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
東南亞是深受國人青睞的旅游目的地,人氣極高。這里不僅有迷人的自然風景,美味的食物,獨特的文化,還有著超高的性價比。近些年,去東南亞游覽的中國人數(shù)不勝數(shù)。在旅途中,很多細心的游客可能會發(fā)現(xiàn)東南亞的中文地名往往耐人尋味,有些還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越南過去通用漢字,地名一般都有相應的中文,故翻譯越南地名常需查工具書,不能隨意用讀音近似的漢字去套譯,如Hà N?i(河內(nèi))不能譯為“哈諾伊”。有些地名與其中文譯名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如越南古都Hu?是“化”(順化的簡稱)的讀音;重要軍港峴港的越語名是?à N?ng,因其原漢字名為“沱灢”(Tourane)。峴港的中文名出自當?shù)厝A僑的叫法?!皪s”的意思是小而險峻的山峰,也許是因為峴港南邊有座佛教小山(五行山)而得名。另外,越南的很多地名在中國也有,如:太原、山西、西寧、溫州、嘉定、金山、樂山、麗水、海寧、河南等等,顯然這與中國文化有一定的關系。
泰國也有很多中國式地名,如北碧、北標、北大年、四色菊、大城等,但最典型的莫過于“漁都”龍仔厝。這是中國福建漁民在16世紀移居聚集而興起的一個城市。該地名是福建華人按漢語方言習慣起的,“龍仔”兼有漁人和華人的雙重含意,“厝”在閩南話里是房屋的意思。另外,該國地名中“武里”很多,如“春武里”“暖武里”等,這個“武里”在泰語中念作“buri”,來源于梵語,意為“城”或“府”;另一個常見的地名是“那空”(nakhon),如“那空那育”“沙功那空”,其意為“大城市”。
東南亞有很多地名的音譯是沿用閩南話的譯音,如柬埔寨的古都吳哥(Angkor)、菲律賓的棉蘭老島(Mindanao)、米沙鄢群島(Visayan)以及印度尼西亞歷史文化名城萬?。˙andung)、郁達夫就義之地武丁吉宜(Bukit tinggi,意為高山)、蘇門答臘島的棉蘭(Medan)、馬來西亞沙撈越州的民都魯(Bintulu)等。
東南亞有不少地名的中文譯名并非音譯,而是當?shù)厝A僑另起的名稱,如馬來西亞最大港口城市Klang(巴生)及森美蘭州首府Seremban(芙蓉);印尼的第二大海港Surabaya(泗水)、Pontianak(坤甸,原意是“女吸血鬼”,18世紀華人曾以這里為中心建立蘭芳共和國)、Semarang(三寶壟);菲律賓的Zamboanga(三寶顏)。不難看出,“三寶壟”和“三寶顏”都是500年前鄭和船隊在東南亞留下的印記。
除了紀念歷史偉人以外,東南亞也有些地名是為紀念現(xiàn)代偉人而取名的,如越南的胡志明市(H? Chí Minh City)是1975年越南為紀念越共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胡志明(本名“阮愛國”)而改的(原名“西貢”);柬埔寨最大海港西哈努克港(舊稱磅遜港)是以西哈努克親王名字命名,是該國第二大城市,也是唯一的經(jīng)濟特區(qū),其地位類似于中國的深圳;菲律賓的奎松城(Quezon City)是以開國總統(tǒng)曼努埃爾·路易·奎松之姓命名,建于1940年。
菲律賓第二大城市,也是最早開發(fā)的城市宿務(Cebu)名稱源自其原宗主國西班牙的語言,意為“瘤牛”(頸肩部長有瘤狀突起的一種牛)。
東南亞介于太平洋和印度洋這兩大洋以及中國和印度這兩大文明古國之間,地理環(huán)境使東南亞容易受到兩個大國的影響。這一點,從地名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多種多樣外來文化的影響,使得東南亞的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多樣化和復雜化,猶如萬花筒般五光十色。
·作者系貴州財經(jīng)大學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