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
英軍在操作一門繳獲的德國sPzB 41反坦克炮
具備怎樣的性能才算是一款合格的穿甲彈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斷面密度和斷面比能越高,穿甲能力越強。斷面密度由彈頭材料決定,而斷面比能的重要影響因素則是彈頭速度。所以穿甲能力較高的槍彈通常都具備高初速。
在二戰(zhàn)及戰(zhàn)前,反坦克步槍彈的設計師也是高初速的追求者。蘇聯(lián)PTRD和PTRS反坦克步槍以及波蘭Wz.35反坦克步槍初速都超過了1000m/s,而瑞士的索洛圖恩(solothum)S-18/100步槍因為初速只有600m/s而翻了跟頭,可見彈頭高初速對反坦克步槍的重要性。
1930年代,德國人赫爾曼·格利希(Hermann Gerlich)成功設計出一種獨特的錐膛炮。錐膛炮的特殊之處在于其身管,身管從后膛到膛口內(nèi)徑逐漸縮小,彈頭在錐膛內(nèi)運動時直徑也會逐漸被壓縮,采用這種原理的武器能獲得遠高于一般武器的初速。
德國在二戰(zhàn)中就裝備了不少錐膛炮,比如sPzB 41反坦克炮,其發(fā)射28mm/20mm錐膛彈,錐膛彈初始直徑28mm,出膛后直徑被壓縮為20mm,初速高達1400m/s,再配合鎢合金彈心,sPzB 41表現(xiàn)出了與其身材不相符的強大反坦克能力。
Halger Ultra步槍及其配用的槍彈
除了應用于炮上,格利希還將這種技術應用在步槍上,其設計的Halger Ultra步槍采用7mm/6.6mm口徑(彈頭初始直徑7mm,出膛后被壓縮至6.6mm),初速高達1100m/s,這個速度在當時的步槍中絕對稱得上高初速。雖然Halger Ultra步槍的定位是運動步槍,但還是有很多軍隊表示感興趣。1932年,美國阿伯丁試驗場測試后認為其不適合作為反坦克步槍使用。盡管如此,Halger Ultra步槍所采用的錐膛原理還是啟發(fā)了很多人,一時間效仿者趨之若鶩。
弗朗齊歇克·亞內(nèi)切克最出名的不是武器,而是摩托車。他創(chuàng)辦的佳娃(Jawa)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摩托車品牌之一
對錐膛頗有研究的杰羅姆·金奇爾
錐膛原理在捷克的發(fā)展與兩位武器設計師密切相關,分別是弗朗齊歇克·亞內(nèi)切克(Frantigek Jane6ek)和杰羅姆·金奇爾(Jeronym Kyncl)。金奇爾1924年2月~1925年2月曾在著名的斯柯達兵工廠工作一年,1925年3月跳槽到由弗朗齊歇克·亞內(nèi)切克于同年創(chuàng)辦的亞內(nèi)奇科娃兵工廠(Janeckova zbrojovka,簡稱ZJ),從此這兩人便開始研究錐膛技術。
亞內(nèi)奇科娃兵工廠的產(chǎn)品在捷克斯洛伐克輕武器領域并未產(chǎn)生重大影響,接手的最大工程也不過是改進施瓦茨羅斯機槍,被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定型為vz.7/24,產(chǎn)量約7200挺,金奇爾設計的武器更是從來沒有被軍隊采用過。但是這兩位確實是才華橫溢的武器設計師,他們留給捷克斯洛伐克的不是讓數(shù)萬將士披堅執(zhí)銳的制式武器,而是各種在結構上獨樹一幟的新奇武器,包括錐膛武器。
1936年,軍事技術與航空技術研究院委托布爾諾兵工廠和亞內(nèi)奇科娃兵工廠研制一種高彈道性能(vysokeho balistickeho vykonu,簡稱VV)的反坦克步槍。布爾諾兵工廠在約瑟夫·庫茨基的領導下設計出ZK-382等多種反坦克步槍,采用傳統(tǒng)槍彈。而亞內(nèi)奇科娃兵工廠的創(chuàng)始人亞內(nèi)切克卻十分癡迷于錐膛原理,任命金奇爾設計一種采用錐膛原理的反坦克步槍,該槍發(fā)射15mm/11mm槍彈,初速高達1400m/s。
捷克錐膛槍彈,與德國錐膛槍彈的前后彈裙結構不同,捷克錐膛彈壓縮的是被甲
捷克斯洛伐克專利78479, 表示了兩種不同結構的錐膛槍彈
11mm/7.92mm口徑錐膛反坦克步槍的槍口,擰開槍口罩后就可以取出錐膛部
