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妍 延邊大學 吉林延吉 133000
尼克松政府上臺之后,便積極推動中美關系的改善,試圖維持全球均勢.1971年,基辛格訪華,打破了中美隔絕的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于1972年訪華,中美簽署《上海公報》,中美關系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但是,這種快速的進展并沒有維持太久.1974年,尼克松由于水門事件而辭掉總統(tǒng)一職,福特接任美國總統(tǒng).在福特任期期間,由于美蘇關系緩和,以及福特在國內(nèi)受到的種種掣肘,中美關系逐步放緩,中美陷入了停滯狀態(tài).直到1977年卡特總統(tǒng)上臺以后,中美關系正?;种匦绿嵘狭巳粘?
1977年初,卡特政府上臺.截至此時,中美關系己經(jīng)停滯了有三四年之久,雙方在各個方面的合作交流都大幅度下滑.在政治方面,雙方互不信任.在1972年的《上海公報》中,中美兩國都宣布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然而,卡特政府上臺之后,中國對卡特的立場產(chǎn)生了懷疑.卡特在競選總統(tǒng)時,曾在電視辯論中說道:"絕不會讓(美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友誼阻礙臺灣人民的獨立和自由" 在總統(tǒng)競選成功后的演講中,卡特也對《上海公報》只字未提 在接受《時代周刊》雜志的采訪時,卡特曾將臺灣稱之為"中國".這些言行都使得臺灣方面重燃發(fā)展美臺關系的希望.因此,黃鎮(zhèn)在與基辛格會晤時,曾對這一問題提出質(zhì)疑,并再三求證卡特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
在經(jīng)濟方面,兩國之間的貿(mào)易水平也有所下降,兩國關系止步不前.1月25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奧克森伯格便向布熱津斯基提交了一份關于中國的備忘錄.在該備忘錄中,奧克森伯格寫道:"美蘇關系向前發(fā)展,中美關系卻停滯不前.我們沒有使兩方面達到平衡狀態(tài)".
國防部長布朗也認為:"新政府可能將注意力放在了西方同盟對抗蘇聯(lián)的傳統(tǒng)框架中,而忽視了中國".他認為,美國政府必須與中國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因為中國在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平衡作用.
在美國的推動下,1月8日,黃鎮(zhèn)與美國基辛格、萬斯會晤.2月8日,美國新任總統(tǒng)卡特與黃鎮(zhèn)會面.在此之后,中美兩國又進行了多次交流與會談.除此之外,卡特還曾建議中美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進一步加深彼此的了解.對此,中方認為,由于美國和臺灣仍然保持外交關系,臺灣仍在美國擁有使館,因此,中國領導人不能訪問美國,但同意美國領導人訪問中國.與此同時,中國還同意擴大中美兩國之間的互訪計劃.兩國約定,1977年內(nèi),雙方將分別派出三個代表團訪美,四個代表團訪華.四月中旬,美國國會代表團訪華.該代表團由十位來自兩黨的議員組成,是卡特上臺以來,美國對中國的首次官方訪問.卡特總統(tǒng)還派兒子奇普?卡特隨團訪華,并為中國領導人華國鋒帶去了一封親筆信,表示愿意在遵守《上海公報》的基礎上,實現(xiàn)兩國關系正常化.
卡特政府上臺之后,逐漸地認識到了中美關系的重要性,并且與中國進行了密切且頻繁的接觸.在這些接觸的過程中,美國清楚地感覺到,中國也對中美關系寄予了非常大的期望,同樣有意推動中美關系的進步發(fā)展.
在遞交給卡特的備忘錄中,萬斯提到,"中美關系良好的關鍵條件是要讓中國了解到,美國政府對世界局勢和戰(zhàn)略平衡擁有成熟現(xiàn)實的認識.美國需要向中國表明,美國擁有抵抗蘇聯(lián)的決心……美國要讓中國了解到,美國有意與中國共商國際大事".所以,卡特政府對華政策的第一步便是向中國傳達善意,了解中國的立場,同時表明美國的政策方向.
正值此時,美蘇兩國關于限制戰(zhàn)略武器的談判受阻.3月份,萬斯曾前往莫斯科,與蘇聯(lián)談判戰(zhàn)略武器限制問題.蘇聯(lián)拒絕了美國提出的方案,雙方的高層會談無果而終.在此之后的談判也都未能取得進展,雙方談判逐漸膠著.
