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第三實驗小學 黃冰煌
在記敘文中常常使用的一種表達手法為對話,但由于學生在寫對話這一技能上缺乏較為系統(tǒng)的專題訓練,使得學生寫出的提示語往往不能很好地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讀來使人覺得單調、乏味。其實嚴格來講,學生對提示語知識的理解是從平時的寫作知識中零散積累起來的,相對比較簡單、淺顯,所以非常有必要針對這一知識進行專題化的訓練。以下是寫好對話中的提示語的方法和策略。
高頻率地在提示語中增加“說”這個詞,將成為學生在寫人物對話中的一個障礙。為什么會說常用“說”這個詞會成為一個障礙,那是因為從廣義來講,“說”這個詞不太規(guī)范,學生對其含義理解不準確甚至還存在誤區(qū),所以才導致學生將“說”這個詞常常掛在嘴邊。比如“講”和“叫”都有“說”的意思,但是所表達的含義和層次是迥然不同的。想要學生做到用詞準確且用的是規(guī)范高大上的詞,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經常引導學生學會辨別詞語的細微差別,學生一旦培養(yǎng)起了良好的語感,對詞語的準確使用也會大大提升。除此以外,還應鼓勵學生養(yǎng)成勤于積累的習慣。積累不必舍近求遠,課文本身就是一座語言的金礦,例如每次在朗讀課文的時候有針對性地將表示“說”的好詞語圈起來,然后摘抄到筆記本上,利用閑暇時間拿出來讀一讀,定期將摘抄的詞語總結起來,這些都是平時積累詞語的好方法。
通常而言,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對話往往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因為其中會蘊含一些人物的感情色彩。比如形態(tài)、神態(tài)、動作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許多學生在寫提示語的時候極其容易忽略這一關鍵內容,以至于寫出的提示語毫無感情、硬邦邦的,讀來使人覺得枯燥無味。因此,我們在寫提示語的時候不妨多潤色潤色,將人物之間的形態(tài)、神態(tài)、動作能夠表現(xiàn)得更為淋漓盡致一些。例如:
1.“你怎么來了?”她睜大眼睛,一臉驚訝地問我。(從“狠睜大眼睛”可見非常驚訝)
2.“媽媽,為什么只有我一個人在寫作業(yè),不想寫?!眱鹤游剜洁斓溃案绺绾捅斫銋s在看電視……”“怎么,你還有意見?”我向她威脅恐嚇的眼神,“到底你是媽媽,還是我是媽媽?應該聽誰的安排呀?哼!”
提示語在中間,所述內容在兩邊的這種形式,通常在中間會稍作停頓,目的是引起聽話者的注意,不只是能關注說話者所說的內容,而且還能注意到說話者的神態(tài)和動作,還有一個意圖是,中間的停頓也能起到強調前半句內容的作用。例如在該例子中,“兒子委屈地嘟囔道”這一提示語放置在中間,突出兒子自己一個人做作業(yè)和“我”批評她不聽分配的不情愿(“怎么,你還有意見”)之意。
實際上,我們在寫提示語的時候會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表達形式,可以簡單地通過表達神情的字眼去表示,也可以婉轉一些通過說話對象的動作、神態(tài)或心理來呈現(xiàn)。那么問題就來了,通過什么方式能夠讓學生將提示語寫得更為透徹具體一些呢?其實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是從小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其次就是在學生后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擁有這樣的超前意識,從學生平時的閱讀學習中去引導他們關注各種描寫句子的細節(jié),進行日常積累,這樣學生不僅會養(yǎng)成寫提示語的良好習慣,而且會建立較為扎實的語言功底。
通常學生在寫提示語的時候會習慣性地將提示語放在句子的最前面,以此去強調所講內容的重要性。但是規(guī)范來講,這種認識是有誤區(qū)的,并不是將提示語放在句子的最前面就能強調重點。恰恰相反,偶爾地依據句子的語境去合理地放置提示語的位置,反而會對句子的呈現(xiàn)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們在寫提示語的時候偶爾嘗試著將提示語放置在句子的后面,那么句子呈現(xiàn)的效果將會是另一種語境,更加能夠突顯說話者所表達的內容是特別著急,還能給人一種“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先入為主”的感覺。下面是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1.東西收拾到一半,媽媽突然發(fā)火了,站起來指著地上亂扔的衣服生氣地說:“你看看!你看看!每次就亂扔衣服!”(提示語在前,強調媽媽生氣的動作和神態(tài)。提示語后用的是冒號和引號)
2.“不能拿!不能拿!領導不在工位,私自拿走東西不好!”人事邊說邊給領導打電話征求同意。(提示語在后,著重強調的是人事所說的內容,同時也表明當時說話的表情是很著急的,突出人事做事謹慎小心的工作態(tài)度。提示語后用的是句號)
3.“孩子,千萬別難過?!睜敔敁崦业念^說,“下次考試的時候我們一定能取得更大的進步?!保ㄌ崾菊Z在中間,表示語氣有停頓,并且有表揚孩子、鼓勵和相信孩子的幾層意思。提示語后用的不是冒號,而是逗號)
因此,在對話表述中,提示語具體放置的位置取決于表達者所要表達的具體情感,而不是依據個人心情或者喜好來隨意決定。所以教師可以多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去改,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習作進行修改和訓練。
提示語看似簡單,但是要想寫好理解的基礎、不斷的琢磨和運用才是關鍵。只有將理解和實踐并駕齊驅,才能真正地寫好提示語,真正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