼先28年前的人生旅程,遍訪熟知并與鄧稼先一同奮戰(zhàn)過的同仁,撰寫出版《鄧稼先傳》。
臨終前,鄧稼先留下了四個字——死而無憾!
是的,鄧稼先無憾——為祖國犧牲無憾,為人民奉獻無憾,為人生奮斗無憾。而許鹿希為了鄧稼先亦無憾,前28年的等待無憾,后28年的追尋無憾。
就在鄧稼先進行核彈試驗任務期間,已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并與導師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學森”公式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正在艱難地尋求著回歸祖國的路線。
錢學森歸國的決定,引起美國有關方面的恐慌,并揚言寧可槍斃,也不讓他踏上回歸祖國的征程!
他的歸國計劃遭到當時美國各方的嚴重阻撓。他突然被限制人身自由,無端被監(jiān)視、監(jiān)聽電話、查看往來信件等等。盡管這樣,錢學森沒有屈服。1955年8月,44歲,年富力強的錢學森,終于沖破重重障礙,回到祖國懷抱。
1956年,錢學森與錢偉長、錢三強一起,參與制定我國第一次五年科學規(guī)劃,受命組建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1970年,由他主導參與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發(fā)射成功,震驚世界!
在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里,他為祖國的國防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導彈之父”。
每一次從電視或書本上看到鄧稼先和錢學森這些為國家畢生奉獻的科學偉人,我都會聯(lián)想到我那平凡而敬愛的爸爸。
上世紀七十年代,爸爸從戎馬倥傯的部隊被抽去“支左”,安排在山西某市工作,擔任一個局的黨委書記。因我們家人口多,政府在分配住房時,按規(guī)定將一整排七間平房分配給我們家??墒前职謭詻Q反對,硬是將這七間平房中的四間,又分給了單位的另外兩大家人。
從此后,我們一家九口人,一直住在靠近路邊的三間平房。奶奶,爸爸和媽媽,兩個姐姐,哥哥,我,還有兩個妹妹,就擁擠在三間平房里。
爸爸為單位職工“自主”騰出四間房子,全家人都覺得爸爸的主張是那么的天經(jīng)地義,那么的合情合理。
直到爸爸離休以后,我家的居住環(huán)境才有所改善,才搬進了干休所分到的稍大一些的樓房里。
那個年代,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有多少人為國為民,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無怨無悔!
那一代人,很真很正,在我心中打下深深的烙??!
那一代人啊,正如那時代的歌中所唱的——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艱苦哪安家!
你們是一雙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璧人。
望著你們年輕,興奮,喜悅,洋溢著幸福而春風吹拂的臉龐,聽著你們無論貧窮富貴,無論疾患災難,不離不棄的誓言,我被點燃。
祝福你們即將擁有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家,擁有全新的生活。
我覺得,家是愛,是責任和義務,也是幸福的港灣。一個愛意濃厚和諧美滿的家,需要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辛勤付出,精心呵護。年輕的你們可能會說,我們有愛,有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有健康而充滿活力的體魄,有“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勇氣,亦有“試看天下誰能敵”的豪情,不懼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困難,我們會同心同德,一步步創(chuàng)造“家”的奇跡。
我相信。
誓言和決心固然重要,但建設好一個家,認真過好今后的每一天,遠非幾句誓言那么簡單和浪漫,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一步步地探索實踐。俗話說,家有千樣。并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還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如何才能把看似平淡冗長的家庭生活,過得芬芳精彩,風生水起,是今后擺在你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日子像樹葉一樣繁多。你們將面對來自工作的壓力,還有生活習慣的各種差異;面對偶爾之間家庭成員的摩擦,以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嵥?;還須面對人們所說的婚姻中的“癢”等等。這些,也許都會紛擾你們的生活,甚而使你們焦頭爛額,煩惱叢生。
不要怕。要勇于面對遇到的困難和來自各方的問題,要相互理解、體諒、包容、擔當。家庭生活是不能僅僅用對或錯來判斷的,生活中也許會遇到來自外界或內(nèi)部的各種煩難……挺過去,自然云淡風輕,悠然坐看云卷云舒。
多年后,你們會發(fā)現(xiàn),家的意義和生活本身,不僅僅是人生旅程的一段浪漫時光,也絕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英俊瀟灑,玉樹臨風的青春綻放。它是理想的交融,靈魂的碰撞,是理解和扶持,是敬重和謙讓。
當你們老了,頭發(fā)花白,齒牙動搖,驀然發(fā)現(xiàn),早已收獲了一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親情?;赝舜?,會心一笑,那是幸福。
就這么簡單。
《詩經(jīng)·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彼郎蹰煟锹L的人生;與子偕老,是鄭重的承諾;執(zhí)子之手,是長情的相伴;與子成說,是心靈的堅守。
祝你們——生活如詩,美滿幸福!
