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鐘的
一起“瑪莎拉蒂撞寶馬”的交通事故,成為連日來輿論熱議的焦點。
發(fā)生在河南永城的這起車輛追尾事故,致2死4傷。據(jù)警方通報,瑪莎拉蒂的駕駛人譚某為女性,今年23歲,案發(fā)后經(jīng)檢測,其血液酒精含量遠遠超過了醉酒駕車的認定標準。
以一起交通肇事案而言,醉酒駕車的譚某勢必面臨法律的嚴懲。有媒體在報道中援引法律專家的觀點稱,肇事司機因醉駕造成多人傷亡,符合醉酒駕駛并造成人員重傷或者死亡的行為,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可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喝酒不開車,是每個駕駛人都知道的交通規(guī)范常識。尤其在“醉駕入刑”以來,全社會對酒后駕車的危害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使得酒后駕車的現(xiàn)象得到有效整治。在這樣的背景下,奪走兩條生命的肇事者譚某確實不容寬恕。
據(jù)當?shù)孛襟w報道,23歲的譚某剛剛從職校畢業(yè),她獨立生活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就因為自己釀成的這場大禍急轉直下。她不僅將面臨嚴厲的法律制裁,也承受了事故對其本人造成的身體傷害。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輕易的原諒,更不會容忍責任的逃離,這場事故給她帶來的教訓實在是太大了。事發(fā)前,譚某曾發(fā)微博稱“萬事有因有果。自己選擇的因,就要承擔果”,如今她恐怕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瑪莎拉蒂撞寶馬”事件發(fā)生后,譚某的家庭背景被深挖,無疑代表了公眾的憂慮。那就是家境不凡的她,會不會“背后有人”,會不會有一種能量讓此案不了了之。盡管這樣的擔心只是某種主觀揣測,而且,在案件被放在媒體聚光燈的當下,徇私舞弊的空間被無限壓縮,但仍然可以理解公眾對公平正義的樸素期待。正是因為公眾對于重大案件的“預置式擔憂”,才讓案件信息披露更加公開透明,案件處置更加符合法治精神和社會期待。
然而,話說回來,無論肇事者擁有怎樣的身份,其家庭背景如何,都改變不了醉酒駕車的性質。無論這起事故是“瑪莎拉蒂撞寶馬”,還是更平民化的車輛相撞,都會對卷入其中的人造成嚴重的傷害?!办鸥弧惫倘皇枪娸浾搱鲋胁挥懴驳男袨?,也不為主流價值觀所提倡,卻僅僅停留在私德層面。過度關注“炫富”,很可能只是缺乏理性的“仇富”。關注“瑪莎拉蒂撞寶馬”,還是要回歸到對交通安全本身的討論上來。
(選自《中國青年報》)
小編有話說
在法律面前,每個人都應當?shù)玫焦降膶Υ?,肇事者譚某也不能例外。我們還期待,因事故受到傷害的人能得到妥善安撫——死者獲得合理的賠償,傷者能夠盡快恢復健康,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事實上,在事故中受重傷的譚某不僅是肇事者,也是醉酒駕駛行為的受害者,輿論依然應當基于人文關懷希望她恢復健康,在此基礎上,做出真心悔改,而不是無止盡地對其日常生活方式進行擴大化的“審判”。
適用話題
公共安全;責任意識;規(guī)則;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