美國原定萬斯于1977年11月訪華,但由美蘇談判停滯,為了搶占談判中的有利地位,給蘇聯(lián)施壓,美國決定將萬斯訪華提前至8月.萬斯訪華一事,是卡特政府基于對中美關系的評估、也是基于中美蘇三角戰(zhàn)略關系而做出的重要決定.
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準備后,8月萬斯訪華,為兩國關系正?;饕淮?試探性會談".萬斯訪華,卡特政府想提三項條件:第一,正?;环恋K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 第二,美國與臺灣的非官方關系將不受損害 第三,在實現(xiàn)正常化時美國可以單方面發(fā)表聲明,表示美國對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切.顯而易見,這是美國針對中國提出的兩國關系正?;瓌t(即斷交、撤軍、廢約)而提的反要求.
8月22日,萬斯抵京.他"出于政治考慮,打算在臺灣問題上對中國人持盡可能強硬的立場".【1】24日,鄧小平會見了他.會談中,萬斯提出關系正?;竺绹A粼谂_灣的領事館或聯(lián)絡處,鄧小平立即予以反駁.他尖銳指出: "你們這個方案,集中起來是兩個問題.第一,你們實際上要我們承擔不用武力解放臺灣的義務,實際上還是干涉中國的內(nèi)政.第二,你們提出不掛牌子的大使館,實際上是'倒聯(lián)絡處'的翻版."【2】并明確表示不能同意美方的方案.
毋庸置疑,萬斯來訪是很不成功的,但美國一些媒體卻煞有介事地宣稱: 中國領導人在萬斯訪華時表現(xiàn)了靈活性的立場,萬斯訪華取得了進展.【3】這無異于向外界暗示,美臺關系并不是中美關系正?;恼系K.對美方的這一做法,鄧小平給予堅決回擊.9月6日,會見美聯(lián)社代表團時他明確否認了這一說法.實際上萬斯訪華,中美關系不僅沒有進展反而倒退了.
中美關系的停滯狀態(tài)自萬斯訪華結束之后起,一直持續(xù)到了1978年的春天.布熱津斯基受邀訪華成為了中美關系的突破點.布熱津斯基從地緣戰(zhàn)略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中美關系的緩和能夠向蘇聯(lián)施加壓力,增加美國在美蘇關系中的優(yōu)勢地位,因此,他主張?zhí)岣咧忻狸P系,以此來震懾蘇聯(lián).為了向中國傳遞美國的善意,布熱津斯基曾通過奧克森伯格,主動推動中國方面邀請自己訪華.【4】因此,在駐美聯(lián)絡處主任黃鎮(zhèn)的道別午宴上,中國首次向布熱津斯基發(fā)出了邀請.布熱津斯基對此給予了積極的回應,表明自己很高興能訪問中國.
但是,美國政府內(nèi)部卻對布熱津斯基訪華擁有不同的看法.萬斯強烈反對布熱津斯基訪華.萬斯認同增強中美關系的重要性.但是,他認為,中美關系的加強,應該是有限度的,不應損害美蘇之間的合作.他擔心,布熱津斯基作為美國政府中的對蘇強硬派,可能會在訪華期間,推動中美聯(lián)合對抗蘇聯(lián),這將不利于美蘇之間的緩和,影響到美蘇戰(zhàn)略武器限制談判的順利進行.
美國國內(nèi)對于到底派誰訪華一直爭執(zhí)不下.恰在此時,蘇聯(lián)在非洲之角大肆擴張,而美國對蘇聯(lián)行為的對策失衡使得卡特最終下定了派遣布熱津斯基訪華的決心.3月16日,卡特總統(tǒng)終于做出批復,決定派遣布熱津斯基訪華.
