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一女子疑似在家庭聚會上教育孩子時稱:咱們家的幾部手機能買他們家的汽車,不要羨慕別人家有車,要羨慕人家考上研究生大學生,打工的一輩子也掙不了18萬。2月26日,婁煩縣委宣傳部表示,該女子為縣國土局職工,因言論不當影響單位形象,已被停職檢查。此事引發(fā)熱議。
處罰依據(jù)存疑——有網(wǎng)友說,該女子的目的是激發(fā)孩子學習動力,其言語功利、短視、世俗,確實令人不敢恭維。但在類似家庭聚會的場合,對自家孩子說些可能價值觀不正確但并沒違法亂紀的話,需要單位介入處罰嗎?單位給出停職處罰的依據(jù)又是什么?
處罰用力過猛——有網(wǎng)友說,有關部門重視輿論固然是好的,嚴格要求公職人員也是好的,但將家庭中的錯誤教育上升到單位“停職”處分的高度,是公私邊界混淆,處罰用力過猛了。該女子一家人使用的手機價值就超過別人家的買車費用,如果以此為線索查證到什么貪污腐敗跡象,那停職完全是合理的。但如果僅僅只因為視頻里的那番言論就處理,對其本人不公,也難以服眾。
要尊重事實和法律——有網(wǎng)友說,剛性執(zhí)法固然好,但還需把握好度。不是處罰越猛就越能平息輿論,再如何嚴管也得有據(jù)可依,有法可依。對政府來說,積極回應輿論最好的方式,是尊重事實和法律,而不是根據(jù)輿情水溫調整自己的執(zhí)法力度。
(綜合《新京報》、澎湃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