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11/20
1984年11月20日,我國首次赴南大洋、南極洲考察隊啟航出征。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國家海洋局和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海洋局東海分局碼頭舉行隆重的啟航儀式。“向陽紅10號”遠洋科學考察船和海軍“J121”打撈救生船徐徐離開碼頭,駛向黃浦江口。按照計劃,南極洲考察船隊以18節(jié)(每小時18海里)的速度不間斷地駛往太平洋彼岸。編隊將于12月中旬抵達阿根廷南端火地島上的烏斯懷五港,經短期停留后直插南極半島,1985年1月到達目的地。首次南極科學考察,包括南極設站及考察、南大洋考察兩大主題,數百名航海人員、科學工作者及施工人員分乘兩艘萬噸級遠洋輪參加這項遠涉重洋的壯舉。自從1492年意大利探險家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以后,世界上特別是歐洲一些國家的探險家、生物學家、海洋學家和地質學家,遠渡重洋,冒著生命危險,終于在地球的最南端找到了南極洲。目前全球已有數十個國家在南極建立常年科學考察基地和夏季考察站。
1991/11/01
1991年11月1日,遐邇聞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墓之一的長樂公主墓,經過5年的清理修復正式對外開放。長樂公主名叫李麗質,13歲嫁給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沖,但年僅23歲就因病去世,被安葬在唐太宗昭陵之側。長樂公主墓規(guī)格極高,經發(fā)掘發(fā)現(xiàn)整個墓穴由天井、壁龕、甬道和墓室組成,象征公主在世時生活的房間,壁龕中的唐三彩、彩馬和人像都是陪葬品,以期公主死后也能享受著榮華。
墓中最出色的則是各處墻上繪制的壁畫,墓道兩側的壁畫繪有騰飛的蒼龍、長嘯的白虎、奔馳的駿馬,還繪著氣宇軒昂的甲胄儀衛(wèi),他們都是用來守衛(wèi)死者的靈魂,其中的飛龍象征著墓主人在死后可以升天繼續(xù)享受在人間的奢華生活。特別是墓道繪著的云中車馬,更是令人贊不絕口,是唐墓壁畫中的經典。
2000/11/09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一直綿延傳流的文明,但標志著中華文明由興起到繁盛的夏商周三代卻一直有世無年,成為中國歷史以及世界歷史上的重大缺憾。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上溯中國文明起源,下啟中國文明走向的夏商周三代終于有了較為明確的年代學標尺。根據這份年表,我國的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約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年表還排出了西周10王具體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從盤庚到帝辛(紂)的12王大致在位年。
1970/11/15
王進喜是甘肅玉門人,1938年進玉門油礦當學徒工,新中國成立后在甘肅玉門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隊當工人。1950年擔任鉆井隊長,1960年率一二0五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zhàn),1966年率一二0五鉆井隊奮戰(zhàn)11個月,突破進尺十萬大關,創(chuàng)造了當時世界鉆井最高紀錄,被譽為“鐵人”。王進喜干工作一貫積極努力,有一種爭上游的精神。早在1958年7月他就率先提出“(鉆井進尺)月上千(米),年上萬,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奮斗目標,1959年創(chuàng)年鉆井進尺7.1萬米的全國最新紀錄,一年的進尺相當于舊中國42年鉆井進尺的總和。他是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范,把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石油工業(yè),他身上所體現(xiàn)的鐵人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1970年11月15日,終因病醫(yī)治無效,王進喜在北京與世長辭,年僅47歲。