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400 廣東廉江市第三中學 巫春奐
奶奶家斑駁的老屋墻角,擺著一口大米缸,上面用木板蓋著,木板上已鋪滿厚厚的灰塵。這是一口瓦缸,缸體已經嚴重掉色,缸上布滿劃痕,缸內早已被各種小昆蟲占據(jù)。它沒有華麗的雕刻,簡單樸實得如一位靜靜地安度晚年的鄉(xiāng)村老人。望著它,我不禁陷入悠遠的回憶。
在我幼年時,這個米缸是我的百寶箱和快樂屋。一旦家里人不在,我就化身為江洋大盜,把家里翻個底朝天,每次都會從這個百寶箱里找到令我驚喜的寶藏——糖塊、大米、米餅、面粉、腐竹等必須在干燥的地方保存的食物。到秋收季節(jié),大人們就會將碾好的大米倒入缸中,倒的過程中細小的灰塵不斷升起,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xiàn)出一片金黃,猶如天庭一般。年幼的我總覺得此時天庭掌管五谷的仙人們降臨人間,有了他們,我才能吃上噴香可口的米飯。我最喜歡將手插入米中,里面溫溫的,我忍不住將手伸進米中,再抽出來,來來回回,像練鐵砂掌一般,心里被快樂填滿。
小時候,我家的米缸還有一個功能:將木板放在米缸上面,它就變成了我們一家大小吃飯的桌子。那時,我們家的房子很小,所以我們都在米缸蓋上吃飯。母親經常會從米缸里取出面粉,然后在米缸蓋上將面粉揉成面團,再將面團搟成薄薄的面片,切成面條。米缸滋養(yǎng)著我們的生命,成為我最溫暖的記憶。
有一次,我在米缸里找到一張小小的黃紙片,上邊印著麥田里的打谷機,還印著幾段文字。我好奇極了,跑著拿給奶奶。奶奶接過去看看,說:“這個啊,這個是糧票,在我那個年代可珍貴了?!蹦棠叹o緊握住手中的糧票若有所思地說:“以前柴、米、油、鹽這些東西都得靠糧票換,我們那代人每個月拼死拼活才領到十張八張票據(jù),換回來的糧食還不到半缸,家里幾口人全靠它養(yǎng)著,沒了它可就啥都沒了?!闭f完,她深吸了一口氣,抬起頭笑著說:“放回米缸里吧,有了它就有了糧食,有了糧食,日子才能過。如今日子好了,也不能忘本?!?/p>
我輕輕地觸摸著手中的糧票,抹去上面薄薄的灰塵,仔細觀察著上面的梯田與打谷機。原來,這個老米缸不僅承載著我快樂的童年記憶,還曾經維系著祖輩的生命,更承載著一家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大家伙的日子越過越好了,老米缸還在,一張發(fā)黃的老糧票也壓在缸底,里面盛滿了幾輩人的記憶。米缸見證了歲月的變遷,也和我們一起守望著幸福的生活。
簡 評
時光匆匆不停留,但總有一些物件成為人們記憶的載體,它可以是一張照片,一件衣服,一本書,一支筆……作者獨辟蹊徑,把寫作的視角聚焦到老屋墻角的米缸上。文章從米缸的玩具功能、飯桌功能、精神寄托功能三個層次來敘寫家人對米缸的幸福回憶。結尾處總結全文,照應題目,米缸猶如一位閱歷豐富的老人,它見證了歲月的變遷、時代的更迭,是幾代人對幸福生活的寄托。整篇文章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付 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