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孫亞茹 (齊齊哈爾大學 教育與傳媒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已迫在眉睫。紀錄片與其他傳播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真實性和歷史性的結合,其所表達的不是主觀能動性而是客觀存在性,是保護與傳播非遺行之有效的藝術形式。新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非遺題材紀錄片逐步走進大眾視野,在全社會范圍內產生了較大反響。
紀錄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客觀真實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真實的人物。非遺紀錄片中的人物,包括主角、配角以及現場群眾,都是真實身份,不是為了拍攝而有目的地安排進去的,并且紀錄片中人物的身份和形象是客觀真實的,而不是虛擬和扮演的。不需要用演技來得到肯定,而是自然的真情流露。第二,真實的事件。非遺紀錄片中,無論是群體性事件還是個體事件,都是日常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拍攝者可以選擇拍什么或者不拍什么,但杜絕擺拍,而且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拍攝對于非遺傳承過程的影響。第三,真實的環(huán)境。非遺題材紀錄片要求受拍的人物和事件所處的環(huán)境必須是真實的,是不能更改和變化的。除此之外,非遺題材紀錄片在實際拍攝的過程中,不能因為天氣、地點等原因破壞環(huán)境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非遺題材紀錄片主要是借助聲音和畫面來真實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畫面剪輯方式、影視語言、解說詞等的運用,使其展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大部分非遺題材紀錄片都是采用“畫面+解說”的形式,并借助蒙太奇的剪輯手段,呈現紀錄片的敘事節(jié)奏,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展示相關的故事情節(jié)等。有的非遺題材紀錄片注重表現傳承人的生活狀態(tài),大多采用長鏡頭的方式來拍攝;還有的非遺題材紀錄片使用“口述歷史+適度解釋”的方式,在具體剪輯的時候通常以文化作為主線來表現。
非遺題材紀錄片大多利用電視、互聯網、手機等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相比其他文化形式比較容易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體現出較強的滲透性、參與性和震撼力。多種形式的大眾傳媒在傳播非遺紀錄片的過程中,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受眾對我國種類繁多的非遺資源的了解,另一方面潛移默化地激發(fā)受眾對非遺的熱愛。相比生硬的植入式說教,紀錄片傳播非遺的效果更為明顯。而且還對受眾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使其主動加入到保護與傳播非遺的隊伍中來。
紀錄片的真實直接來自物質現實的即時記錄。隨著新型傳播技術的迅速興起以及蓬勃發(fā)展,圖片和影像的這種記錄和傳播方式越發(fā)顯得直觀和鮮活??v觀媒介發(fā)展的歷史,紀錄片獨有的制作理念和傳播形式要求其展示事物產生、發(fā)展和變化過程中那些最真實的畫面和細節(jié)。而非遺的傳承更是要強調將傳承方式和傳承過程原汁原味地展現給受眾。[2]因此,結合時代背景和影像技術,以紀錄片的形式來記錄和展示優(yōu)秀的非遺文化,對于瀕臨滅絕的優(yōu)秀非遺資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那些岌岌可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將其傳承下去,有利于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播。僅僅依靠傳承人的言傳身教,還不夠完整,久而久之可能會造成非遺文化資源的流失。非遺紀錄片的作用便是,就算傳承過程遇到重大變故,還可以通過影像資料給予記錄和保存。非遺的保護與傳播運用影像技術,一方面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另一方面突破了地域對于非遺傳播的限制,從而加強了不同文化間的融合,使得非遺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地取長補短,提升自身的文化內涵。
紀錄片兼具歷史價值和客觀真實性的雙重屬性。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將非遺展現在觀眾面前,真實地反映非遺傳承現狀,有利于提高公眾的非遺保護意識,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非遺紀錄片對于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等都具有極強的研究價值。將非遺題材紀錄片應用于課堂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度,提升學生參與保護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遺奠定扎實的人才基礎。
首先,要把紀錄片所要反映的非遺文化內容看作是一個整體,它是由多種技術與技能共同構成的。還要把非遺看作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這是與它所存在的環(huán)境緊密聯系的。所有的文化遺產都是特定時代和環(huán)境的產物,脫離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失去了傳承的土壤。如果忽視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在內的整體展現,無視非遺生存時空的整體展現,非遺的傳承是很難實現的。從時間上來看,要想整體展現優(yōu)秀的非遺文化資源,就要詳細地去追尋、探索和交代這種文化形式產生、發(fā)展和變化的歷史淵源,把這種非物質文化置于線性歷史的一個點上,一方面要傳播非遺的現狀,另一方面還要介紹非遺的過去和未來。[3]從空間上來看,就是要介紹非遺的生存空間,以及所處的自然條件、文化環(huán)境、經濟政治社會關系。
