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陽處父出使衛(wèi)國。在回國的途中,他經(jīng)過魯國的寧城,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寧嬴看到陽處父長得儀表堂堂,很有氣勢,心想他肯定品德出眾,就對妻子說:“多年來,我一直夢想著能夠侍奉一位品德高尚之人,但總是沒有找到這樣的君子?,F(xiàn)在,我覺得陽處父這個人挺好的,所以想投奔他,為他辦事?!?/p>
于是,店主就去找陽處父,表示自己愿為他效犬馬之勞。陽處父覺得有這樣一個人在自己身邊鞍前馬后地服務也很不錯,就表示自己求之不得。到了第二天,寧嬴辭別妻子,跟隨陽處父走了。
兩人往前走,寧嬴就和陽處父聊起天來。經(jīng)過交談,店主發(fā)現(xiàn)陽處父并沒有真才實學,個人品德也不高尚。他想了一想,就改變了主意,離開陽處父回到家中。
妻子見他回來,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就問丈夫:“你不是要去晉國嗎?為什么走到半路上又回來了呢?”
寧嬴回答說:“我看他長得相貌堂堂,舉止有度,以為這人必是品德高尚的貴人。沒想到他不說話還好,一張口就夸夸其談,讓人討厭。虧他還能出使外邦!他這個人雖然外表好看,但總是不務實,只怕會招來別人的怨恨?!?/p>
“我跟著他,不但學不到什么有用的東西,反而可能遇到禍事。我越想越覺得跟著他走不靠譜,就離開了他?!?/p>
【談古論今】
時間是個旁觀者,它會告訴我們,雙眼看到的美好,可能就像個氣球,惹人注目卻空虛浮華;但丑陋的石頭卻有自己的樸實與厚重,筑成一道道固若金湯的城墻。所以無論是一樣東西還是一個人,單單從外表是看不出什么的,如果只因外表華麗,而認定其實用,這是最愚蠢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