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友
世界銀行在經過調查且沒有任何證實的情況下,仍然決定調整其在新疆的一項教育培訓項目,此舉反映了世行正做出傷害其信譽的負面決定。
自中國于1980年恢復世界銀行集團的合法席位以來,總體上和世行保持著友好互利的合作關系。世行為中國提供了數百億美元的各類資金,支持了中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隨著國力的上升,中國也不斷增加對世界銀行的注資,支持世行的各項工作。特別重要的是,中國高質量、高效率和高信用地利用世行資金,建立了世行和一國合作的最佳范本,提升了國際社會對世行這一全球最大多邊開發(fā)機構的信心。
世界銀行在上述問題上的決定,似乎忘記了其“發(fā)展”這一核心使命,把其他應該避免的政治偏見和意識形態(tài)目標注入到其組織功能,并和開發(fā)援助項目進行掛鉤。世行對新疆教育培訓項目的投資,本意是為了推動新疆更好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少數國家炒作的所謂“人權”問題,不應成為世界銀行過分關注的因素。更何況,世行經過實地調查也認為并不能找出證據,表明世行的資金被用于侵犯“人權”。但即便如此,世行仍然做出令人遺憾的決定。
筆者認為,原因可能主要有兩個。第一,世行新行長的個人偏好。世行前行長中途離職后,原任美國財政部副部長的馬爾帕斯被美國政府提名為新行長并獲得通過。與前任比,馬爾帕斯更為強調美國利益優(yōu)先和價值觀優(yōu)先。
第二,世界銀行機制上的先天缺陷。美國是世行最大的注資國,在世行有一票否決權。世行很難保持中立、客觀地位,不得不在一些問題上聽從美國,表現(xiàn)為世界性不夠,美國性明顯。
這兩大原因其實也是當前國際社會對于包括世行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不滿的重要來源,前者反映了國際金融機構領導人遴選的多元性不夠,后者反映了國際金融機構中美國的過大影響。國際金融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進一步推動國際金融組織的公平性和代表性。
中國與世行完全可以為平等合作、互信共贏的典范關系譜寫新的篇章。馬爾帕斯行長今年6月份訪華時,也公開表示希望通過合作與中國打造建設性的關系。中國在經濟建設、基礎設施投資以及扶貧領域的經驗,可以成為世界銀行總結的標桿范本。中國也愿意通過向世界銀行增加注資等方式,進一步支撐世界銀行在全球開發(fā)領域的領導者地位。
在中國近幾年從世行獲得資金逐年減少的大趨勢下,中國并非有多在意世行投入新疆教育培訓項目的資金減少。更重要的其實在于,世行如果不能堅持正義,一味配合個別大國的對華外交,基于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需求主動或者被動地傷害和抹黑另一個國家,這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因此,世行應該回到開發(fā)和援助的中立立場,用專業(yè)和獨立贏得包括中國在內廣大國家的認同,這才是世行持續(xù)發(fā)展的活力和尊嚴所在?!?/p>
(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