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漢語詞匯中一種人們長期沿襲用的具有書面語色彩的一種固定短語,來源于古代經(jīng)典或著作以及歷史故事和口頭故事。其意義的整體性和結(jié)構(gòu)的固定性,要求我們不能從字面來推斷其含義。許多成語字面意義與其實(shí)際意義有很大的差別?!懊薄皩?shí)”不符,使用時需要注意。下面我們采擷幾例。
1.不足為訓(xùn)?!坝?xùn)”:準(zhǔn)則?!安蛔銥橛?xùn)”意為“不能當(dāng)作典范或法則”,不能理解為“不值得作為教訓(xùn)”。
2.不脛而走。專指“消息風(fēng)聲傳布迅速”,不能指具體事物。
3.不刊之論。比喻“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褒義詞?!翱保汗糯赶鞒e字;“不刊”:不可更改。不能把“刊”理解成“刊登”。
4.文不加點(diǎn)。形容寫文章很快,不用刪改就能寫成,褒義詞?!包c(diǎn)”:涂上一點(diǎn),表示“刪去”,不能理解成加“標(biāo)點(diǎn)”。
5.罪不容誅。意為“罪大惡極,處死都不能抵償”,不能理解成“罪小,不至于誅殺”。
6.久假不歸。指“長期借去不歸還”?!凹佟保航枞?,不能理解成“放假”。
7.屢試不爽。意為“屢次試驗(yàn)都沒有差錯”?!八保翰铄e,不能理解成“好”“痛快”。
8.無所不為。意為“沒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壞事都干”。
9.始作俑者。比喻“壞風(fēng)氣的傳播者”。
10.付之一笑。表示“對困難、挫折等毫不介意”,不表示對人。
11.嘆為觀止?!皣@”:贊嘆、贊賞。指“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diǎn)”,容易誤解為“感嘆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