古云:
人生智未生,智生人已老。
生智一切生,不覺無常到。
這是蘊含著人生四大悲苦——生老病死的四句話,讀來悲憫,耐人回味。特別是“智生人已老”,更令人感慨萬千!
老了呀,這是家中長輩的傷感,也是無數(shù)年長者的嘆惋。一句老了,讓我讀懂人生,讀懂了人世間的悲傷、苦痛。望著長輩以及周邊人因老而充滿恐懼、無助、孤獨和失去自信的雙眼;看著那因老而變形的身軀和那蹣跚的步履;聽著那因老而受盡病患折磨的呻吟……誰能不傷不痛,又該如何去撫慰。
一句老了,是我人生至此聽到最多也是最悲切、最無奈的感嘆。
人人都會老,人人終將老。古人云,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還說,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但人只要活過一定的年頭,終將會朱顏辭鏡,等閑白頭,也必然會踏入老了的人生河流。或許是一灣淺淺的小溪,或許是江河湖海;或風平浪靜,平緩而綿長;或風高浪猛,洶涌而湍急。然而,能以平靜、從容、坦然、自信的胸懷直面老了,能以不帶走一片云彩的心態(tài)告別過往和從前的輝煌,告別因老而帶來的陰暗、悲涼、沮喪和無助的心態(tài),該有多好。
老了,如果能以老而彌堅的姿態(tài)呈現(xiàn),那就更好。
俗話說,少壯輕年月,遲暮惜光輝。又說,少年讀書,如日出之陽;中年讀書,如日中之光;老年讀書,如秉燭而行——秉燭而行,孰與夜行?由于老了,生命中會面對很多原來本不是困難的困難,也不能再逞當年之勇。但老了有老了的人生世界,老了有老了的雅興情懷。比如,讀讀書,寫寫字,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下下棋。比如,去游歷世界,看云卷云舒……
正因為老了,也更懂得惜時,更懂得珍惜愛和生命中的一切,更知道該要什么——特別是不該要什么。
正因為老了,更有一種竭盡全力只爭朝夕的自覺意識和發(fā)揮余力的渴望精神。
關于老了,曹操《龜雖壽》說得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老了,雖年輕不再,煙花散盡,那就用一顆壯心去蘊涵那已逝、漸逝和未逝的一切吧。定一個適合老了的“小目標”,哪怕那目標猶如枯老虬曲的樹桿上稀疏的點點綠意,只要慢慢地、緩緩地、持久地去實現(xiàn)它,就這樣不待揚鞭自奮蹄,優(yōu)雅從容地呈現(xiàn)那老了的夕陽燦爛,賦予老了以價值和意義。
老了,也有老了的優(yōu)勢。俗話常說,老人通世故,老馬識路數(shù)。老了,遍歷人生際遇,在挫折和教訓中生智,在洞明世事中明心,在“批大郤,導大窾”的關鍵節(jié)點懂得順應自然,在“五十不交言,六十不交錢”的俗諺中感知冷暖,在復歸童心的率性與純真中展露坦誠,生命之無常就不再可怕,同時也必將成就“華麗轉(zhuǎn)身”之人生謝幕。
有人會說,你說得簡單,老了,可不僅是有一顆健康的壯心和投射余暉的精神就成。老了,身體健康是大福,可以盡情地發(fā)揮余熱,充分展示那最美夕陽紅??刹』祭p身又將如何?給親人和自身帶來的折磨和苦痛又將如何?
