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
我教過很多學科,先教過心理學,后來由于工作需要,去教歷史。我當時閱讀了很多史料,學著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史料。再后來,又讓我教語文,校長說:“是最高指示,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我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出身,隔行如隔山。歷史課,要講淝水之戰(zhàn),把它搞清楚了之后就能講了,而語文課,是很難教的,一百個人可以教出一百個樣子。什么叫語文教育?一句話,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我想語文課程或者語文學科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此吧。在我們面前有很多困惑,對語文的價值和意義有了認識后,我們會覺得樂此不疲。
一、要明確“語文是母語”這個定位
當前語文教學有許多誤區(qū)與語文的定位有關。通常我們說語文“口頭為語,書面為文”,這個定位突出的是語文的工具價值。這給學生、語文老師包括家長,都帶來很多困惑。我們講的語文實際上應該是母語,母語和一般語言文字是有區(qū)別的。我們學習都德《最后一課》,課文里提到的是法語,還有像德語、日語、英語,都是以國家命名的,而我們的語文不是這樣。因此,我們的孩子學習語文,并沒有明確意識到自己學習的是母語。
在中小學,語文學科跟其他學科最大的不一樣是什么呢?比如數(shù)學研究圖形、數(shù)字,物理研究物質(zhì)及其規(guī)律,化學研究元素和物質(zhì)結構,等等。這些學科都指向物質(zhì)世界,唯獨語文是直接指向人的,這是語文跟其他學科最大的不一樣。語文學科為什么直接指向人?因為語言文字是人獨有的,表達的是人的思維、情感和氣質(zhì),而且語文是陪伴人的終生的,所以離開了對人的研究,就不可能有對語文的研究。
語言文字不是來自書齋,它來自生活,是陪伴人的一輩子的。對語文這個性質(zhì)必須要充分認識,我們在教語言文字的時候,是在教人,教人的語言文字。我們對于語文的性質(zhì)的認識,要深入到“根”上來,不要被那些光怪陸離的假象所迷惑。
二、要通過語言文字直抵學生的心靈
一百多年來語文的獨立設科歷史給我們的啟發(fā)是很大的。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當時國家積貧積弱,學西洋,先學習槍炮,后要改變?nèi)耍淖內(nèi)司鸵k教育。一些有識之士興辦新學,這是洋學堂的開始。洋學堂要學科學、學計算,許多教材都從西方引進,如數(shù)學啊,物理啊,化學啊,這一點不奇怪,也無可非議。但是“中文”外國沒有,沒辦法引進,“中文”該怎么學的問題自然就提出來了。中文,當時就是“中國文學”,它的定位有兩個關鍵詞,一個關鍵詞是實用,給家里要寫家書,政府要寫公文,表達貴于明達而已;另一個關鍵詞是訓練。我覺得當時對“語文”的定位有它的先進性,中國向來文史哲不分家,“中國文學”獨立設科后,強調(diào)實用和訓練,是有價值的。那個時候有人提出,不僅要有工具訓練,還要有精神訓練,這真了不起!幾十年來,語文教學的目標一直左右搖擺,這對我們語文教師的成長有不良影響。語文學科就像大雜燴,這些年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八字憲法”一直影響著語文教學的思路。任何一位老師,不論教哪一門學科,都不能定為一尊,人是多樣的,什么都標準化,這是不行的。改革開放百花齊放,語文教學有各種做法,不是每個人的做法都很科學,因為每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各具特色。個體力量,各有千秋,相互補充,教師這個群體就會產(chǎn)生群體效應,個性得以張揚。
1985年以前,教育園地各種做法風起云涌,1985年標準化試題進入高考。廣東先試點一年,學生只會打鉤打叉,不會理解中心思想。但是我們有個奇怪的定律,認為凡搞教學試驗必成功,其實并非如此,這需要向西方學習。比如,美國曾以政府的行政力量來推動布魯納結構主義,他們的口號是要教育與科技同步,試驗了十幾年,結果中小學教育質(zhì)量滑坡,后來宣布失敗,我們也要有這樣的科學精神。
一課一練全覆蓋,賺的是家長的錢,害的是孩子的前途,這對我們語文教育的傷害難以言表,育分不育人哪!孩子不斷變化,現(xiàn)在看上去的缺點,在成長過程中是會變化的。語文教師要訓練自己敏銳的目光,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不能代替孩子成長。比如有個男孩子喜歡捉魚捉蝦,我指導他將魚蝦放到辦公室的臉盆里,培養(yǎng)他的耐心。情感是可以轉移的,叫“移情”。興趣也是可以轉移的,我們有了共同語言,情感上不是他靠近我,而是我靠近他。后來他寫了一篇文章《烏龜與龍蝦大戰(zhàn)》,寫得很好,但錯別字很多。我把他請到辦公室面批作文,并印出來在全班講解,他很受鼓舞。我們要讓孩子跟語言文字有感情。教師的工作是鋪路、搭橋,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而不能代替學生。學生有了興趣后,心靜下來,才能學得好。離開生活學語文是學不好的,學語文既要讀有字書,也要讀無字書。語文水平的高低跟認識能力、生活經(jīng)歷、學習積累是緊密聯(lián)系的。
“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當時提出來是先進的,這對穩(wěn)定教育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zhì)量是有幫助的。但是這些年來,重求學而不重讀書,學生沒有文化積淀,怎么寫得出好文章呢?讀和寫很重要。我教書這么多年來,學生作業(yè)就兩樣,課外讀書和隨筆。我把津貼拿來給學生買書和雜志,一兩個月開次讀書交流會。每天上早讀課一定是練口,讓學生介紹雜志里的文章,有的介紹得非常好。一個初中生讀《靜靜的頓河》,他可以寫十幾個人的人物分析,這樣的孩子考試根本就沒有問題。關鍵在細水長流的培養(yǎng)。
