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國慶.河南大學.河南開封.475000
在小學的時候,便學過辛棄疾的《丑奴兒》,當時由于年齡的限制,并未體會到詞人心中的那種欲說還愁的心情。中學的時候,又學習了晏殊的《浣溪沙》,可囿于經驗的缺乏,只能感受的詞句的朗朗上口與詞人的文采斐然。直到上了大學,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與感受,體會到了世事的變遷,我才在某時某刻體會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物是人非、時過境遷背后的無可奈何之感。
仍然記得兩年前的十月一日那天,天氣陰沉得讓人喘不過起來,空氣中飄灑著綿綿細雨。那時,正式離開家鄉(xiāng)一個月的我站在我們村里的路上,滿眼望去,只覺得村里隱隱約約,似乎正有變化的種子在暗流涌動。當天晚上吃完飯之后,我再次來到了小時候,自己經常走的那條小路。直到那時我才明白,不是村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只是因為我的心境發(fā)生了嬗變。
那天晚上,我一人靜默地行走在那條磚頭路上,思緒蹁躚。被細雨洗滌過的嫩葉,在微風中搖曳的細草,夾雜著泥土氣息的空氣,天真爛漫的孩童,紅磚綠瓦的平房……兒時的一場場,一幕幕,像潮水一般涌入我的腦中。而眼前的鐵門緊鎖的大院高墻,坑坑洼洼的道路,雜草叢生的小道幾乎是血淋淋地強行進入我的眼中。剎那間,“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浮現(xiàn)于腦中。對于時間的強大與殘忍,我頓時有了深切的體會。難怪會有“滄海桑田”一說,難怪會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慨。若干年前,定會有同我一樣發(fā)出感慨的人;若干年之后,也會有人感受到我今日的心境。正如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對于時間的感觸及對其深深的無力,或許就是人類千百年來共同的精神契合點與共通處。“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這是對時間的妥協(xié)與和解;“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是對時間的豁達與樂觀;“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這是對時間的抗爭與執(zhí)著。
接下來的幾天,我又陸陸續(xù)續(xù)地聽到了關于我小學現(xiàn)狀的一些言論,走進了我的母校。那種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情感再次攫取了我的靈魂??粗鴿M目瘡痍的黑板,疏疏朗朗的課桌,野草遍地的花園,魅力已失的花朵,“卻道天涼好個秋”真是形容此時此刻心情的最佳語句。我經歷了我們母校最興盛的時間段——全校排名在鄉(xiāng)里次次第一,兩個花園一年四季各具韻味,春夏之時嬌艷嫵媚,秋冬之際典雅莊重。此情此景,那一瞬間,我想到了《紅樓夢》。繁榮興旺、恩寵優(yōu)渥的賈府,剎那間,大廈忽傾,“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世事變遷,悲歡離合的事情總是一幕幕地重新上演,仿佛不同,實質卻又相同?;蛟S人生就是一場虛無,一次又一次地輪回。但人來世間一遭是一次,亦是一場美麗的邂逅?;蛟S不再去執(zhí)著地堅持讓自己精疲力竭的事物,相信萬事順其自然,做到“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也未嘗不是對自己的救贖與放過。
“為賦新詞強說愁”與“卻道天涼好個秋”反映出了辛棄疾的無限愁思與心境變遷,道盡了詞人的歷盡滄桑感。詞人背后的那種愁,或許只有經歷相同的事情,才能明白那種無法傾訴、無人理解的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