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菽陽
對現(xiàn)代人來說,從籌備婚禮到舉行婚禮,絕對是一個大工程,精力和體力的消耗也很大。而古代的婚禮則有更多規(guī)矩禮數(shù),蘊含著豐富的婚禮文化,但古代的婚禮“怎一個累字了得”。
“儒家強調(diào)人倫,人倫始于夫婦?!弊鳛楸姸Y之本,婚禮是五禮中的嘉禮,是繼男子冠禮或女子笄禮之后又一個重要的禮儀活動。古時候,婚禮寫作“昏禮”。殷商時期,甲骨文中便有了昏禮的文字記載。周禮文獻《儀禮·士昏禮》是我國關(guān)于婚禮的最早記載,明確了“昏禮”二字和婚禮的內(nèi)容。西周開始,我國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嫁娶制度。周朝婚禮的第一步是告廟,第二步是辭廟,第三步是同牢,第四步是合巹,第五步是更衣。此外,周朝婚禮不用紅燭,服裝以玄色為主。
漢朝婚禮在黃昏舉行,取其陰陽交替有漸之義,所以婚禮有黃昏之禮的意思。對女方來說,結(jié)婚意味著和父母分離,有哀傷的感覺。為了尊重這種情緒,才選擇黃昏舉行婚禮。這和漢朝人講究男女平等有關(guān)。醮子、醮女等都是漢朝婚禮的步驟。
唐朝婚禮的服裝則極盡奢華,而且婚禮上有音樂有歌舞,最大的特點是詩歌貫穿始終。唐朝婚禮的第一步是下婿。新郎迎娶新娘的路上,新娘的親戚好友拿秸稈打新郎,新郎不僅要給彩錢,還要吟詩贊頌新娘,直到眾人滿意為止。第二步是吟誦催妝詩。新郎到新娘家門前,在馬上吟詩催促新娘梳妝打扮,新娘認可才拜別父母。第三步是障馬車。新郎迎娶新娘回家,好事者用馬車擋道,新郎當場寫一篇漂亮文章,才能放行。第四步是青廬對拜。新人住在屋外青廬,行夫妻對拜之禮。第五步是吟誦卻扇詩。新郎為了一睹新娘芳容,要作卻扇詩,新娘被夸獎才和新郎相見。第六步是執(zhí)手禮。新人雙手相扣,一起吟誦古詩詞。
到了清朝,嫁娶制度演變?yōu)椤叭龝Y”?!傲Y”指婚禮的六個步驟——納采:男家派人送禮物到女家,表示結(jié)親的愿望,女家不同意可以拒絕。問名:男家修書給女家,詢問女方的生辰八字。納吉:又稱“過文定”,男家把女方的生辰八字(庚書)求神問卜,如果雙方?jīng)]有相沖相克的征象,婚事就可以初步議定。納征:亦稱納幣,如果求神問卜是吉兆,男家便派媒人帶財幣去女家訂立婚約。請期:男家確定婚期后把日期寫在帖上,備好禮物通知女家。女家如果收下禮物,表示同意這個婚期,否則婚期另擇。迎親:成親當天,男方先去女家。女方父親在門外迎接,帶男方去祠廟祭拜祖先?;ㄞI停在大門外,男方請女方登轎?!叭龝狈謩e是聘書、禮書和迎書。聘書是納吉時男家交予女家,正式訂立婚約的文書;禮書是過大禮的文書,列明物品和數(shù)量;迎書是迎娶新娘的文書,新娘過門時,男方送給女方?!叭龝Y”不全,就不是明媒正娶?;实鄞蠡橐惨袷亓Y,但是不親自迎親,而是讓娘家人把皇后送來。清朝皇后要從大清門被抬進來,經(jīng)過天安門、午門,直到后宮。而妃嬪只能走紫禁城后門神武門。
古時候也有類似相親的活動。春秋時期的仲春會為適婚男女相處提供了機會,提高了婚配率。仲春會在三月三,而正月十五、七月七也是擇偶良機。晉朝女子到了17歲必須嫁人,否則官府就要強行為其物色結(jié)婚對象?!稌x書·武帝紀》有此記載。南北朝時期,女子15歲不出嫁,竟然還犯法,家里人都要一起坐牢?!端螘ぶ芾蕚鳌返纫灿写擞涊d。因此,古時候有官媒,就是官府負責指定婚配的人員。此外,古時候雖然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和“好女不嫁二夫”的說法,不過為了讓適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論民間還是官府都支持寡婦再嫁,而不是一味地強調(diào)三綱五常、從一而終。同時提倡、鼓勵男子娶寡婦。
《禮記》記載,只有不同姓氏的婚姻,后代才能繼承雙親的長處?!端涡探y(tǒng)》規(guī)定,有親屬關(guān)系不能通婚,“違者各杖一百,并離之”?!睹髀伞せ橐觥芬?guī)定,凡同姓氏結(jié)婚者,主婚人或結(jié)婚雙方,“各杖六十大棒,并強令離異,女方歸其娘家,彩禮沒收入宮”?!胺踩⑼跓o服之親及無服親之妻者,各杖一百”。“若娶緦麻親之妻及舅甥妻,各杖六十,并判一年徒刑”?!巴胀诮Y(jié)婚,以通奸論處,杖大棒、強行離異或判徒刑”。
皇帝大婚沒有固定的洞房,也不在原來的寢宮,一般是把舉行婚禮的地方作為洞房。隋唐時期,洞房不僅鋪設(shè)地毯,還設(shè)置多重屏障,龍鳳大喜床的四周是布幔。明清兩朝的洞房一般在坤寧宮。坤寧宮是后三宮的第三宮,在明朝是皇后的寢宮,清朝把東面兩間作為洞房。
《新唐書·禮樂志八》卷十八“皇帝納皇后”條款記載,唐朝帝后入洞房要入同牢席、祭拜神靈。洞房西窗下是餐桌,桌前是象征夫妻同席宴餐的豆、籩、簋、籃、俎,和民間以后吃一鍋飯是一個意思。接著是行合巹禮。合巹的本意是把剖開的瓠合為一體,瓠在古時候多用來盛酒。把帝后各自瓠內(nèi)的酒倒在一起共飲,即合巹。清朝講究更多?;屎笕攵捶坎痪?,皇帝身穿龍袍吉服,由近支親王從乾清宮伴送到坤寧宮。揭去皇后頭上的蓋巾,皇帝皇后坐在龍鳳喜床上,內(nèi)務(wù)府女官在床上放置銅盆,用圓盒盛子孫餑餑獻上。子孫餑餑是一種面食,即特制的小水餃。在坐褥和宴桌上,公主、女官恭請帝后相對而坐,福晉四人恭侍合巹宴。合巹禮成,接著坐帳。晚上,女官、福晉等侍候帝后吃長壽面。清朝規(guī)定,大婚后帝后在坤寧宮東暖閣住滿一個月,就要回到各自的寢宮。但是,清朝皇帝中真正住滿一個月的只有康熙。宣統(tǒng)大婚當晚移居養(yǎng)心殿體順堂,同治住了2天,光緒住了6天。(資料來源:《每日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