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快理財
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7月1日發(fā)布了《滄桑巨變七十載 民族復興鑄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
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約合6.68萬元人民幣),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相信很多快友在疑惑這個國民總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人均國民總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國民總收入(GNI)是指國內生產總值(GDP)加上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再減去對國外的要素支出。用公式表示為:國民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對國外的要素支出)。
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實際生活中,常用來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嚴格來說,這么使用不夠準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國家統(tǒng)計局曾指出,國民總收入(GNI)是初次分配總收入,經過扣除折舊、間接稅、社保稅、所得稅等,再加上轉移支付,才得出個人可支配總收入。所以,國民總收入既包括企業(yè)所得和政府所得,也包括居民個人所得。人均國民總收入遠遠大于居民個人收入。
根據(jù)世界銀行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為12476美元及以上為高收入國家,4036-12475美元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1026-4035美元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1025美元以下為低收入國家。
現(xiàn)今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意味著中國可能已經邁過了中等收入階段,現(xiàn)在正往下個階段邁進。
盡管網友們都紛紛喊著“被平均”,但是這個成績還是可喜可賀的。
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之時,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
經過長期努力,1978我國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8%,居全球第11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1986年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10年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并連年穩(wěn)居世界第二。
到了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75倍,年均增長8.1%。其中,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長達9.4%,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18%左右,僅次于美國。
由此可看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持續(xù)提升,經濟總量的擴大,財政實力由弱變強。財政收入不斷增長,不僅促進經濟發(fā)展、改善人民生活,還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我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影響力更是日益彰顯。
最后想說,無論你的收入有沒有“被平均”,2019年已經過去一半了,下半年也請努力前行,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得比原來的那個自己更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