1978年5月卡特下定決心要實現(xiàn)中美關系正?;?為推動和加快這一進程,卡特派遣布熱津斯基訪華,并授權他告訴中國: "美國決心已下,愿意接受中國提出的三項條件 但希望在實現(xiàn)正常化時,美國單方面發(fā)表要求臺灣問題和平解決的聲明,中國不要發(fā)表聲明公開批駁 正?;?美國還要繼續(xù)向臺灣出售用于防御目的的軍事裝備."【5】
攜帶卡特政府的重大使命,5月20日,布熱津斯基來到中國.次日,鄧小平會見了他.聽到美方的態(tài)度轉變后,鄧小平說: "如果卡特總統(tǒng)下了這個決心,事情就好辦."對中方的立場,他指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歷來闡明的就是三項條件,即斷交、撤軍、廢約,這三項條件都涉及臺灣問題.我們不能有別的考慮,因為這涉及到主權問題.""對兩國來說,關系正?;瘑栴}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對美方的條件,他回復說:"對這個問題,你們要表示你們的希望,這可以 但我們也要表示我們的立場,即中國人民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方式解放臺灣,是中國人自己的事."【6】
鄧小平與布熱津斯基的這次講話,為推進中美關系正常化定下了基調(diào).談及成果,美聯(lián)社評論說:"駐北京的外交官和這里的分析家一致認為,這次訪問已為導致正式外交承認的談判創(chuàng)造了良好氣氛."【7】
根據(jù)與鄧小平的會談方針,伍德科克于12月13日首次拜會鄧小平.鄧小平基本贊同美國的提議,如"同意美國修訂的公報草案,同意將1979年1與1日定為發(fā)布公報的日期,接受美國的訪問邀請,贊同會談的私人性質(zhì)".【8】但同時,鄧小平也向美國提出了幾點要求:1.在公報中或者在兩國的單方聲明中增加反對霸權主義的條文 2.希望兩國向彼此呈現(xiàn)單方面聲明 3.針對美臺"終止"而非"廢除"條約的說明,美國不要在建交公報中提及條約的第10條,即不要提及一年后條約正式終止 美國也要答應在"終止期"以前的一年內(nèi)不向臺灣出售武器.
通過本次會談,伍德科克認識到中美建交談判已經(jīng)進入到了"全新的、決定性的"階段.此時,中美雙方似已對所有商談的問題達成了共識,外交關系的確立只差向外公布消息這一步之遙.但若細致推究,鄧小平與伍德科克在"向臺灣出售武器"問題上的談判卻一直是模糊的,雙方實際上存在著不同的見解,同時又誤判了對方的立場.美國答應的是只在1979年內(nèi)不與臺灣進行新的軍事交易,從1980年起,美國將恢復對臺灣出售武器.而中國以為美國答應的是從1979年以后都不會繼續(xù)向臺灣出售武器.鄧小平表示:如果美國繼續(xù)向臺灣出售武器,從長遠講,將會對中國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回歸祖國的問題設置障礙.
伍德科克認為,可以先建交,因為關系正?;笤S多問題也許會變得更好處理.鄧小平最后決定,先與美國建交,保留繼續(xù)討論美國對臺軍售問題的權利.美國對臺軍售問題被暫時擱置起來.
華盛頓時間1978年12月15日晚9點(北京時間12月16日上午10點),美國總統(tǒng)卡特和中國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同時向世界宣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lián)合公報》.正式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并建立外交關系.由此結束了兩國關系長期的不正常狀態(tài).除了聯(lián)合公報之外,中美兩國還發(fā)布了單方面聲明.美國在聲明中說道:"1979年1月1日,美國將與臺灣結束外交關系,美臺共同防御條約也將按照條約的規(guī)定予以終止."
針對美國方面希望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聲明,中國也發(fā)表了自己的聲明.在聲明中,中國說道:"解決臺灣回歸祖國、完成國家統(tǒng)一的方式,這完全是中國的內(nèi)政",從而否定了他國對于臺灣問題的干涉.
結論
《中美建交公報》的發(fā)布和單方聲明的發(fā)表意味著兩國已向世界闡明了建交立場,標志著兩國外交關系會在新的一年正式確立,宣告了兩國長期以來非正常關系的終結.對于美國而言,"美國并非出于策略上的權宜之計而承認中國,它承認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事實" 對于中國而言,"雖然中美之間有不同的觀點、有分歧,但最后還是達成了建交公報".所以我們說,《中美建交公報》的發(fā)布在中美關系史上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為其后幾十年內(nèi)兩國關系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并提供了原則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