沒錯,前三十年人找病,后三十年病找人。人老了,病找人,病痛是無法回避的,也是無法替代的,只有通過就醫(yī)悉心診療和養(yǎng)護,以適當減緩病痛。不過我相信,有好兒好女好孫輩的真心陪伴和精心呵護,老病中的長輩們,會得以緩解,得以撫慰,會露出欣慰的微笑……
老了,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心態(tài)。老了,就要優(yōu)雅而充滿詩意地變老,變老,再變老,好好開花好好謝!
這是我見過的最美、最精細、最具藝術感染力的線條。
這就是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在漫漫十幾年間,對我國古建筑的追逐、考察和保護之旅中,繪制并留給后人的一幅幅古建筑圖。
他們是一對才華橫溢、學貫中西的璧人。
是他們首創(chuàng)東北大學建筑系,再創(chuàng)清華大學建筑系;是他們堅持長年野外考察尋訪古建筑,為我國古建筑的發(fā)現(xiàn)和保護做出了杰出貢獻。同時,在林徽因的幫助下,梁思成完成《中國建筑史》的撰寫,實現(xiàn)了當年立下的“中國建筑史應由中國人書寫”的宏愿,同時完成了英文版《中國建筑史圖說》的編撰,他們無疑是蜚聲中外的著名建筑學家。
當然,梁思成是的。他還曾被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授予文學博士學位。但說到林徽因,從那個年代起,就因為才情,因為美貌,被媒體瘋狂炒作為那種矯情并有點“小確幸”式的文藝青年,被一些人詬病為強說愁的“綠茶婊”。兩天前,偶爾在百度上看視屏,竟有一段關于“林徽因與三個男人”故事的視屏??戳艘幌拢瑹o非說的是早年她與先生梁思成和朋友金岳霖、徐志摩的那些事兒,為了博人眼球舊飯新炒罷了。只要說到林徽因,媒體就總是離不開那些“風月佳話”,而稱其為建筑師或建筑學家的文字卻少之又少。
但有一個人認定她是建筑師。那就是她的先生梁思成。1955年4月1日,當林徽因走完51歲人生路時,梁思成在親自為她設計的墓碑上,寫下“建筑師林徽因”六個字。
在我看來,墓碑上更應該是“建筑學家林徽因”七個錚錚大字。
知妻莫如夫。有梁思成對她的“建筑師”的認定,于林徽因來說——足矣。
在那個“烽火連三月”的軍閥混戰(zhàn)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長年累月跋山涉水,櫛風沐雨,在野外尋訪古建筑,個中艱辛困苦難于言說,戰(zhàn)亂帶來的不可預知的生命之險,就更不能用寥寥數(shù)筆描摹凈盡。這其中也絕不會有林徽因的詩《你是人間四月天》中的浪漫: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
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更何況他們是兩個身有“殘疾”和病痛的人。梁思成早年不幸遭遇車禍,脊柱側彎,常年穿鐵馬甲支撐;而林徽因身體羸弱,經(jīng)年飽受肺病折磨。
但那詩,情真意切,卻是美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疾旃沤ㄖ穆肥锹L的,艱難的歲月和病痛,并不會消磨林徽因與梁思成書寫《中國建筑史》的夢想,也不會消磨他們對古建筑的情懷與摯愛。在一次次考察尋訪古建筑的過程中,他們用兩雙巧手,用仿佛“稱平”重量的線條,繪制出一幅幅精準科學、驚艷世界的古建筑圖。
資料顯示,1932年4月以來,長達十幾年,他們夫婦以及同道四人,對河北趙州大石橋,薊縣獨樂寺,武義延福寺,正定隆興寺,寶坻廣濟寺等古建筑;對山西的大同華嚴寺、善化寺,應縣佛宮寺木塔,五臺山佛光寺,榆次雨華宮等歷史不同時期的200 余處重要古建筑,進行考察尋訪測繪。
梁思成曾言,研究古建筑,非作遺物之實地調(diào)查測繪不可。為此,他們的考察積累了豐富的我國古建筑經(jīng)驗和成果,為新中國古建筑研究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1800 余幅精美的手繪古建筑圖。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考察成果,使我國的許多古建筑得到了世界的認知,并得以重點保護。
當遺忘千年的唐代木結構建筑佛光寺發(fā)現(xiàn)時,他們夫婦竟激動得熱淚盈眶,流下幸福的淚水。佛光寺的重大發(fā)現(xiàn)震驚世界,推翻了日本學者關于中國不存在唐代木結構建筑的說法。