后來的“三個維度”是第八次課程改革。學生在學校受益最多的是知識,能力只有一半受益,求異思維、責任心等完全不成比例,所以才有這三個維度。新時期的課改戰(zhàn)略定位對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回歸到教育本質(zhì),才有了三個維度,這是針對我們的教育現(xiàn)實情況提出的。其中,過程與方法是我們的弱點,“過程”本身是教育,“方法”是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新時代新要求,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將來才能在事業(yè)上有所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人的教育,是人的心靈的連續(xù)體。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親情、友情、師生情,教會學生用兩只眼睛看世界,要有責任擔當,要有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要有寬容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使學生健康地成長。這三者是糅合在一起的,現(xiàn)在變成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要涵養(yǎng)學生的文化底蘊
母語教育,工具和人文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們教語文頂大的問題就是將其人為割裂。文化是根,沒有文化,語言文字怎么會有生命力,怎么會有表現(xiàn)力?文化是什么?有人打比方說:皮就是肉,肉就是皮,好像洋蔥一樣,怎么能分割開來呢?語文就是這樣。
母語教育,工具和文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文化有根,語言才有表現(xiàn)力。語言文字的生命力充分發(fā)揮的時候,一定是它的內(nèi)涵、氣質(zhì),它的“魂”在起作用。打動學生的不僅是形式,一定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結合體。一課一練最大的弊病就是魂脫離了體,失魂落魄。我不斷在否定自己,如何能把問題一提出來就直指孩子的心靈呢?我教王愿堅的《七根火柴》時,一開始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闡述作者是怎么進行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的?我用的是語文術語,對孩子不起作用,被我否定了。后來改變問題:這些語言描寫反映了怎樣的思想?這仍然在名詞術語中游蕩,我又改成:無名戰(zhàn)士留在人間最后的話語和動作是什么?這些話語和動作顯示了他怎樣的性格?遠邊的天,遠邊的樹,戰(zhàn)友的手沉了下去。在一個句子里,又清晰又模糊,看上去是矛盾的,實際上,模糊是為戰(zhàn)友的犧牲而流淚,清晰是指向了遠方。它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場景,就像舞臺燈光打在無名戰(zhàn)士的身上,鑄就了一個豐碑,這個豐碑不僅屹立在茫茫草原上,而且屹立在孩子心靈里。語言文字是有靈性的,文字不躺在紙上,它站起來與讀者對話,為什么用這個詞,為什么用這個結構,讀者與作者交心。
如今的高中語文教師要教十八個任務群,談何容易?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說和做”的距離。教人就是繡花,人是需要歷練的。學生的興趣愛好、脾氣性格完全不一樣,我們教過各種學生后,對學生世界的豐富性就會認識得比較具體。高中對教師文化積淀的要求很高,學習任務群既有教材的編排,還需要自己去選編很多東西。教師一定要堅守,因為我們的語文是中國的,不要用外國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基礎教育絕對是質(zhì)量上乘的,從理念到做法確實是符合孩子成長規(guī)律的。
四、要滴灌學生的生命之魂
教語文千萬別忘記:教育,滴灌生命之魂。滴灌什么?一個是自信,一個是德性。自信需要科學文化素養(yǎng),因為科學文化素養(yǎng)是人生存、發(fā)展的本領。此外,孩子還要懂得做人的德性、做人的底線,這樣他們就能經(jīng)得起風浪。語文的博覽、游歷很重要。當時我教《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會向?qū)W生說明生物價值、遺傳價值。學要少而精,活學活用。根本的東西是最重要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語文教師自己要有定力,千萬不要隨風吹,要有對文化和教育的判斷力。
教書不是說書;教書,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課堂不是訓練教師的思維和語言的地方,而是教師帶領學生實踐語言文字運用的地方。湯顯祖在《牡丹亭》里寫得好,丫鬟春香跟杜麗娘說園子里的景色美得不得了,她介紹得活靈活現(xiàn),如臨其問。學習要身臨其境,不到園林怎知春色?世界如此復雜,而語言正是反映人生、社會的。要學會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輕重,這樣才能解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難點。我夢寐以求的是葉嘉瑩先生講顧隨先生上課,“飛揚變化,一片神行”,禪機說到無言處,空有游絲百尺長。這就是我一輩子追求的:每個學生都沉浸在人類文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境界之中,精神獲得成長,將來在事業(yè)上可以作出燦爛的貢獻。我老講一輩子學習當老師,不是謙虛之辭,確實是我的真心話。作為語文老師,我實在太不合格,講得不妥之處,還請各位指教。
(胡根林整理,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