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福英 羅詩炎
摘 要:信豐縣位于江西省南部,居贛江一級支流——桃江中游。是典型的丘陵山區(qū),有“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素為江西省重點林業(yè)縣之一。近年來,該縣積極探索馬尾松低質低效林改造的方法和成效,力推森林質量提升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關鍵詞:馬尾松;低質低效林;改造;樹種結構
一、基本情況
據統計,信豐縣現有低產低效林99.83萬畝,蓄積為158.30萬立方米。其中馬尾松純林占全縣低質低效林地總面積49.2%,大面積馬尾松純林的突出特點為:一是生態(tài)效能低下,保水保土能力差,土壤養(yǎng)分含量低,防護功能差,主要表現為“遠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二是生產力低下,產出效益差,據測算馬尾松林畝平蓄積量僅為1.583m3,林分綜合效益極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差。三是森林生態(tài)結構穩(wěn)定性低下,生物多樣性差,表現為林下寸草不長,黃土露天;四是抵御災害能力低下,森林自控能力差,表現為馬尾松毛蟲3-5年暴發(fā)一次,火災頻發(fā)。因此對其進行改造顯得尤為緊迫和必要。
二、歷年改造取得的成效
為了調整樹種結構,提高森林質量,該縣自1985年開始,先后實施了針葉純林補植木荷、酸棗等闊葉樹;長防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項目針補闊5.25萬畝;生物治理水土流失項目針補闊1.01萬畝等項目,至今共完成7.26萬畝的改造任務。改造后的林分取得了明顯成效:
1.林相得到改善。改造后的低質低效林由馬尾松純林變?yōu)獒橀熁旖涣?,改善了樹種組成,林分生長量和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經1998年對大阿谷山山脈1985年實施的針補闊林分調查,植被蓋度由40%—55%增加到70%—95%,林分平均年生長量由0.15—0.20m3/畝增加到0.3—0.4m3/畝,灌木層多樣性指數由0.2增加到1.0,喬木種類增加近20種,灌木種類增加到15種,草本種類增至20余種,鳥類、昆蟲等生物天敵也明顯增多。使廣大林農看到了栽培混交林的優(yōu)勢,從而使種闊補闊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全縣針闊混交林面積逐年增加,據“二調”結果顯示,2010年比2004年針闊混交林增加了15萬畝,社會效益顯著。
2.林分自控能力顯著增強。以大阿谷山山脈綜合防治林為例,從1985年—1990年,馬尾松毛蟲平均發(fā)生面積控制在14505畝以下,1991年—1997年年平均發(fā)生面積控制在345畝左右,1998年—2007年只發(fā)生蟲情二級以上面積795畝,年平均在105畝以內;1998年起至今未出現成災面積。對比效果明顯。
3.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強。由于經過改造的低質低效林的林分郁閉度、植被蓋度顯著提高,保水保土保肥能力不斷增強,使水土流失得到遏制。以大塘埠直竹山馬尾松林補植楓香、木荷等闊葉樹的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為例,經設置徑流場2006年監(jiān)測結果顯示,2004年補植木荷的林分與對照林分相對比,其保水率、保土率分別提高23.58%和81.60%,養(yǎng)分流失量也明顯減少。
三、改造經驗
信豐縣馬尾松低質低效林改造能取得如此較好的成績,主要是因為:
1.轉變觀念是前提。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群眾都把闊葉樹當作薪材,隨意砍伐木荷、楓香等闊葉樹作燃料,致使本來就不多的散生闊葉樹被毀,林分防治病蟲害和水土控制能力變差,生長嚴重受影響。同時,部分干部職工也認為闊葉樹生長周期長,經濟效益低,不愿種植闊葉樹。為此,信豐縣利用多年來對低質低效林改造取得的成效,對全縣的干部群眾進行宣傳教育,使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種植闊葉樹可減少馬尾松毛蟲的危害,可提高林分質量、控制水土流失,減少森林火災發(fā)生等的事實,從而推動了馬尾松低質低效林改造進程。
2.加大資金投入是保障。因低質低效林地土層脊背、肥力差,實施針補闊改造難度大,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我縣在此之前一直是靠上級林業(yè)項目資金和群眾投勞來開展工作。近年來,為進一步推動改造工作進程,我縣采取“市局扶一點、縣局籌一點、林場出一點,項目結合一點”的辦法,在大塘埠鎮(zhèn)的坪石村五湖逕高標準建立1500畝的市、縣兩級林業(yè)局領導馬尾松低質低效林改造示范點。同時,要求各鄉(xiāng)鎮(zhèn)、國有林場以此為榜樣,結合項目資金、自籌部分資金每年各建立500畝以上的示范點,從而加速了全縣低質低效林改造的步伐。
3.科學實施是關鍵。針對低質低效林立地條件差、林木分布不均的特殊性,必須因地制宜,采取科學合理的經營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因此該縣嚴把“五關”:一是整地關,采用人工整地與小型機械整地相結合,采取客土回填的方式進行改造。二是樹種選擇和種植密度關,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補植木荷、楓香等適應性強的鄉(xiāng)土闊葉樹以形成針闊混交林,并根據林分密度,合理確定60—110株左右的補植株數。三是下基肥關,為了改良土壤,在表土返穴前,在每個穴內施入生物有機肥5斤左右。四是苗木關,大力推廣良種壯苗的使用,要求造林用苗必須使用縣保障性苗圃的良種苗,并保證一級苗使用率達80%以上,對立地條件差的地段采取容器大苗種植。五是撫育管理關,補植造林后,第1—3年分別采取松土、除草、培蔸等撫育措施二次,并在每年的第一次撫育時追施45%復合肥0.5斤/株,林木生長3—5年后,根據林分密度適度進行間伐等措施,確保林木正常生長。
四、推進低質低效林改造的對策
1.建議加大財政扶持力度?,F有的低質低效林主要是 “遠看青山在、近看無用材”的馬尾松等針葉純林,對其改造措施主要是在針葉純林中補植闊葉樹,因其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較大,成活率相對較低,且其是純公益性事業(yè),短期經濟效益不明顯,因此林農參與度較低,社會投資積極性不高,絕大部分依靠政府投資,地方財政資金缺口較大,建議上級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將急需改造的林分全部列為工程補助,且補助標準不低于500元/畝,以加速低質低效林改造進程。
2.完善中幼林撫育間伐采伐政策
2016年起我國對天然林實施禁伐。受此政策影響,使低質低效林中更新改造、天然闊葉林珍貴樹種現有林改培項目無法實施。建議對急需改造的天然低質低效林的撫育間伐給予適當政策傾斜,不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