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喬
清人朱克敬在筆記《瞑庵二識》中,記錄了無名氏寫的兩首《一剪梅》詞,詞的內(nèi)容是描畫和譏刺庸官的。
其一云:仕途鉆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
臣經(jīng)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
其二云: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贊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無災(zāi)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身后更無窮,不謚文忠,便謚文恭。
真是絕妙好詞,把當時官場上那些圓滑世故、奔競鉆營、只圖官位、不思進取的庸官的嘴臉畫活了。
這兩首《一剪梅》大約作于清道光年間前后,當時正是清王朝從康雍乾盛世轉(zhuǎn)向沒落的時期,官場風氣庸俗、腐化。變壞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是鉆營圓滑之徒漸多,“多磕頭,少說話”的庸人吃香。
王文韶官至軍機大臣,卻毫無主見,圓滑至極,有“琉璃蛋”之雅號。小說家李伯元在《南亭筆記》里寫到此人時說:“王仁和相國文韶,入軍機后,耳聾愈甚,一日,與榮祿爭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問王意如何,王不知所云,只得莞爾而笑,西太后再三垂問,王仍笑,西太后曰:‘你怕得罪人?真是個琉璃蛋!’”晚清時,人們管滑頭官僚不僅叫“琉璃蛋”,還謂之“油浸枇杷籽兒”,意思是滑到了極點。
王文韶是“磕頭哲學”的信奉者,雖然“無災(zāi)無難到三公”,卻沒有“流芳身后更無窮”,而是作為庸官的典型,不僅為時人所詬病,而且遺臭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