新中國成立后,林徽因與梁思成,致力于我國建筑教育事業(yè),繼續(xù)用線條述說著他們的人生,組織并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等。
而今,我們只能通過網(wǎng)上一張張模糊發(fā)黃的照片,來緬懷當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深山古剎,在偏僻郊野,在古建筑的廊柱之間,訪古考察測繪時染盡煙雨風塵的身影。
平直、弧形而縱橫交錯的線條,在他們手中,變成了科學、藝術和美的韻律。同道莫宗江曾評價,他們對建筑圖獨具匠心。除了要準確地表現(xiàn)建筑的結構、構造外,還對線條的粗細、均勻,線條的交點等等一絲不茍。他們做出的圖紙不僅在學術問題上能表現(xiàn)清楚,具有相當?shù)目茖W性,同時在畫面的構圖上也精心安排,從藝術角度來看,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建筑圖。
是啊,那些古建筑圖中的線條,讓我讀懂了他們崇高的理想、浪漫的情懷和深摯的感情,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與林徽因之間的情感故事,亦讓我讀懂梁思成的博大胸懷和林徽因異于常人的情懷。
原來,怎么也無法理解扶風弱柳的林徽因,怎么擔負起考察古建筑的如此重任?但她卻上下自如地“飛檐走壁”,完成著一個接一個的考察任務,在佩服她對事業(yè)堅守的同時,更感覺到了她對自己選擇的終身伴侶梁思成最真摯最深沉的愛。
梁思成曾說:“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能作為一個嚴謹?shù)目茖W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調(diào)查古建筑,測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確的分析比較;又能探討英國古典文學或我國新詩創(chuàng)作。她具有哲學家的思維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p>
他還有一句經(jīng)典之語: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
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
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后那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梁思成說得是。林徽因詩美,文美,人更美。她是一位線條明晰,目標篤定,初心不改,優(yōu)雅自信,有巨大成就的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學家。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朱自煊說:“現(xiàn)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實際上,我認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筑學家?!?/p>
這才是我心目中的林徽因。
一
水火無情。當?shù)貢r間4月15日凌晨的一場大火,使坐落在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巴黎圣母院高聳入云的塔尖,頃刻間“檣櫓灰飛煙滅”,令多少人“長太息以掩涕兮”!
作為“外國人”的我,對巴黎圣母院更深入細致的了解,源于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圣母院》。
雨果筆下,格雷沃廣場上翩翩起舞、美麗善良的吉卜賽流浪姑娘愛斯梅拉達,風流倜儻、聰明睿智的加里,永遠的敲鐘人卡西莫多,還有圣母院大墻內(nèi)神父陰郁幽靈般閃爍著的影子……深深刻印在我心里,難以忘懷。
試想,如果沒有雨果的小說《巴黎圣母院》,沒有這部馳名世界的小說對文化、文明的承載、傳播與升華,而今遭遇火厄的巴黎圣母院,還能讓整個世界如此震驚,還會令無數(shù)的“外國人”如我者這般扼腕痛惜嗎?
