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苑
10月10日,不論這是不是你最期待的結(jié)果,2018、2019兩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被分別授予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和彼得·漢德克,后者的得獎隨即引發(fā)了激烈的輿論震蕩。話題最終還是要回歸于文學。10月9日,就在諾獎公布前一天,曾經(jīng)的兩位諾獎得主,莫言與勒·克萊齊奧在北京鼓樓西劇場進行對談,談話傳達了他們的共識:不論諾獎怎么變化,文學會永遠關(guān)注故事,因為故事里,就擁有歷史、民間與未來。
10月9日上午,時值2019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前一天,“故事:歷史、民間與未來——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高峰對談暨《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新書發(fā)布會、《蛙》《豐乳肥臀》等數(shù)字及有聲圖書首發(fā)啟動儀式”在北京市鼓樓西劇場舉辦。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兩位諾獎得主一道作為重要嘉賓出席對談環(huán)節(jié),無疑是本次活動的重中之重。
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理由中,勒·克萊齊奧的作品被形容為“新的旅程、詩意的冒險和感官的狂喜”,而莫言則被描述為“一個詩人”,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們膽大妄為、孤立無助、荒誕不經(jīng)的世界”。兩人的寫作都源自民間,以“故事”記錄著歷史,書寫著關(guān)于人性和人的世界的寓言。勒·克萊齊奧始終游走于不同的文化之間,非洲曾啟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和印第安人一起生活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莫言則在文學的“高密東北鄉(xiāng)”安置著他“飛躍于人類存在狀態(tài)之上”的想象。
于莫言而言,從第—次發(fā)表作品,至今已接近四十個年頭;而勒·克萊齊奧自1963年出版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至今已近六十年。他們筆耕不輟地向世人講述著他們的故事,始終懷著對人類文明的關(guān)切和隱憂。如果說諾貝爾獎只是一個榮譽或標簽,是一個令兩位世界級作家同臺對話的契機,那“故事”則隱含著他們作為文學家和小說家的精神內(nèi)核。在全球化飛速發(fā)展和信息爆炸的今天,人們是否還需要說書人口耳相傳講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