其次,細節(jié)是展現紀錄片紀實美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式。生活過程是真實生活細節(jié)的積累疊加。在非遺題材紀錄片中,所有敘事的環(huán)節(jié)都是靠細節(jié)來支撐的,全部精彩的內容都是靠細節(jié)積累而成,沒有細節(jié)就難以構成吸引人的故事情節(jié)。因此,非遺題材紀錄片需要著重表現事物的重要細節(jié),通過細節(jié)來刻畫人物。在傳播非遺文化時,紀錄片應該將重要細節(jié)凸顯出來,以此來突出該非遺的特點,吸引觀眾的關注和興趣。“故事切入”型的非遺題材紀錄片通常借助細節(jié)來刻畫人物,一方面要展現整體,進而最大限度地擴充非遺紀錄片的知識含量;另一方面還要密切關注和利用細節(jié),使觀眾通過對紀錄片的觀賞,深刻感受到該種非遺的獨特魅力,并從歷史、社會、人文等角度思考非遺保護與傳播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紀錄片中,語言展示的故事情節(jié)和內容有的時候可能不是共通的,但作品中所傳達的情感卻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普世價值的。紀錄片只有做到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才能感染受眾,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非遺本質是無形的,但它存在和傳承時卻具有有形性。非遺題材紀錄片對非遺保護與傳播的關鍵是要找到著力點。非遺題材紀錄片雖然不能展現非遺的無形性,但卻可以通過展示非遺傳承人,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探索人與歷史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因此,非遺題材紀錄片的制作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對人物的展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人物生存的現實環(huán)境,如經濟、社會、文化狀況;其二是人物在從事某項活動中的表現,如非遺傳承人的情感與傳承過程。在對非遺文化內容的表現中,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無形性特征,對非遺傳承人的展示就越發(fā)重要。在非遺題材紀錄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只有真正走進非遺傳承人的內心世界,才能夠及時準確地抓住非遺傳承人情感的高潮點,通過提煉、組合和渲染等方式把零散的素材整合成完整的、具有震撼力的故事情節(jié)。真正做到了創(chuàng)作者與表現對象融合為一,其藝術感染力和情節(jié)吸引力都是空前強大的。
僅僅依靠攝影機的旁觀或者淺度描寫很難展示這些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的深層內涵,這就要綜合利用多種敘事手段來深化紀錄片的主題。在對非遺文化進行展示時,為了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在具體拍攝、剪輯和制作紀錄片的時候可以利用情景再現、口述歷史、客觀記錄、故事切入等敘事方式。如介紹非遺的歷史和發(fā)展過程可采用“解說詞+情景再現”的敘事方式;展現非遺發(fā)展現狀可采用傳承人口述歷史的敘事方式,特別要關注那些受眾感興趣的、鮮為人知的故事,傳承人口述的過程大大提升了紀錄片的可信度。此外,我們可以通過故事來反映傳承人及其所從事的非遺活動。如非遺題材紀錄片《拾遺保護》,以非遺傳承人的故事作為切入點,既引起了觀眾的興趣,又直觀、生動地傳播了非遺文化價值。以故事切入的敘事手段能從一開始就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展現非遺細節(jié)時客觀記錄的敘事手法又能完整而全面地記錄下整個過程,特別是記錄非遺技藝具體操作更能突出其神秘和獨特的魅力??偠灾?,為了實現對非遺主題的深化,紀錄片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敘事方式,從多角度來傳播非遺文化內涵。
在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中,真實客觀性和藝術美感并不矛盾,紀錄片在客觀展現事物的同時也能體現藝術美。文化可能不會引起不同國籍人的共鳴,而美卻是全人類共通的感受。我國紀錄片多年來一直強調體現真實,卻忽略了藝術美。甚至有的拍攝者還錯誤地提出紀錄片的藝術美會影響到其客觀性,長此以往導致紀錄片鏡頭運用得僵硬而死板。非遺題材紀錄片更容易展現出美感,尤其是那些傳統(tǒng)民族工藝的展示過程著實帶給人一種令人驚嘆的美感。紀錄片在拍攝非遺技藝的傳承過程時,可以重點對那些吸引人關注的細節(jié)予以展示,非遺傳承人精湛的技藝、工藝的復雜以及工具的精致等都是藝術美的展現。因此,紀錄片編導時要注意對這些細節(jié)美的把握。在鏡頭的運用上,可將特寫與鏡頭結合起來,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地進行拍攝。非遺題材紀錄片中諸多精彩畫面的變化,一方面消除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有利于從多個側面反映出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紀錄片的美既體現在所拍攝非遺的細節(jié)上,又體現在畫面鏡頭的運用、故事情節(jié)的設計、敘事風格的使用以及蒙太奇畫面的組合上,這就構成了紀錄片的內部美。紀錄片的客觀性是強調故事的真實,與紀錄片的藝術美相輔相成。因此,非遺題材紀錄片的藝術美應該通過對鏡頭的運用、故事的編導、畫面的剪輯等方面體現出來,最大限度地實現保護和傳播非遺的目標。
新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文化內涵為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資源,互聯網、手機媒體、移動客戶端等為紀錄片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媒介支持。因此,非遺題材紀錄片憑借真實性、直觀性、藝術性不僅可以實現對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保護與傳承,讓更多的人走進非遺和了解非遺,還更好地傳播了我國的大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