二
不是孤例。不止域外。
天下名樓之一的湖南岳陽樓,以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名動天下,流芳千古。特別是《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胸襟和家國情懷,不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政人文士的“三觀”,也為岳陽樓注入了文化及文明的內(nèi)涵,使之大放異彩!
而今屹立在洞庭湖畔的岳陽樓,飽歷磨難,幾經(jīng)火淬,數(shù)度重修。今天的岳陽樓,已然與其原遺跡的規(guī)模、整體風貌相去甚遠。但在人們的心中,她永遠是“范仲淹的”岳陽樓,是《岳陽樓記》里的岳陽樓。
還有矗立在贛江之濱的滕王閣,更因為“初唐四杰”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播寰宇。歷史上的滕王閣遍歷劫難,屢毀屢建,先后重建達29 次之多,但卻無法改變一個“鐵的事實”——那就是因為《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么一個活色生香、氣象萬千的句子,便把她永遠定格為“王勃的”滕王閣!
還有“崔顥的”黃鶴樓,以及“王之渙的”鸛雀樓……
文化與文明,生生不息,萬壽無疆,無遠弗屆。
三
以上是尚有歷史遺跡的。也有“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而且被徹底“吹打”得絲毫不留痕跡。
還記得“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阿房宮嗎?
打從中學語文課本里就曾記得,唐代大詩人大文豪杜牧筆下“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的阿房宮。那“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的綺麗景致,那“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的鋪張聲勢……
盡管遭受“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文明浩劫,三個月的大火焚燒得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盡未留存,但卻并不影響讀者通過杜牧那如椽巨筆所鏤刻的《阿房宮賦》,去“穿越”兩千余年,縵立遠視,一睹阿房宮里“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的歷史影像。
實物是文化的一部分,只有注入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實物,才稱得上文物,才能煥發(fā)出文明的光芒。實物隨時消弭,文明永不磨滅。正因為有了杜牧的《阿房宮賦》,才為后世“復活”了消亡殆盡的阿房宮。
還有歐陽修的《秋聲賦》,為世界留住了觸物有聲卻無可把捉的“秋聲”。
還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世人留下了一個遠離塵囂美若仙境的“理想國”。
四
反觀巧奪天工、驚艷絕倫的陵云臺,就沒有阿房宮那么“幸運”了。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對陵云臺作過簡要的記述:“陵云臺樓觀精巧,先稱平眾木輕重,然后造構,乃無錙銖相負揭。臺雖高峻,常隨風搖動,而終無傾倒之理。魏明帝登臺,懼其勢危,別以大木扶持之,樓即頹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
這座盤踞于洛陽古城的高達二十三丈輝煌而精巧的陵云臺,始建于魏文帝曹丕之時,卻毀壞于其子魏明帝曹叡之手。由于高臺“隨風搖動,終無傾倒”,可是魏明帝擔心它搖晃坍塌,故以大木支撐,卻失去平衡,隨即轟然倒塌。
唉!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從歷史的長河中看,世上沒有永遠不毀的事物,只有源遠流長的不朽文明。因而文化與文明,乃具有非凡的穿越性與穿透力、繼承性與承載力。
就陵云臺而言,難道就沒有像王勃、杜牧、范仲淹之類的文豪巨擘,為之著文吟誦而使之永遠流傳下來嗎?
盡管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王褒,也曾作過“窗開神女電,梁映美人虹”的《陵云臺》詩,然終因“稍遜風騷”而沒能廣泛流傳下來,故陵云臺便從“文學地圖”上漸漸消失了。
所以清代文豪袁枚《謁岳王墓》詩云: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
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