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應峰
讀《咸寧文史資料》之《河渠書》,腦子里竟然灌滿了江水、河水、湖水,縱橫著寬寬窄窄、長長短短的溝渠堤壩,擁擠著不同時代人們筑堤壩修水渠的場景。最悠久的,是歷經千年滄桑的四邑公堤。四邑公堤修筑歷史漫長,宋、元、明、清皆有涉及。開始取名“長堤”,后改為“公堤”,因該堤保護嘉魚、咸寧、蒲圻、江夏四縣利益,且由四縣共修、共管、共防,故名“四縣長堤”或“四邑公堤”。圍繞四邑公堤,歷朝歷代動用了為數(shù)眾多的民夫,耗資無數(shù)。個人捐資的也不在少數(shù),如明朝從嘉魚走出去的工部尚書吳廷舉,個人捐資白銀萬兩,修堤300丈,并在堤外植柳樹萬余棵。
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四邑公堤每年都進行加高培厚,填塘固腳,護岸保灘,造林防浪。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災害后,四邑公堤被列入國家江河整治項目。1998年至2003年6年間,投入資金8億元,實行機械化專業(yè)施工,對四邑公堤進行了全面整修加固。
最浩大壯闊的是蒲圻陸水水利樞紐工程。為建設好這項工程,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zhàn)役中英勇頑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軍,出動了1.23萬人來到蒲圻,支援陸水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石坑渡是個有幾百年歷史的古鎮(zhèn),然而它在地圖上已消失了幾十年。1958年,蒲圻陸水水利樞紐工程開始建設,石坑渡這個古鎮(zhèn)及其上下數(shù)十里,從此成為水鄉(xiāng)澤國,永遠淹沒在綠水深處。
南川水庫是咸寧市咸安區(qū)淦河上游的一座大型水庫。它控制淦河上游80平方公里的來水面積,總庫容1.119億立方米,有效庫容0.65億立方米,發(fā)揮著灌溉、防洪、發(fā)電、旅游等綜合效益。1988年后,經過8年整險加固,南川水庫興利除災效益日見顯著。水庫攔截降雨面積80平方公里,每年削減洪峰超億立方米,直接保護水庫下游11.8萬畝農田、30萬人口的安全,同時保護京廣鐵路、京廣高鐵、京港高速公路、107國道以及咸寧市城區(qū)的安全。經過水庫調峰,即使遇上千年一遇的洪水,下游河道兩岸也不會受淹。它與四門樓水庫連成一個大灌區(qū),可灌溉面積達11.5萬畝。壩后一級水電站裝機兩臺,總裝機容量1260千瓦,尾水進入南川二級站發(fā)電,年平均發(fā)電量1800萬千瓦時。水庫養(yǎng)殖水面4400萬畝,年產成魚10萬公斤。近年來,南川水庫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觀光,已建成了金桂湖度假村,正在興建南川低碳經濟示范區(qū),開發(fā)前景十分廣闊。南川水庫發(fā)電尾水進入淦河,潺潺流過城區(qū)河段,構成了咸寧市區(qū)人水和諧的景觀。
最有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是平原水庫三湖連江。1977年全部竣工受益,建成的水庫樞紐工程主要有主壩、三座副壩、進洪閘、泄洪閘、節(jié)制閘、東干渠閘、西干渠閘、南干渠閘等。興建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經過不斷的續(xù)建、配套、完善,水庫功能正常發(fā)揮,具有灌溉、養(yǎng)殖、旅游、生態(tài)等綜合功能。目前,水庫周邊已建成了岳公亭、湖心亭、望湖亭、白湖橋、休閑娛樂場所和游泳沙灘,興建了公園、賓館、環(huán)庫公路和綠化帶,建成了溫泉度假村、溫泉別墅區(qū)、露天溫泉池及水上游樂等設施,水庫周邊還有觀音閣、地藏殿、南如寺等宗教場所,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湖連江水庫風景區(qū)。
洪流不再泛濫,大地如此安詳。“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其實就是自古至今無數(shù)人在水利建設事業(yè)上,接力般的精心謀劃和無怨無悔的不懈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