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德同行,善莫大焉,與德相背,必遭唾棄。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精神,讓真善美散發(fā)一路馨香,道德空間必定花香四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安天下,德潤人心?!钡聻閲髮?,是我們每一個人修身立業(yè)、安身立命之本。評價一個人是否合格,德首屈一指??己藝夜珓諉T“德能勤績廉”,德穩(wěn)居第一。地勢低洼之處水最充盈,品德高潔之士人最敬仰。
《周易·系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彼裰潞w的是真善美品質的道德范疇,把社會歷史中的價值原則、王道原則、民本原則和道德綱領等也包攬其中,含藉著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理解和踐行,傳承、傳播著一種人文精神,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核心概念。其內涵的規(guī)定性是遵循著“所行之路”的方向,緊扣本性、本心,順乎自然,根抵上是本初心、本善心、本我無。要求每一個人,都必得順應于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的內在需要,切忌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規(guī)定性去追逐人生。
德是道的具體體現,是可見的心行,是感知后作出的行為。國無德不威、業(yè)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民族歷來就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傳統(tǒng),仁、義、禮、智、信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中華傳統(tǒng)美德富有道德內蘊,修身、齊家、治國的傳統(tǒng),涉及到個人、社會、國家的各個領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德是要有志于道而下功夫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必須自我教育、內心梳理,扎根于傳統(tǒng)道德沃壤,汲取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傳唱核心價值觀,形成崇高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無德不貴,無能不官”(《荀子·王制》)。而“德不配位”,則 “必有災殃”。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币蔀橛械轮?,須下一番“問”“學”“讓”的功夫。有三點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明大德,鑄牢理想信念,汲取“位卑未敢忘憂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精髓,堅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永葆忠誠、干凈、擔當,時刻補充精神之“鈣”;其二,守公德,打牢夢想追求,汲取“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的社會準則精髓,堅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擇善而從,不善而改,時刻追求最美好的生活;其三,嚴私德,錘煉意志品質,汲取“克己復禮為仁”“ 正人先正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個人修養(yǎng)精髓,堅守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慎始慎終、慎獨慎微、潔身自好,打造堅如磐石的意志品質。人生之層面,或“先公后私”,或“公而忘私”,或“大公無私”。善哉,各取其位。
我們有足夠的德的資源,歷史相傳二十五德:口德、掌德、面德、信任德、方便德、禮節(jié)德、謙讓德、理解德、尊重德、幫助德、誠信德、實惠德、虛心德、欣賞德、感恩德、援助德、激情德、形象德、愛心德、笑臉德、寬容德、合作德、善良德、傾聽德、寬恕德。吉光普照,總有所得;日積片羽,總有所進。
日常生活中,不帶臟字罵人最厲害的一句話,非“缺德”莫屬。人可以缺能力、缺金錢、缺名利,甚至缺知識,唯獨不能“缺德”。與德同行,善莫大焉,與德相背,必遭唾棄。我們深信,“德不孤必有鄰”。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精神,讓真善美一路散發(fā)馨香,我們的道德空間必定清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