11mm/7.92mm口徑錐膛反坦克步槍
亞內(nèi)切克的靈感毫無疑問來源于格利希。后來金奇爾與Vz.58突擊步槍的設計師吉里·切爾馬克(Jiri Cermak)在聊天中曾經(jīng)多次提到德國人格利希通過錐膛原理在較短的槍管上實現(xiàn)了高初速。金奇爾試圖通過使用傳統(tǒng)槍管并在槍口處安裝錐膛延伸部的方式,實現(xiàn)與格利希錐膛類似的效果,同時繞過格利希的專利。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槍管在不安裝延伸部的情況下可以直接發(fā)射普通的15mm槍彈,當時15mm槍彈已經(jīng)在捷克斯洛伐克的ZB60機槍上大量使用。
但是軍事技術與航空技術研究院卻認為15mm/11mm口徑的反坦克步槍太重,空槍質(zhì)量達20kg。軍隊步兵部門也在1936年11月強調(diào),軍隊所需要的是一種輕型反坦克武器,可以由單人直接操作。1938年2月,步兵部門雖不再強調(diào)單人操作,但稱15mm步槍與7.92mm步槍相比,質(zhì)量和長度均無法接受。最終,軍事技術與航空技術研究院拒絕了這款錐膛原理反坦克步槍。
時間跳躍到二戰(zhàn)期間,1943年亞內(nèi)奇科娃兵工廠仍在進行錐膛步槍的研發(fā),金奇爾在自己的筆記中寫到他“找到了一種新的、更有利的解決方案,這種新設計將繼續(xù)下去”,所以此時15mm/11mm錐膛步槍的研發(fā)應還在持續(xù),但由于缺乏更多資料,我們無法獲知這時的設計發(fā)生了什么改變。
與此同時,根據(jù)軍事技術與航空技術研究院當初提出的意見,亞內(nèi)奇科娃兵工廠也研發(fā)了幾種較小口徑的錐膛步槍,包括11mm/7.92mm、9mm/7mm和7.92mm/5.6mm幾種口徑。但可惜的是上述幾種錐膛步槍都缺乏詳細信息和資料,只有15mm/11mm和11mm/8mm口徑的錐膛步槍躲過了戰(zhàn)亂幸存下來,目前保存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軍事歷史研究院。
戰(zhàn)后,由于采用火箭發(fā)動機推進原理的各類反坦克武器的崛起,反坦克步槍這種武器已成昨日黃花,捷克斯洛伐克所有的錐膛反坦克步槍也沒有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盡管錐膛原理從來沒有被捷克軍隊采用過,但是亞內(nèi)切克的一個設計卻在千里之外的英國開了花。在二戰(zhàn)期間,亞內(nèi)切克申請了一份錐膛炮的專利,并被他的兒子帶到了英國,后來被英軍采用,稱之為利特爾約翰適配器(Littlejohn adaptor),也被譯作小約翰適配器。
利特爾約翰適配器一般被安裝在40mm口徑的QF 2磅炮上,發(fā)射特殊的Mk1和Mk2型APSV超速穿甲彈(armour piercing super velocity),炮彈的初始口徑為40mm,出炮口時被壓縮至30mm。APSV彈的初速甚至達到了一般炮彈的兩倍之多,雖然質(zhì)量輕了很多,穿甲能力反倒上升了不少。
安裝利特爾約翰適配器的英國領主式輕型坦克
利特爾約翰適配器外觀
利特爾約翰適配器剖面圖
憑借利特爾約翰適配器,英國成為了繼德國之后第二個批量使用錐膛武器的國家。這種適配器在領主式輕型坦克和戴姆勒裝甲車上都有使用,后來甚至在颶風lID戰(zhàn)斗機的維克斯40mm S機炮上進行了試驗性安裝,美國的M22輕型坦克也曾試驗性地安裝過37mm版本的利特爾約翰適配器。
錐膛原理雖然能夠提高彈頭的初速,但是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即身管壽命過低。德國二戰(zhàn)期間使用的錐膛炮身管壽命普遍只有數(shù)百發(fā),美國二戰(zhàn)后研究錐膛齊射時也曾坦言“槍管的磨損難以容忍,磨損至少要再好上100倍才能被接受”。
在脫殼穿甲彈技術成熟之后,錐膛原理難逃被歷史淘汰的命運,現(xiàn)在各國已經(jīng)罕見有關錐膛技術的研究了。
編輯/魏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