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老先生在《圍城》里借趙辛媚之口說過一個觀點:“結(jié)婚以后才蜜月旅行是次序顛倒的,應該先共同旅行一個月,一個月舟車勞頓后,雙方還沒有彼此看破、厭惡,還沒有翻臉,還繼續(xù)想結(jié)婚的,這種夫婦保證不會離婚?!?/p>
我和他結(jié)婚挺多年了,婚前是從來沒有去任何地方旅行過,結(jié)婚后很久才得以有機會單獨旅行過幾次,矛盾依然重重,像我們這種老夫老妻都如此,何況才結(jié)婚的呢?比如說,我覺得到了一個地方應該出去多走走,他呢,喜歡往沙灘上一躺,這是休閑方式的不同;我主張買游客交通通票,他覺得可以走到了哪里買到哪里,這是行為方式的不同;我覺得可以有個行程,他比較隨性,覺得走到哪里是哪里就行,這是人生觀的不同;我要去博物館,他一看排隊太長,寧可去邊上排隊買個冰激凌,這是愛好的不同……往小了說是旅行中的摩擦,往大了說其實就是三觀不同。
其實我對三觀不同這件事情還是很包容的,很多人可能覺得如果我是一個喜歡旅行的人,而對方不是,對方喜歡宅在家里,這就是三觀不同。其實未必,于我而言,如果我是一個喜歡旅行的人,而對方不是,但他不阻止我自己或者找朋友一起去旅行,回來后當我和他講起旅行中的種種,分享旅途照片和感受的時候,他可以安靜并有興趣聽著的,那就不能算三觀不同。而只有那些不喜歡去旅行,也不希望我旅行,就算我去了,回來講點途中之事時表現(xiàn)出不耐煩或者并不關(guān)心的人,才算三觀不合。
在旅行中不光兩個人的觀念最好是一樣的,還必須明白互相包容、經(jīng)濟能力和消費觀最好也差不多。比如說一個人比較富裕,他可能就想去高級餐廳吃飯,另一個人可能又有消費計劃,會覺得吃點大眾的東西就行。有的人喜歡干凈,對生活環(huán)境會要求高一點,有的人就比較隨性,有個地方躺下就行。再比如說體力,爸爸和兒子一起出門,兒子可以爬的山爸爸可能就爬不動了,那這個山是上還是不上呢?是兒子扶著爸爸一起努力一下,還是花點錢一起坐個纜車上山頂?shù)昧四??又或者協(xié)商好,你爬山、我坐纜車;有的人喜歡玩刺激的,跳傘、潛水,有的人喜歡來點文化的,愛逛博物館、書店……旅行實在是太考驗和區(qū)分兩個人的不同了。
其實每次和他旅行回來,他都會意猶未盡,總覺得我們這一次的旅途是超完美的。而我心里其實會“呵呵”一下,對他來說的完美,對我來說可能就是不太完美了。不過沒關(guān)系,兩個人在一起,包容很重要,只要你開心就好,婚姻不就是一種長期的陪伴嗎?很多年過去后,我希望我們都是那個選擇美好記憶的人,只有這樣,回憶才不會那么苦、那么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